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卓在510所忙活的时候,京城方面以非常快的速度,确定了派出四支年轻的,出国参观考察团。
一群东大下一阶段发展的生力军,这次出去并不局限于高速、造车和贸易几个既定方向,目的只有一个——长见识。
参观发达国家的先进工厂、城市发展、高校建设,考察大企业、大港口、物流、商贸、金融运作及管理。
增长见闻回来后,即便不参与正在推进的几个大项目,也能明确个人目标,更好的为国家做贡献。
人员构成很杂,有高校的优秀在读生,国企和机关的年轻骨干,以及响应国家下一步发展方向,有意在商贸方面有所作为的青年才俊。
确实有各行各业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半对半吧。
另外一半……没有开会,没有讨论,只有私下沟通,低调选拔。
没别的意思,纯粹是为了安全。
不经会,也不见文字,再安排个合适的身份,只要出去后管住嘴,没人知道他们家在哪。
长见识的同时,想好了自己未来想干嘛,回来后才好安排针对性的学习和培养。
不然,一个个的整日迷迷瞪瞪,让学习不愿意学,让做事高不成低不就,整个就一混日子。
现在把选择的机会给他们,以后发展成什么样,就看个人努力啦。
真正优秀的那些,内部被重点培养,也可能已经被外部重点关注的,不会轻易放出去。
敢放出去的……怎么说呢……除非有心人想利用他们达成点什么目的,才会特意搜集他们的情况。
不然,拍张照片传过去,都多少沾点浪费经费。
正好,先试试水。
如果不出问题,整体上安全可控,后面可以考虑让一些真正的有为青年出去见见世面。
毕竟,才刚刚与美西方真正的缓和关系,心里还没底。不像一些年以后,出去留个学什么的一点都不新鲜……
大名单还未最终确定,制定出行计划、服装订制、安全教育,配置领队、翻译、安全员的同时,外事口向港岛、戴英、小日子和大老美三家通报了情况,并提出了申报团体签证的需求。
对于东大的年轻人们出去呼吸自由的空气,再将香甜的气息带回东大这种事,大老美好说话的很。不但表示欢迎,甚至主动提出愿意予以一些便利。
小日子和戴英也差不多,没有任何推延,都明确的表示欢迎。
至于港岛,作为参观考察的一站,同时也是中转站。
四队人出去,不是一队奔一个地方。而是都要走一圈,才好立体的了解不同发达国家的特点,建立起全面的认识。
直接在三个发达国家间穿行,太不可控了,有点不放心。
以家门口,交通也方便的港岛为中转站,可以在中途休整的同时,沉淀总结发现问题。
必要时,也方便叫停和召回。
费用……不有财主赞助嘛……
在510所待了一周,参与了部分设计工作和两次地面测试后,曲卓应邀去了西工大。
17号和18号,给半导体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了两天的课。课程通过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电教系统,有包括北大在内,七所学校上千名学子在线听讲。
并在授课之余,通过计算机网络与各校学生互动,答疑解惑,畅谈未来的发展。
国外基于卫星电视的电教授课,70年代初就有了。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交互式现场教学,是人类教育史上的首次。
为此,当晚京城电视台和转过天的大报,都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
北大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曲红旗这个名字,算是第一次醒目的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之前有过几次,但都是混在一串受表彰的名字里,并不显眼。
这次也只是突出了名字,报纸上的图片也好,电视里画面也罢,都选择了远景。
在时下这个印刷和显示效果感人的年月,读者和观众别说分辨报道中主角的眉眼长相,连年龄都看不大清。
有意为之。
本着知道的人不用看图和画面也知道,不知道的人瞧个热闹,提振下科技自信就好的理念。
另外,也算是预热一下。省的有一天更加醒目的出现时,太过突兀。
至于模样长相,能含糊一天就含糊一天吧,最好永远含糊下去。
在这个各种“星”没有彻底占据人们眼球的年月,麻烦的很……
19号傍晚,曲卓离队单独去了趟7904项目组。
没啥事,就是看看项目进展,顺便被大家感谢了一通。
过年时丰盛的慰问品嘛。
转过天临走时,杨春燕瞅准没人留意,手心里扣着一个叠了两折的封信,闪电般塞他衣兜里……
都不用问,让他帮忙带给谢楠的。
项目组对通讯的限制,并没有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地步。给家人写信并不禁止,可以通过第三方挂靠单位中转。
就是你人在西北,家人拿到的信封上,邮戳和地址在另一个地方。回信也寄到那个地方,再由专人转寄。
虽然能通信,但进出的每封信,都要经过必要的“脱敏”检查。
年轻的准小两口,交流时字里行间只能充斥着革命友谊的正能量。
偷摸带信,肯定是违规的,甚至是严重违规。
不过,谢楠知道杨春燕在哪工作,杨春燕也知道谢楠的工作。通过第三方中转,纯粹是脱裤子放屁。
但规定就是规定。
既然有机会,当一把帮忙传递“私房话”的鸿雁,不是啥问题。
都过“手”了,不用拆信封也知道里面有没有涉密或敏感内容。
离开7904项目组重新与大队人马汇合后,在625所(西安光机所)待了两天,又进行了半天的阶段性小总结。
随后经呼和浩特奔东北1018所。
“1018所”这个名字,在76年以后就停用了,不过系统内的人依旧习惯性的沿用了这一称呼。
主要是全名太累赘——国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52年国家拨付了1400万斤小米作为首笔经费,成立的第一家光学研究所……
25号下午,一路辗转的抵达白天零上十来度,晚上还零下的北国春城时,1018所的保密员给了曲卓两封电报。
一封是:包裹已到,安心工作,勿念。
虽然没头没尾,但一看就是老太太办公室工作人员发的。意思是走基金会渠道从港岛采购的医疗器械和药品已经到京城了。
另一封就比较长了……
皇家工程院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心主任 诺伯特·贝瑞带队,一众搞空天科学和卫星相关技术的英国佬,将于三十号抵达京城。
家里的意思是,曲卓不需要回去。结束1018所的行程后,应邀去趟哈工大,再进行一场网络授课。
同时,利用哈工大的计算机网络,与戴英来的客人进行远程交流。
后面各忙各的,寻合适时间在沪市的航天八院碰面。
为什么要寻合适的时间呢?
届时会很巧,高卢佬的来访团队从巴黎过来后第一站是沪市,完事才奔京城,两边刚好能走个脸对脸。
想来到时候会挺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