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进,这非常考验你的统筹协调能力、沟通艺术和对事情的把握程度。”
李仕山说完这番话,富进的声音已经有些哽咽。
“书记……”福进顿了一下,强行压住自己的情绪,挺直腰板,语气坚定地回答道:“是!书记,我一定全力以赴,不负您的栽培和信任。”
李仕山微微一笑,缓缓点头鼓励道:“好好干,我看好你。”
随后的几天,李仕山带着福进按照清单上的计划,走访调研,行事极有章法。
李仕山尤其注意分寸,绝不去碰市政府下属的那些经济职能部门,哪怕是有相关部门一把手来邀请,李仕山也以日程安排太紧,予以婉拒。
他恪守着在酒桌上对姚星亮“守好家”的承诺,稳稳地避开了安江官场潜在的漩涡。
至于福进凭借着之前在市委办工作过的底子和一股子拼劲,很快便将副书记秘书的日常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
文件流转、日程安排、会务协调,这些具体工作他渐渐驾轻就熟。
虽说日常工作渐入佳境,可更大的考验,却在工作之外悄然而至。
富进如今可以说是安江官场炙手可热的当红炸子鸡,不知道多少人想巴结、拉拢他,想通过他搭上李仕山这条线。
请托的电话、邀约的饭局、甚至一些不易推拒的“小心意”络绎不绝,让他不胜其扰。
本来依着他自己的性格,这些人他一个都不理。
可是李书记说过,要维护人际关系、拓展人脉。
可这其中的火候该如何拿捏?
哪些人该见,哪些饭局能去,哪些“人情”能沾,哪些必须远离?
他感觉自己像是在走钢丝,稍有不慎就会失衡。
这些问题让富进很是挠头,总不能再去问李书记怎么做吧。
这样也显得自己太过无能了。
这天晚上,福进回到位于市区的家里。
这套房子是家里人两年前给他买的,如今房价高涨,这套房子也升值了不少。
富进刚一开门,就看见一位六十多岁,与富进有七分相似的男人坐在坐在客厅的沙发上,慢条斯理地泡着功夫茶。
他正是富进的父亲——富潮生。
“爸?您怎么来了?”福进又惊又喜。
父亲在福州打理生意,平时极少出门。
“我儿子当了市委副书记的大秘书,这么大的事,我能不来看看?”
富潮生笑着示意儿子坐下,将一个烫好的小茶杯推到他面前,醇厚的铁观音茶香弥漫开来。
“看你这一脸愁容,怎么,遇到难处了?”
在至亲面前,福进自然卸下了心防,将这几天困扰的问题和盘托出。
“爸,李书记让我要懂得‘和光同尘’,建立人脉。”
“可这‘尘’也太大了,我怕一不小心就迷了眼。总不能事事都去问李书记,那显得我太无能了。”
富潮生等儿子说完,才缓缓开口:“你们李书记这话说到点子上了。”
“做官和做生意,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尤其是在‘和人打交道’这门学问上。”
他看向一脸困顿的儿子,问道:“现在最困扰你的问题是什么。”
“分寸感。”福进脱口而出,“我不知道该和谁走近,又该和谁保持距离,怕踩线,也怕错过该维系的关系。”
“你考虑的很好。”富潮生赞许地点点头,继续说道:“你想想,咱们家做生意,合作伙伴那么多,有长期稳定的,有偶尔合作的,也有只想捞一把就走的,我们是怎么办的?”
对于家里的生意富进虽然知道的不多,但是每年回家总也听父亲还有叔叔伯伯谈起,可以说从小耳濡目染。
福进思考了片刻后,说道:“会……分类。”
“对,就是分类。”富潮生轻轻一拍茶几,“放到你现在的处境,也一样。你不能像个无头苍蝇,谁来都应承。你得在心里画一张‘人际地图’,把人分分类。”
他端起茶杯,细细品了一口,开始传授他的“处世经”。
“第一类,是‘基石’。比如市委办、组织部这些关键部门里,和你级别相当、或者手握实权的科长、处长。”
“他们是你工作开展必须依靠的力量,信息灵通,流程熟悉。”
“对这类人,要真诚结交,维持好私谊。他们的电话要第一时间接,他们的饭局,只要不是太敏感,尽量参加。这叫夯实基础。”
“第二类,是‘伙伴’。比如其他市领导手下得力的秘书,或者一些重要区县、部门的副职。”
“你们地位相似,处境雷同,容易互相理解。”
“和他们多交流,可以互通有无,关键时刻也能相互照应。这类关系,要细水长流,偶尔小聚,保持信息畅通即可。”
“第三类,是‘窗口’。比如那些想通过你了解动向,或者有求于你的部门负责人、地方商贾。”
“对他们,要格外谨慎。饭不是不能吃,但地点要选在公开场合,话题要控制在安全范围。”
“记住,多听少说,了解信息可以,但绝不轻易表态,更绝不能收受贵重财物。”
“可以象征性地收点不值钱的家乡土产,但超过一定价值的,必须坚决退回。这叫守住底线。”
“最后一类,就是‘浮萍’。那些八竿子打不着、纯为攀交情的闲人,他们的邀约可以直接婉拒,电话也可以选择性接听。你的时间和精力是稀缺资源,必须用在刀刃上。”
父亲条分缕析,将复杂的人情往来拆解成清晰的层次。
福进听得眼睛发亮,仿佛在迷雾中看到了一盏引路的明灯。
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自家老爷子在商场沉浮几十年积累下的人情练达,是何等宝贵的财富。
“爸,没想到……您看得这么透彻!”福进惊叹道。
富潮生哈哈一笑,带着些许得意:“你以为你老子的生意是天上掉下来的?”
“记住,无论是商场还是官场,归根结底是‘人场’。”
“理顺了人,很多事就顺了。你按这个法子,在心里先把人分分类,再决定用什么态度对待,自然就不会那么手忙脚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