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程的飞机穿过云层时,莉娜从舷窗往下望,北极的冰原渐渐缩成一片闪着微光的白,像被谁不小心撒在蓝色绸缎上的碎钻。女孩趴在窗边,手指隔着玻璃跟着光雾的纹路轻轻划,忽然转头对莉娜说:“你说,海蛎干真的能在北极开花吗?” 莉娜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从背包里拿出冰晶石,此刻它的光芒柔和了许多,透过透明的晶石,能隐约看见里面浮动的细碎光点,像是把北极的星光和渔村的海风都封在了里面。
飞机降落在南方的机场时,空气中满是潮湿的海风气息,和北极的凛冽截然不同。刚走出机场,就看见远处有人挥着手朝他们跑来,是邮差爷爷!他还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色制服,手里紧紧攥着一个信封,脸上的皱纹里都堆着笑。“可算等到你们啦!” 邮差爷爷把信封递给莉娜,“这是阿婆让我给你们的,说你们在北极肯定没少吃苦,回来得补补。”
拆开信封,里面是一张泛黄的信纸,阿婆娟秀的字迹跃然纸上:“莉娜啊,听邮差说你们去了北极,还看到了极光,真好。小宝天天拿着你们寄的明信片,逢人就说他的风筝飞到北极去了。我在窗台上种的仙人掌开花了,想着你们回来能看看,就摘了些晒干的花瓣,混在海蛎干里,你们泡在汤里喝,能补身子。” 信纸末尾还画着一个小小的太阳,和邮局招牌上的一模一样。
跟着邮差爷爷往渔村走,路边的海浪拍打着礁石,发出 “哗哗” 的声响,几只海鸥在空中盘旋,叫声清亮。远远地,就看见阿婆站在自家门口的老槐树下,手里拿着一个布袋子,小宝则蹦蹦跳跳地跟在旁边,手里还举着那只断尾风筝。
“阿婆!” 女孩率先跑了过去,一把抱住阿婆的胳膊。阿婆笑着摸了摸她的脸,眼神里满是疼爱:“回来就好,回来就好。快进屋,我给你们做了海蛎煎,还热着呐。” 走进屋里,一股浓郁的海蛎香扑面而来,煎锅还放在灶上,里面的海蛎煎金黄诱人,撒在上面的葱花翠绿鲜亮。
小宝拉着莉娜的手,把她拽到桌边,指着桌上的明信片说:“莉娜姐姐,你看,这是北极的极光,还有风筝!邮差爷爷说,这风筝是顺着极光航线飞过来的,是不是特别神奇?” 莉娜点点头,从背包里拿出录音笔,按下播放键 —— 北极的风声、玉佩碰撞的 “叮咚” 声、光雾流动的 “簌簌” 声,还有他们在木屋前的笑声,一下子填满了整个屋子。
阿婆停下手里的动作,侧耳听着,眼眶渐渐湿润了:“这就是北极的声音啊,没想到这么暖。” 邮差爷爷也凑了过来,笑着说:“我就说嘛,不管多远的地方,只要心里装着念想,就能感受到温暖。” 莉娜又拿出冰晶石,放在桌上,此刻它在屋里的灯光下,竟又亮了起来,墙上再次投出了北极冰原的景象:木屋旁的雪地上,那粒海蛎干周围,真的有淡淡的光雾在萦绕,像是在努力孕育着什么。
接下来的几天,莉娜和女孩跟着阿婆去海边捡贝壳,跟着邮差爷爷去送明信片,跟着小宝去放风筝。傍晚的时候,他们会坐在海边的礁石上,看着夕阳把海水染成金色,听着海浪的声音,分享着在北极的趣事。莉娜把在北极拍的照片洗了出来,贴在阿婆屋里的墙上,和渔村的风景照放在一起,竟毫无违和感,像是两个相隔千里的地方,早已紧紧相连。
这天,邮差爷爷收到了一封来自北极的信,是那个邮局的老人寄来的。信里说,他们寄的明信片和光盘都顺利送到了,还附了一张照片:照片里,北极的冰原上,一只金亮色的风筝正飘在极光下,旁边站着几个孩子,手里拿着明信片,脸上满是笑容。信的末尾写着:“谢谢你们带来的温暖,让北极的冬天也充满了阳光。”
莉娜看着照片,忽然想起在北极锁门时,壁炉里跳动的火光,还有录音笔上平稳的波形。她知道,这场跨越山海的相遇,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温暖,会像极光一样,在不同的地方闪耀,也会像风筝的线一样,把彼此的心紧紧牵在一起。
女孩趴在海边的沙滩上,用小石子画着光雾的纹路,嘴里念叨着:“等明年冬天,我们再去北极好不好?看看那粒海蛎干有没有长出花,看看那只风筝还在不在天上飞。” 莉娜笑着答应,她抬头望向远方,海天一色,阳光正好,风里满是温暖的味道。她知道,只要心里装着惦念,无论相隔多远,温暖总会如期而至,就像北极的极光,总会在夜晚照亮天空,就像渔村的海风,总会带着海蛎煎的香气,萦绕在每个人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