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青年参军、农民交粮、商人捐钱,连以前躲在城里的知识分子都跑来根据地,说“这里才是华夏的希望”。
陈振华站在太原城头,望着远处的太行山。夕阳下,120师、115师、129师、365师、366师、367师的军旗在不同的方向飘扬,像六颗明亮的星,照亮了华北的天空。
他知道,八路军扩编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抗日;布防不是守旧,是为了更有力地进攻。
“小鬼子想再来,得先问问这晋冀鲁豫的百姓答应不答应。”他对身边的副总指挥说。副总指挥笑着点头,眼里映着晚霞:“等明年开春,咱们就跨过平津线,把小鬼子赶回老家去!”
城墙上的风带着泥土的气息,那是根据地的味道,是希望的味道。六个师的战士们在不同的地方操练,口号声此起彼伏,汇成一句话:“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解放全中国!”这声音穿过山谷,越过平原,像一道惊雷,预示着一个新的黎明。
太原城的废墟上,陈振华正蹲在原太原兵工厂旧址的机床旁,指尖抚过锈迹斑斑的齿轮。
这台德国造的车床曾是阎长官的宝贝,小鬼子占领时用来生产步枪,现在却成了八路军的战利品。
他抬头望向远处的太行山,那里藏着黎城和平顺县的两个兵工厂,烟囱里的烟柱细得像线。
“光靠缴获,打不了持久战。”他对身后的副总参谋长说,声音里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
“小鬼子的九二式步兵炮弹咱们能自己造,但是却得靠捡他们的火炮过日子。昨天367师的炮营报告,每门炮只剩15发炮弹,再打几次伏击就空了。”
副总参谋长踢了踢脚下的弹壳,弹壳在地上滚出清脆的声响:“黎城的兵工厂每天能造5000发步枪子弹,平顺县黄崖洞兵工厂每天能够生产一万发子弹,这些子弹产量以前还够使用,现在咱们30万大军,光子弹消耗每天就得上十万发,如果没有缴获,子弹根本不够用的,更别说炮弹了。”
陈振华捡起块碎钢片,阳光在上面折射出冷光:“小鬼子厉害,不是因为兵多,是因为他们的钢厂能生产出合金钢,机床能造炮管。咱们要想不被卡脖子,就得自己炼钢铁、造机器、产弹药。”他忽然指向原太原兵工厂的厂房框架,“这里,就得是咱们的起点。”
指挥部的油灯下,他铺开草拟的《晋冀鲁豫军工建设规划》,纸上的字迹力透纸背:“三个月内恢复太原兵工厂基础生产,六个月产出第一批优质钢材,一年内造出射程超四一式山炮的新型火炮。”旁边还附着一张草图,是他凭着记忆画的轧钢机结构。
“最难的是原材料。”副总指挥看着规划,眉头微蹙,“铁矿石在冀北,焦炭在晋省,以前都得穿过日军的封锁线运过来,现在煤炭虽然不用担心了,但是铁矿石还缺乏,没有足够多的技术工人,咱们现在懂合金钢的技师不足五十人。”
“封锁线挡不住人。”陈振华的手指在地图上划出几条秘密通道,“让地方游击队组织运输队,晚上走山路,用驴驮、用人背,总能运过来。“
“技术工人的事,我已经让敌工部去做了——太原城里有不少以前兵工厂的老工人,只要晓以大义,他们会来的。”
他特别提到小鬼子的军工体系:“他们的九二式步兵炮之所以厉害,靠的是铬钼合金钢,炮管能承受高膛压。咱们现在造不了这个,但可以先从普通钢材入手,把迫击炮、掷弹筒的产量提上去,再一步步攻关。”
窗外的月光照进指挥部,在规划图上投下一片清辉。陈振华知道,这场生产革命比打仗更难——打仗靠的是勇气,而办工厂靠的是耐心、智慧和百折不挠的韧性。
但他别无选择,因为他清楚,未来的战争不仅是兵力的较量,更是工业实力的比拼。
太原兵工厂的废墟上,王芳林副政委正领着后期部的工人们清理瓦砾。这位戴着眼镜的政工干部以前是学机械的,此刻却抡着镐头,额头上的汗珠混着灰尘往下淌。
“同志们加把劲!”他喊道,“早一天清理完,就能早一天开工!”
