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7师的六个旅堪称“豪华配置”,因为367师的团太多了,陈振华亲自拟定每个旅的组织架构的建立,让367师的指挥效率陡增。
太原战役的战利品堆积如山,在临时仓库里分类码放:5万支步枪像森林一样立着,300多门火炮炮口朝天,近千门迫击炮和3000门掷弹筒堆成小山,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机油和硝烟的混合味。陈振华带领着兵工厂的技术人员们,戴着原863旅,现在367师总后勤部工厂生产的白色手套,逐一检查这些“宝贝”,手套上沾了不少灰尘。
“这些武器不能当摆设。”他对后勤部长张万和说道,“步枪要先清理枪管,膛线磨平的改成训练枪,能用的配上刺刀;火炮要校准瞄准镜,缺零件的就拆东补西,实在修不好的就拆了当零部件或者当做教学用具。”
最让人头疼的是掷弹筒,这种日军的“轻型火炮”操作简单,所有的晋绥军和八路军的老兵都会用,但是炮弹却难以生产,好在在每次的战斗之中,陈振华总是将那些空间里的掷弹筒炮弹补充到缴获中一部分,从而来确保那些掷弹筒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为此,陈振华特意从投诚的晋绥军以及之前的国军俘虏里挑出六百个掷弹筒炮手,成立“掷弹筒炮手速成训练班”,培训合格完成之后,则是让他们直接补充到八路军的各个队伍中,瞬间再次将新增的4个团每个班内的掷弹筒炮手补充完毕。
“这玩意儿就像甩石头,”八路军老兵王大能一边示范一边说,“看目标、估距离、轻轻一调,准头就有了。”他手把手教八路军战士握筒的姿势,指尖的老茧蹭过对方的手背,像在传递一种默契。
火炮的分配更讲究策略,365师守平津线,配的多是射程远的四一式山炮,能压制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
366师在鲁省打游击,轻便的九二式步兵炮和迫击炮成了主力,拆开能扛着走,组装起来就能打。
367师作为机动部队,各种火炮配得最齐,还专门编了个“混合炮旅”,能根据战场需要灵活组合。
弹药库的管理则用上了新办法。每个旅都派专人来领弹药,签了字才能出库,用多少、剩多少都要登记。
陈振华在仓库门口贴了张标语:“每一发子弹都要打死一个鬼子,每一发炮弹都要炸在敌人群里。”
当第一批补充了新武器的部队开赴前线时,连日军的侦察机都惊呆了——照片上的八路军不再是“拿着土枪的游击队”,而是装备了火炮、队列整齐的正规军。
114师团的情报部门在报告里写道:“驻扎在平津线上的八路军火力,已接近我军丙级师团的火炮力量,不可小觑。”
晋绥军投诚士兵的营房里,政工干部正领着大家学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起初,这些老兵们还很拘谨,嘴唇动得很轻,唱到“团结就是力量”时,声音渐渐大了起来,有人甚至跟着节奏点起了头。
“改造他们,先得暖他们的心。”负责政工的同志对陈振华说,“刚来的时候,不少人揣着投降后趁机逃跑的念头,现在知道八路军不打人、不骂人,还教认字、给饱饭,态度全变了。”
陈振华特别强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普通士兵,多讲抗日道理,少提过去的恩怨;对下级军官,肯定他们的军事技能,让他们当教官;对有污点的士兵,只要真心悔改,就既往不咎,还能评战斗英雄。
郭静云就是个例子。他原是晋绥军的团长,忻州战役里带着部队投诚,起初总觉得抬不起头。
陈振华让他当367师的团长,还让他带新兵训练。当他看到自己带的兵在战斗中缴获日军机枪时,突然对身边的人说:“以前跟着阎长官,打了十年仗,不知道为了啥;现在跟着八路军,才明白当兵是为了保家。”
改造过程中也有摩擦。有个晋绥军老兵不愿剪辫子,说“这是祖宗留的”。政工干部没强迫他,只是每天给他讲剪辫子的士兵在战斗中更灵活的故事。一周后,老兵自己找剪刀剪了辫子,说:“为了打鬼子,祖宗会原谅我的。”
