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晨躺在床上,心里感慨世事多变,忽然听到陈悦说起学校的事,心中更加不平衡了。
凭什么你们建所学校就能白得五百块钱?
你李华怎么就这么能干?
这不合情理啊。
林晨最近常常思索赚钱的事,脑袋里全是挣钱的念头。突然坐起来,他对着陈悦喊道:
“你们陈家村有学校吗?”
陈悦正在一旁照顾小宝和小当,旁边的林婆婆念叨个不停,两人愣了一下。
“学校?没有。我们村及周围的村子都没有。”
“镇上也没有。”
陈悦想了想后很快回答,并且似乎明白了什么。
林晨听完,立刻兴奋地拍手,“记得你大叔是村长吧。”
“这样,你抽空回趟家,跟你爸还有大叔商量下,看看能不能在陈家村也建一所学校。”
“只要他们同意,这城里跑腿的事我来帮办。”
林晨豪迈地说着,旁边陈悦马上领会了他的意图。
这就是想要争取那五百块钱的奖励吧。
陈悦稍加权衡,觉得这事可行。
既然李村能做到,为什么陈家村不能呢?
不就是找个房子摆几桌椅吗,城里的小学也差不多如此。
林婆闻言满脸堆笑地插话:“陈悦,你说东旭的话对头。”
“回去跟亲家好好说说,这件事如果成了,不仅村里受益。”
“咱家还能得到五块钱的奖励呢。真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陈悦用力点了点头:“好,过两天我就回去。”
林婆赶紧补充道:“别拖啦,下午收拾下家里的一瓶酒和红糖一块带过去,让亲家帮忙把这事搞定。”
陈悦应声:“好的。”
“把小当带着一起,顺便去见见亲人。”
“至于小宝还是别去算了,就怕人手不够会出事。”
林婆不愿宝贝孙子到乡下遭罪,说着拉着小宝出去玩,不理小当的表情。
这时李村三人围坐在桌上吃晚饭。
一条水煮鱼、一盆炸鸡柳还有一份凉拌小葱豆腐皮,让周爷爷吃得直夸赞李涛的手艺。
“听说不如亲口尝啊。小涛,这手艺比傻柱还好!”
老周边说,一边用窝头擦盘子,满嘴留香。一旁的老陈脸有些红了:“别把我和傻柱扯在一起。”
其实老陈心想傻柱哪里比得了李涛。
老周则想着自己第一次享用到这么丰盛,不禁有点嫉妒陈大爷经常有这样的待遇。
不过,今天来还是为了一件事。
自打得知要建新学校起,老周一路上琢磨,想从这里捞点好处。
终于决定将主意转到学校的物资供应上。
他端起酒杯轻抿了一口说:“小涛,我在这个学校也是元老级人物,里面很多东西都很熟。”
“办学可麻烦了,买书订教材、采购文具等等都挺繁琐的。”
老周二根手指掐着手中的筷子细数。虽然听的陈老大觉得头疼,但是李涛却早就猜出了老人的意图。
果然不出他所料,在说完这一串废话之后,李涛仍不作声地吃完了晚饭,开始收拾桌子时也没表任何意见。
于是老周不死心,想着就算通过他去买几支铅笔橡皮也好,多少有些油水可图。不过这次李涛明确表示拒绝:
“三大爷,学校的事有人专门负责对接上层机关。”
老周无言以对。走的时候,还不死心希望李涛考虑考虑:“小涛,三大爷我还可以帮你忙。想想看嘛。”
“您啊,还是专心做您的教师吧!” 李涛半开玩笑地说道,令老周失望而去。而屋内剩下的两人大概也不会再提起这个人,只准备明天回到各自的村子里继续操心学校的事。
隔日清晨,林晨和陈悦几乎同时离开各自的家,走在同一条道上,方向却是截然不同。
陈悦穿上了她最好的衣服,在脸上抹了些化妆品,身上散发着肥皂香味。她的背上背负的是沉睡的小孩,手腕挂着布兜带着些家常食物作为礼物给远方的亲人;
另一边,刚结束行程的杨晓阳回到了村里,向众人展示了来自政府资助的消息以及详细的文件。经过一系列热烈讨论后,村民们最终确定了学校的规章制度,期待着未来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在傍晚到来时,所有的细节已经安排妥当,孩子们上学的问题有了着落。
而杨晓阳,正是这一切的核心所在。
接下来的事情逐渐顺利展开:九叔担任临时老师,太爷爷成为首任校长
\"……\"
片刻的寂静之后,大门被推开的声音传来。
不一会儿,隔壁家的两位小姑娘飞奔而来。
\"小叶姐,小叶姐,我们要去上学了!\"
