丹田发力,腹腔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
所以内家一脉,首重丹田开合,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
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
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
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
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圈内打人,圈外推人。
所谓圈内,即盘骨发力范围,所谓圈外,即盘骨发力范围以外。
力量的终极来源,就是盘骨,古说腰胯只是笼统的讲法,实则只指盘骨。就是用盘骨来打你。
这个部位,一女流只要懂得开胯,以盘骨的收束,开张以致旋动来发力,带动通身骨骼出击,那么纤纤玉手一掌打死你不奇。
盘骨的发力,外表上看不到,所以对手被打得折肢断臂,仍不知何事。
成人的盘骨,尤其是男人,已经硬化,其构合缝隙的软骨,也已钙化,连成一起,所以成年後才学太极,不易开胯。
两年而能开胯,已经算快。
学懂用盘骨运动来发力,还同时要学脊骨的节节用力,节节贯通。
由盘骨带动脊骨,再带动四肢筋骨发劲。
真正的内家发力,内压集中点在腹部,以髋关节带动下半身、腰椎骨节带动上半身的运动带动全身的运动。
关键在于腹部的抟气,腰腹肌均衡收紧,内压增大,给腰椎的内动提供一个有力的内在支撑。
尾椎的惊乍,以骨盆为轮,脊椎为轴的发力,腰、腹、股肌肉搓动骨盆,力量沿脊椎上升,传至两手。
整体的感觉是劲力从尾锥或是叫裆内像龙卷风一样升起来,两腿的筋被抽紧,两只脚不得不抓住地,否则就要被这股力量给带的腾起来。
这样练下去,直到力量大的十趾再也抓不住地为止,就会出现《神运经》上的飞腾之功,或叫轻功。
像鬼魅一样飘忽、野兽一样协调的身法。
内家暗腿就是指开发出这种力量后,贴着地走就是步,脚一离地就是腿,力量来源于腰际。
所以有前辈能做到手足打法互换。
但这种用力方式,对身体的综合要求极高,首先是周身筋膜(胸背腰腹裆胯)的拉伸量,再有就是骨节间关节囊的韧性强度,要达到内在的骨架贯通。
隔膜要下沉,裆胯要上翻,腰椎要拉开、后倚,形成丹田的中空内实,就像两胯之间夹了一个充足气的大皮球,这个球又抱着肋骨。
这样髋关节,腰椎的运动才会有可支撑,力量才能上肩背,贯四梢,身法运动才能涵上劲。
招法会因人而异,不切实用,故强调找劲、发劲,做到自然合谐,才能使外形合顺,劲从中来。
内质中和,气自然生,四肢百骸气质归一,摒除后天拙力。
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此为本。
至于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
按规矩操练,逐步找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先天真劲。
使人身散乱之气,纳入丹田,运之周身,成为完整一气。
以身体中心为活动起点,能使整体力量连贯运作,使身体每一部份都拥有整体力量,使对手与自己身体任何一点接触,都受到整体力量的反击。
当整劲没有练到自如的水平时,实战时就要放弃练拳时练习整劲的要领,怎么好打怎么打。
内家高境,周身一如,周身一丹田,周身一太极。
胜败不在招式,只内劲饱满否,问都问不动,才算入门。
内家功夫本一,任何门派真传功夫,都是一气所成,内劲所成。
应用手法有了完整圆融之内劲,简单手法即可成极高妙之手法。
内劲饱满圆融故出手变化莫测,形意一动即如虎扑羊,一雄狮瞬间扑向鬣狗,一扑及地,鬣狗已颈椎折断。
形意拳练出六面劲,两人搭手胜负已分
练习武术,不做到量的积累,很难达到质的提升,这也是现代武者练不出真功夫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去的形意拳界的老前辈练功“量”之大,之苦是现在人望尘莫及的。
就三体式而言,该站到什么程度谈点自身的体会。
三体式是形意拳之体,不能把它站对,站成定型,那形意拳绝不可能练好,练出功夫。
站三体式的时间长短,根据姿势的高低而定,我们所说的临界点有两种:一种是站位极低,站上就如同上刑;
另一种是站位稍高,但是必须站到两腿发抖,心跳加快,实在不能坚持了再收势。
有的人站三体式一二年左右,连两三分钟都达不到。
究其原因就是没达到临界点,总是稍微吃力就收势,这样练习,别说出功夫,连健身都难。还不如去跑跑步来的实惠。
练三体式和烧水很相近,你不一次性把它烧开,总是微微发热就作罢,等第二天再接着烧,水早凉了,前一天的柴火算白费了。
那你恐怕一生也喝不到开水。
站三体式也是这样,你稍微难受就收工,到第二天还是到这个程度就忍不住放弃了。
虽说你每天都站,但是和不站没啥两样。
练习武功必须具备常人难以达到的韧性和吃苦精神。
其实你真的咬牙坚持过去,两腿抖动几次之后,就会有全身畅通,豁然开朗的感觉,耳朵可以听到剧烈的心跳声,全身体会到血液流淌的温暖感。
这种感受妙不可言,你不练到,是绝对体会不到的。
曾听一些形意拳习练者讲:五行拳练就的是五种劲,这句话说的很正确,但归根结底,五行拳所练的都是一种劲——混元劲。
五行拳只不过是在混元劲的基础上变换了方向而已。
前辈曾说:形意拳之劲为“形不露体,力不出尖”。说白了这就是对混元劲的阐述。
什么是混元劲?简单说就是六面皆有劲,做到这些,那你的形意拳就进入了正轨。
混元劲该怎么求?最基础的就是从三体式中提练。
三体式看似前后结构,实际上它是一个圆形结构。
在站桩时我们做到了上顶下坐;前撑后缩;里开外合,那就是一个撑开的圆。
这就是混元,而你真正能把八条筋撑紧,筋骨强壮,异于常人,丹田充实,鼓荡,劲力一触即发。
那浑圆劲就出来了。
这个过程很痛苦,三两分钟筋骨就酸痛异常,非常人可以坚持的了得。
所以三体式是先过肌肉关,再过筋骨关,是十分考验人的意志的。
而你一旦成就了,那就像身上带电一样,摸哪哪弹,非常人可比。
曾听一形意名家说:“形意拳没有腿法,真打起来自然要吃亏”。
这位名家所说的问题,也是不少形意拳爱好者的疑问,不过只要系统地练习过形意拳的人就会觉得,说出这句话的人其实并不懂形意拳。
形意拳有腿法吗?答案是肯定的,形意拳的腿法“明”腿并不多,仅从套路中可以看出:有八式拳中的龙虎相交、崩拳回身的狸猫倒上树等。
形意拳主要是以暗腿为主,讲究起腿不过膝,多以步法赢人。
也就是拳彦中所说的“践”。
形意拳有打人如走路一说,指的就是暗腿,最常见的暗腿是趟(如在黑夜中走路,脚不离地向前趟出),所以形意拳打法多是上打下趟。
常见文章中说:两人一搭手,一方即摔出丈外。这里面用的腿法就是趟。
否则再大的功力,也不可能仅双手一搭就发人丈外。
所以形意功法是以步(践)法赢人的。
此法非常好用,多用脚踝以及小腿,膝盖趟击对方小腿,一击必倒。
真正的形意功夫必须练出奇快的身法,起如风落如箭。
否则你想近身打人那就是妄想,还没到近前就会被人迎击打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