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之后,走投无路的朱元璋不得不投奔了皇觉寺,在庙里面当了和尚。】
【虽然在这里需要做扫地上香烧饭洗衣敲钟击鼓等各种活计,但是原本家中也有大量的活计;虽然会时不时就遭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但这些也不影响他在寺庙中有吃的能活下去。】
【所以,朱元璋在皇觉寺中待了一段时间,并且也没有想着要离开这里。】
【但好景不长,天灾人祸同样波及到了寺庙,地方上饥荒严重,寺庙里面同样也没了粮食,住持只能让和尚们全都去云游化缘,自谋生路,朱元璋当然也不例外,此时,他十七岁。】
【朱元璋的云游之路非常长,他一路从濠州走到了合肥,又向西,从合肥进入了河南地界,经过了固始、信阳,然后往北走,经过了汝州(河南平顶山)、陈州(河南周口),还往东边经过了鹿邑(河南周口)、亳州……在至正八年回到了皇觉寺。】
【这一番经历对朱元璋的影响很大,我们都知道,有句话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知道出去旅游见见不同的地方能够增长阅历眼界从而提升一个人的能力水平,还能看到现在许多家长有条件的情况下都愿意带孩子出去去不同的地方……对于朱元璋来说也是同理。】
【这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见识到了不同的风土人情,与各种各样的人打过了交道,见过富贵人家的情况,见过普通百姓的艰难,见过许多人为了生存或者利益的算计,积累了与人打交道等方面的社会经验……】
【这对于他日后的发展非常有价值。】
【同时,他在外面云游的三年,也是天下起义活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关于白莲教“明王出世”的说法广为流传,朱元璋在云游的过程中也接触过不少。】
“是的,眼界问题,这本身就是贵族官员家庭的儿孙和普通百姓之间差距极大的一个方面。”杨坚对这一点非常赞同。
作为贵族家庭出身的人,他能够非常轻易地接触到许多东西,不论是不涉及政治的单纯的各地风土人情,还是涉及到人际往来的交往活动,还是关于政治天下的各种消息秘闻……他都能比较轻易地接触到。
从小,他就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父母叔伯等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可能就和某些政治风向动向有关,一言一行都可能带有影响;饭桌上随口的一两句话可能就蕴含着对某些群体而言至关重要关乎生死的消息……
但这都只不过是饭后闲谈甚至逗小孩儿的话语而已,或者,只是他们日常起居的寻常行为。
可是实际上,对于许多根本接触不到这方面内容的人而言,这些消息,对他们就是关键。
此外,还有各种书籍,钱财,人脉……从书籍中,他可以看到各地的风土人情,看到不同的天下,有钱财可以支持他出去各地——如果他想父母同意且情况允许的话,有人脉,他可以从其他人口中听到关于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涉及到地理人文、钱财政局……
这就是贵族官员家庭出身的人和普通百姓家庭天然的巨大差距。
哪怕是最普通的小官,他所能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也要比寻常的百姓多上许多。
这样的差距,从小培养起来的差距,可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弥补的。
也包括正在尝试推行的科举制。
——其实,杨坚很清楚,即使推行了科举制,就如同宋朝那样广泛全面、世家门阀基本不存在的科举制,官宦家庭出身的子弟和普通百姓家庭出身的子弟,能够交出的答卷,大部分也会有不少差距。
无他,就是这种从小的眼界和知识面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是不可以弥补,但只有两种方法:要么,普通百姓家庭的这个人是个绝对的天才!那种就是和寻常人完全不同的天才!天才不能以常理度之,即便没有这种积累,他们的才华也能够高出一截;要么,就是拼命读书,拜一个名师,用后来的努力来弥补……
但这两种同样其实都不是寻常人能够做到的。
天才就不说了;后者,拜得名师也不简单,同时,就算后天读书拼命弥补,可是想要弥补成功同样需要不低的天赋……
家庭环境,真的影响很大。
当然,杨坚依旧还是要推行科举制,这和到底有多少普通百姓能够考出来没有关系。
而朱元璋有了这三年的经历,真的会对他日后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不过,能够在为了求生的游历中看到这么多的情况,了解到这么多内容,学会这么多东西……这个明太祖本人的头脑和心性也不容小觑。”独孤皇后在一旁赞扬了朱元璋本人的能力水平。
杨坚点头。
可不是,朱元璋可不是如世家子弟那样出去有钱有闲的游学,人家可是活不下去不得不出去化缘只为了活命……这种不知道哪天可能就活不下去的情况下,他还能学会这么多东西,注意到这么多情况,拓宽自己的眼界……
朱元璋此人的头脑和心性都绝非常人。
或许,这也是日后朱元璋能够成为那个从农民出身又带着农民起义军获胜的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