\"大妮,二妮,我们也一起吧。\"
夜幕降临,村子里回荡着大人们的谈话声,杨大力等人忙碌着,而一个个稚嫩的脸庞洋溢着欢快的笑容。
这一晚,新一代村民正式踏入了求知之路。
当夜色笼罩大地,陈小涛仍在村里规划未来,拟定一系列措施保障学校运营,尤其是他自己设计的学习奖励制度,尽管不算丰厚,却能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
那个时代盛行严格教育,不同于后代减负的理念,家长常说:“若孩子不听话,老师可以管教得严厉些。”
陈小涛独自承担起这份奖励,让杨太爷等人更加坚定办学的决心。
次日清晨,陈小涛带着杨大力乘坐驴车前往古城,为村子取上级许诺的支持物资。
与此同时,林静在正午时分回到了家中四合院。这一次回村,她感受到了明显异样的氛围,尤其是那些昔日要好的姐妹,见她只匆匆说了几句就匆匆回家,态度冷漠如视之为避难之人。
林静感到不舒服,以为她们是羡慕自己嫁到了城里。看着自己的穿戴和容颜,与乡下人不同,她不禁有些得意,高昂头颅带女儿走进家里。
她的母亲见到她自然很高兴,热情迎接。但是她的父亲和哥哥嫂子的脸色却不怎么好看。哥哥怀孕的嫂子更是对她抱有敌意。
回到家后,拿出带回来的东西,家人的表情又有了变化。但听到她的来意后,屋内气氛骤变,父母对她的态度转冷。尤其父亲突然大发雷霆,责备她是这一切的原因——由于她与陈小涛的关系,导致本村错过优质玉米种子的机会,造成收成减产,不得不到杨家庄求助借粮。这一事件使得整个村受辱,因此她在村民们心中也蒙上了阴影。
理解到这一切后,看到丈夫怒目相对,女儿哭啼不止,林静不禁流下了悔恨的眼泪,满心后悔。
林静回到城里的院子时,母亲李大婶和儿子陈强迎面而来,急于询问情况。
林静已经打好了说辞,将所有的过错归咎于陈小涛一人。
“五百块?”
李大婶震惊地叫了出来,几乎站直了身体。
“你说的不是错吧?”陈强也不信。
“没错,陈小涛为村子捐了五百万建学校!”
李大婶立即反对:“要是我们有那么多钱,何必过得如此辛苦!算了算了,这件事不行!”
他们不愿为此花钱,陈强也失去了兴致,转身走了开。
一旁的李大婶继续埋怨:“真该死的小畜牲,败家子。”“把咱们的钱给了那偏僻山村还建什么学校,他们一辈子种田还想读上书吗?”
林静低垂着眼睛,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感情波动。
此时,在街道上,王主任揪住陈小涛的耳朵质问。
街道上的行人投来视线,王主任这才放了手。陈小涛连忙露出笑脸示好,“痛痛痛”。
王主任见他认错,心中的愤怒消散。虽然她欣赏陈小涛的举动,但仍因他未提前通知而略感不适。
经过几番交谈,她还是表达了赞赏与支持。
最后她叮嘱道:“记住了,过几天去街道办拿纸笔用品。”
在送别王主任后,她又提醒晚上一起去吃饭的事,虽然内心有些不安,因为上次聚餐中有人被灌醉。陈小涛点头称谢并整理好衣服,准备上班。
安顿完一切,陈小涛再次出门。
第五节 开学典礼(1962年2月19日)
阳光灿烂,春风轻抚。今天是杨家庄小学揭幕的日子。
村人齐集在一起见证这一刻,排列整齐的孩子们显得格外神采奕奕。杨老、张力及镇上来的王书记等嘉宾出席仪式。
陈小涛主持开场:
“乡亲们、孩子们,今天是一个新起点——告别无知,迎接新时代。这将是载入史册的一天。”
随后
培养下一代
读书与为人之道相辅相成,这是李小辉一贯坚持的信念。孩子们安静地坐在他的面前,专注地聆听、学习。
李小辉在这里驻扎的时间有限,大部分日子里他都要前往工厂工作,一周只有短短的一次归来。
因此,大多数时候,九叔承担起了教育孩子的任务。然而,找到一个合适的老师是迫在眉睫的关键问题,因为这个时代想要找个称职的教师颇为不易。
许多有家室的人都愿意留在城市,享受稳定的工作和轻松的生活压力。至于学校里的教师,要他们放弃现有的工作来到乡村任教几乎不可能,不是李小辉故意贬低他们的觉悟,现实就是这样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