10个晋绥军团的补充则采取“掺沙子和抽调”的办法:每个晋绥军班排级里都编入多个八路军老兵,担任班长或副连长,既能传帮带,又能相互影响,同时又不影响晋绥军里的军官安排。
367师的一个晋绥军连队,三个月后成了全师的模范连,连长在总结会上说:“以前我们是‘吃粮当兵’,现在是‘为自己打仗’,不一样。”
当这些改造后的晋绥军士兵第一次在战场上与日军交锋时,连八路军的战友都吃了一惊——他们熟悉日军的战术,知道怎么躲避炮弹,拼刺刀时的狠劲更是让日军胆寒。
有个老兵用缴获的日军指挥刀劈死三个鬼子,战后把刀擦得锃亮,说:“这刀沾了鬼子的血,才算没白瞎。”
冀省的平津线上,365师的战士们正在抢修防御工事。他们把铁轨埋在地下当反坦克桩,在公路旁挖了纵横交错的交通壕,连村里的老百姓都来帮忙,说“这是咱自家的墙,得砌结实点”。
陈师长站在高地上,看着连绵的工事,对参谋说:“平津线的鬼子敢来,就让他们尝尝‘铜墙铁壁’的滋味。”
鲁省的沂蒙山区,366师的部队已经与地方游击队连成一片。他们在山里修了粮仓、兵工厂,甚至还有小型医院,老百姓说“八路军把根据地建成了铁打的营盘”。
许仕友师长在地图上标出十几个伏击点,笑着说:“小鬼子敢进山,就让他们有来无回。”
367师的机动部队则在晋、豫、鲁三省交界处练兵。他们今天在太行山练山地战,明天在黄河边练渡河,后天又钻进平原练游击战,战士们开玩笑说:“咱们是八路军的‘万能胶’,哪里需要往哪粘。”
随着根据地的管理也步入正轨。晋省原本被小鬼子控制的煤矿,现在也恢复了生产,工人师傅们说“以前煤是给小鬼子挖的,现在是给八路军挖的,越挖越有劲”。
当晋中和阳曲的煤矿在367师后勤部的参与之下收回之后,立刻开始了大量的煤炭开采,直接解决了367师的煤炭销售供应难题,配合上大量制作出来的烽火煤球炉子,大量的煤炭产业链开展起来。
为此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各大县城里,组建了一个特殊的组织,正是367师的秘密地下队伍,那就是煤球销售网络,当蜂窝煤球在晋省风靡之后,立刻扩展到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内,包括平津等大型城市内。
毕竟县城内的广大居民,还是需要生火做饭,这些蜂窝煤球直接让他们的生活用火变得的更简单,一天只需要4块煤球,一个月下来也只需要120块,每一块煤球只需要5个铜板,一个月下来一个银元都用不完。
所以整个华北地区的县城里,很快就全部换上了蜂窝煤球,从而给原本的365师,现在的367师带来了大量的收入,这与那些美食小吃、烟叶和汾酒一起,以及土豆和红薯等高产量农业发展,畜牧养殖和布匹、鞋子、衣袜、乃至锅瓢碗盆等工业生产一样,给367师带来了大量的收入。
为了整合管理这些经济收入,陈振华还刻意将丁伟调回来,协助王方林副政委、张万和后勤部长来办理这些事情,尤其是美食小吃、烟叶、汾酒和蜂窝煤球四样,师367师的主要经济来源,用日收万金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同时也包括大量的从小鬼子手中和晋绥军手中缴获的物资,本身八路军的消耗量不大,或者根本不需要的物资,都由后勤部来处理,这就需要一个像丁伟一样的人员,兼具商人和军人的人员。
尤其是在向那些之前在晋冀鲁豫根据地的抗战势力,现在则是在全国范围内,都有各种各样的包括子弹、枪支、烟叶、汾酒、蜂窝煤球等生意,需要丁伟带着一部分军人来完成。
所以陈振华刻意成立了一个综合后勤旅的编制,张万和任旅长,王方林任政委,丁伟则是挂职副旅长的职务,这样统一367师的所有后勤事物及发展,要不然367师的军饷,尤其兵工厂的原材料等都无法支撑。
冀省的农田里,农会组织互助组,粮食产量比去年多了三成;鲁省的纺织厂织出的棉布,做成军装穿在战士身上,暖乎乎的。
没有了晋绥军的掣肘,没有了土匪的骚扰,晋冀鲁豫根据地像块吸足了水分的海绵,迅速膨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