工人们大多是当地的铁匠、木匠,还有几个是从日军工厂逃出来的苦力。当听说要重建兵工厂造武器打鬼子时,没人犹豫——有个老铁匠把家里传了三代的砧子都搬来了,说“这玩意儿能打大刀,也能打炮坯”。
陈振华派来的技师正在调试修复的车床。这台机床的齿轮缺了个牙,老技师用錾子一点点凿出个新的,再用锉刀磨光滑,试机时竟转得平稳如新。
“以前给阎长官干活,糊弄了事;现在给八路军干活,得对得起良心。”老技师擦着汗说。
黎城兵工厂的车间里,甘作良正盯着新造的中正式步枪。这是用缴获的枪管和自制的枪身新组装的,枪托上还留着木头的纹路。
“每支枪都要试射五十发。”他对质检员说,“战士们在前线用命拼,咱们造的枪不能掉链子。”
黎城兵工厂的步枪制造,现在也上了两条生产线,每个月生产3000支步枪完全没有问题,加上黄崖洞兵工厂生产的中正式步枪,每月的步枪产量足以达到上万支。
同样还有盒子炮、捷克式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的生产,这些枪支的生产,已经占据了缴获枪支的一半,对于八路军的发展给予了有效的补充。
平顺县的黄崖洞兵工厂,同时还开始了迫击炮的生产,工人们用大量的钢轨熔铸成炮身,虽然迫击炮的射程比宁造迫击炮的射程短了三百米,只有2500米,但胜在轻便,拆开后能由一个战士背着走。
当第一门自制迫击炮试射成功时,黄崖洞兵工厂的工人们举着炮管欢呼,有人甚至流下了眼泪——他们终于造出了能打小鬼子的“大家伙”。
最棘手的是弹药生产,制造子弹壳需要黄铜,而根据地缺铜得厉害。陈振华想出个土办法:发动百姓捐铜钱、铜器,连寺庙里的铜佛像都捐了出来。老和尚说:“佛像能保佑人,可打跑鬼子才能让人活下去。”
工人们把铜钱熔铸成铜板,再碾压成弹壳,虽然工艺粗糙,却解了燃眉之急。有个童工负责给子弹装火药,小手被熏得漆黑,却每天数着造好的子弹说:“多造一发,就能多打死一个鬼子。”
同时将大量的子弹壳,以及炮弹壳全部回收,包括所有的部队,在领炮弹的时候,必须提供几倍数量的炮弹壳或者同重量的铜,从而来持续不断的提升炮弹和子弹的生产数量。
为了生产合金钢,陈振华专门从367师的综合后勤旅,专门组建了一个团的特殊兵力,担任运输队和保护兵力,往太原运送从冀省运来的铁矿石和晋省的铁矿石。
运输队要穿过日军的三道封锁线,不少人牺牲在路上,但没人退缩。有个运输队员在牺牲前,把最后一块铁矿石塞进怀里,说“不能让它落在鬼子手里”。
三个月后,太原兵工厂产出了第一批自制钢材。当轧钢机吐出通红的钢坯时,王芳林副政委摸着发烫的钢坯,突然对着工人们敬礼——这不是普通的钢,是根据地工业的希望。
冀北的铁矿山里,矿工们正用简陋的工具挖矿。以前这里的矿石都被日军运走,现在八路军来了,他们白天躲着鬼子,晚上偷偷挖矿,再顺着秘密通道运到太原。
矿长是个老矿工,他对大家说:“这些石头是咱们的底气,石头变成钢,钢变成炮,就能把小鬼子打跑。”
晋省的焦炭窑前,一个老工程师正和窑工们研究怎么提高焦炭质量。他们用土办法改良窑炉,让焦炭的含碳量从70%提到了85%,虽然还赶不上日军的水平,但已经能满足普通钢材的生产需求。
“再难也得啃下来,”老工程师说,“没有好焦炭,就炼不出好钢。”
为了制造机床,陈振华带着技师们拆解缴获的日军机床,一点点测绘图纸。没有精密量具,他们就用算盘计算齿轮的齿数;没有铸造设备,他们就用泥模翻砂。
当第一台自制的车床转动起来时,技师们抱在一起哭了——这台车床的精度虽然不高,但却是真正属于八路军自己的机器。
根据地的商业也活了起来。冀省的棉花、晋省的煤、鲁省的粮食、晋冀豫省的烟叶,通过秘密商路流通起来,由丁伟等后勤部的人员,换成制造武器需要的硫磺、硝石。
有个商人冒着杀头的风险,从北平运来一批精密量具,说“我儿子在八路军里当兵,这些东西能帮他多杀几个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