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挥部里的将领们都笑了,笑声里带着如释重负的轻松。129师的代表指着地图上的火炮阵地标记:
“你们看这炮群布置,梯次推进,远近结合,把小鬼子的重炮连掐得死死的。换成咱们,未必能这么利落。”
115师的代表接过话头:“更难得的是对晋绥军的策反。城墙上那些暗哨、兵营里的内应,环环相扣,既减少了伤亡,又断了鬼子的臂膀。这可不是光靠勇猛能做到的,得有心思。”
陈振华站在角落,手里捏着刚从前线送来的战报,指尖因用力而微微发白。战报上的数字触目惊心:日军第26师团的独立第2旅团驻太原旅团全灭,歼灭日军5800余人,俘虏200余人;而八路军伤亡2100余人,晋绥军伤亡6900余人,投诚者达余人。
“小陈,”副总指挥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笑意,“别光顾着看战报,过来说说,下一步打算怎么整编那些投诚的晋绥军?”
陈振华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太原周边的县城标记上:“已经跟赵凤山他们谈好了,愿意抗日的编入八路军各师,补充弹药后驻守晋冀鲁豫根据地各县城;想回家的发路费,登记造册,以后随时可以归队。至于那些罪大恶极的,交由地方政府公审,给百姓一个交代。”
副总参谋长看着他条理清晰的样子,眼里的欣赏藏不住:“即便梳理后,他们也至少不低于6个团的兵力吧,你倒想得周全,不怕他们再反水?”
“怕就不策反了。”陈振华笑了笑,指尖划过“晋绥军旧部”的备注,“他们跟鬼子有仇,跟咱们有共识,只要给够信任和粮食弹药,比谁都能打。再说,咱们的政工干部已经跟进去了,思想工作得跟上。”
指挥部外传来一阵欢呼,是前线的士兵们在庆祝。副总指挥推开帆布帘,看见太原城头升起了鲜艳的红旗,在午后的风里猎猎作响。他回头对陈振华说:“这面旗,你该去亲手升一次。”
陈振华望着那面红旗,忽然想起三个月前在晋南打游击时,一个老乡攥着他的手说“啥时候能把鬼子赶跑,俺给你们送锦旗”。现在,锦旗或许还在路上,但红旗已经插上了太原城。
傍晚的庆功宴摆在县城的天主教堂前,没有美酒佳肴,只有炊事班炖的土豆牛肉和刚出锅的白面馒头。陈振华端着搪瓷缸,用白开水跟战士们碰杯后,就被副总参谋长拽到了一边。
“跟你说个事,明天上午就会公布给大家。”副总参谋长往他缸里加了点白开水,开水在缸底晃出细小的漩涡,
“总指挥和副总指挥,以及延安方面确定下来了,由你担任367师的师长,陈大旅长担任365师师长,战神师长担任366师师长。”
陈振华愣住了,手里的搪瓷缸差点脱手。他一直觉得自己就是个带兵打仗的团长,最多管几个团的攻防,从没敢想过筹建一个师级的队伍。
“副总指挥,我怕是资历不够啊……”
“怕什么?”副总参谋长打断他,指着不远处正在相互庆祝的各位团长,
“你能把太原打下来,靠的不是运气,靠的是实力;小鬼子的旅团说灭就灭,小鬼子的师团你已经灭了几个了,晋绥军的投诚说促成就促成,这背后是对全局的把控,这样的资历还不够,那就没人能够当师长了!”
副总指挥走过来,手里拿着份电报:“小陈啊,看看这个,小鬼子的大本营在北平召开紧急会议,说要重新评估八路军的战斗力。他们没想到,一个旅团在太原连一天都没撑住。”
陈振华接过电报,上面的日文被翻译得清清楚楚:“……华北驻屯军战力不足,建议从关东军抽调两个师团驰援……”他冷笑一声:“他们以为添两个师团就有用?咱们的游击战可不是白练的。”
“这就是我看好你的地方。”副总指挥拍了拍他的肩膀,“别人看的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你看的是怎么让鬼子处处难受。太原这一仗,不光是消灭了一个旅团,更打掉了他们的嚣张气焰——让他们知道,八路军不光能打游击,也能啃硬骨头。”
夜色渐浓,陈振华站在月光下,看着士兵们围着篝火唱歌,晋绥军的老兵和八路军的老兵挤在一起,用不同的方言聊着家常。
他忽然明白,副总指挥和副总参谋长的欣喜,不止于一场战役的胜利——他们看到的是一种新的可能:八路军不仅能在山沟里打游击,更能在平原上打大仗、打硬仗,能把各路力量拧成一股绳,真正成为抗日的中流砥柱。
北平的日军华北大本营里,灯火彻夜未熄。华北驻屯军参谋长冈不知三郎,将太原战役的战报拍在桌上,纸页边缘被震得卷起:“八嘎!一个旅团!5800人!依靠着坚固的太原城,还有那么多的堡垒,一天之内被全灭,不,半天都没有坚持下来!你们告诉我,这群土八路如何能做到这样的轻松?”
参会的小鬼子们低着头,没人敢接话。战报上的细节像针一样扎眼:155毫米榴弹炮、105毫米的九一式榴弹炮精准摧毁重炮阵地、晋绥军临阵倒戈、特种部队渗透炸毁弹药库……每一条都颠覆了他们对八路军“装备低劣、战术单一”的认知。
“第20师团在晋西覆灭,第118、119师团在冀南被击溃,现在连第26师团的独立第二旅团都没了!”冈不知三郎的手指在地图上划过华北各省,
“你们看看,这像什么?像一张网!八路军的网越收越紧,我们的华北派遣军各师团就像掉进网里的鱼,一个个被拖上岸!”
作战参谋颤抖着递上一份报告:“参谋长阁下,这是情报部的分析……他们认为,八路军现在的战力,足以对抗我们的一个甲级师团。”
“甲级师团?”冈不知三郎猛地站起来,军靴在地板上踏出沉重的响声,
“那我们在华北有几个甲级师团?一个都没有!而八路军有多少?115师、120师、129师,365师,还有那些地方武装,加起来比我们多十倍!”
窗外传来零星的枪声,是城外的游击队在袭扰。冈不知三郎走到窗边,看着黑沉沉的夜空,突然感到一阵寒意——他想起三年前刚到华北时,以为三个月就能平定这里,可现在,别说平定,连守住现有的阵地都越来越难。
“给东京发电。”他转过身,声音里带着疲惫,“请求增兵三个甲种师团,否则……华北难保。”
电报发出时,东京的大本营也在争论不休。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拍着桌子:“必须增兵!华北是帝国的生命线,丢了华北,就丢了对中国的控制权!”
可参谋总长杉山元却摇头:“华中战场胶着,张鼓峰事件还没有解决完呢,关东军也需要随时支援,哪里还有兵力可调?我看,不如收缩防线,放弃次要据点,集中兵力守住平津、淞沪、济南这些大城市。”
争论持续了整整一夜,最终的结论是:无论是从华中,还是从东北抽调一个师团驰援华北,都无法解决此时华北的困境,当然此时的华中方面军,还需要进一步增加,从而确保武汉会战的胜利。
同时命令华北派遣军驻扎在平津的114师团,以及驻扎在大同的26师团,驻扎在鲁省的21和23师团,要稳固好现有的防线,避免与八路军主力决战。
等待华中地区武汉战役胜利结束之后,从而挥师北上,全力解决华北的八路军,至于华中地区,则以诱导和谈的形式,来开展与国府的谈判,可以完全接受国府方面原先的和谈协议内容,完全恢复到之前的何梅谈判协议的框架下。
将华北的八路军歼灭之后,再伺机攻打华中地区,毕竟国府的军队还是比较好打的,而八路军则是不好打,同时也可以支持国府方面,让国军与共军相互厮杀,最终由日军坐收渔人之利。
这道秘密的命令,无异于承认了八路军在华北的主动权——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军,如今竟要靠“避战”来苟延残喘。
但是,陈振华注定不会给小鬼子这样的机会,八路军也不会给小鬼子这样的机会,但是小鬼子的计谋最终还是得逞了一部分,且在后续中再叙。
太原光复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华北大地,平津线的114师团士兵们听到消息后,夜里再也不敢单独巡逻。
冀南的伪军们开始偷偷给八路军送情报,主动开始投诚,生怕哪天晚了;连阎长官在晋西的残部都派人来联络,想“借点弹药”抗日。
陈振华站在太原城头,看着运输队把缴获的弹药往城外运——这些武器将支援平津线的部队,那里的战士们正等着家伙跟114师团硬碰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