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内,暖炉烧得正旺,殿中弥漫着淡淡的炭香。
昭宁帝杨起正坐在龙案前,专注地批阅着奏书,烛火在他的脸上投下明暗不定的光影。
旁边伺候的戴权身姿笔挺,目光时不时扫向殿门,时刻留意着周围的动静。
这时,一个小太监匆匆进入殿内,快步走到戴权身边,附在他耳边轻声说了几句话。戴权微微点头,脸上神色却有了一丝变化。
杨起自然注意到了这一幕,他放下手中的朱笔,抬眼问道:“发生何事?说给朕听听!”
戴权赶紧恭敬地弯下腰,说道:“陛下,华贵妃娘娘带着三皇子殿下在殿外求见!”
杨起闻言,抬眼看向殿门,略作思索后,沉稳地吐出一个字:“宣!”
戴权领旨后,快步来到殿外。只见华贵妃薛宝钗身着华丽的宫装,头戴凤冠,气质优雅而高贵。三皇子杨皓则被乳娘抱在怀中,粉雕玉琢的小脸上带着好奇的神情,正四处张望着。
戴权微微躬身,说道:“贵妃娘娘,陛下让您进去!”
“多谢戴公公!”薛宝钗轻声道谢,然后莲步轻移,向殿内走去。乳娘抱着杨皓紧随其后,脚步轻盈而小心。
进入养心殿,薛宝钗带着乳娘和杨皓跪在地上,恭敬地行礼:“陛下万安,臣妾见过陛下。”
杨起放下手中的奏书,目光落在薛宝钗身上,温和地说道:“平身吧,今日怎么带着皓儿过来了?”
薛宝钗站起身来,莲步轻移,走到杨起身边,微微福身,眼中带着一丝期待和恳切,说道:“陛下,臣妾今日前来,是有一事相求。”
杨起看着她,饶有兴致地问道:“哦?何事?但说无妨。”
薛宝钗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陛下,眼看就要过年了,臣妾进宫多年,甚是思念家中亲人。想在大年初二回薛府省亲,带着皓儿一同回去,不过夜,当天就回宫,还望陛下恩准。”
杨起听了,没有立刻回答,而是陷入了沉思。他的目光透过窗户,看向外面的宫墙,心中思绪万千。一方面,他理解薛宝钗思念家人的心情,毕竟她入宫多年,与家人聚少离多;另一方面,他也担心三皇子出宫会有诸多不便,万一出了什么差错,那可不是小事。
薛宝钗见杨起没有说话,心中不免有些紧张,她偷偷看了一眼杨起的脸色,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臣妾知道宫中规矩森严,但臣妾实在是太想念家人了。而且臣妾会安排好一切,保证不会有任何差错。皓儿也许久没有见过外祖家的人了,让他去见见亲人,感受一下亲情的温暖,对他的成长也有好处。”
杨起收回目光,看向薛宝钗,说道:“贵妃,朕理解你的心情,只是三皇子身份尊贵,出宫一事需谨慎考虑。万一出了什么意外,朕如何向列祖列宗交代?”
薛宝钗听了,心中一紧,赶紧跪下,说道:“陛下放心,臣妾会安排得力的人手保护皓儿的安全。
而且薛府也是世代簪缨之家,家风严谨,不会有任何闪失。臣妾只是想让家人见一见皓儿,让他们也能分享这份喜悦。”
这时,一直被乳娘抱在怀中的杨皓似乎感受到了气氛的紧张,他挥舞着小手,咿咿呀呀地叫着,稚嫩的声音打破了殿中的沉默。
杨起看着可爱的杨皓,心中的犹豫渐渐消散。他站起身来,走到杨皓身边,轻轻摸了摸他的头,杨皓咧开嘴笑了起来,露出了几颗小小的乳牙。
杨起看着薛宝钗,不忍心拒绝,说道:“罢了罢了,朕准了!不过你要记住,一定要确保皓儿的安全,不可有丝毫懈怠。”
薛宝钗听了,心中大喜,连忙磕头谢恩:“多谢陛下隆恩,臣妾一定不负陛下所托,保证皓儿的安全。”
杨起扶起薛宝钗,说道:“好了,起来吧。你回去好好准备一下,让内务府安排好出行的事宜。”
薛宝钗站起身来,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说道:“陛下放心,臣妾这就回去安排。臣妾一定会让这次省亲顺顺利利的。”
杨起看着她,微笑着说道:“去吧,朕也希望你能和家人好好团聚一番。”
薛宝钗带着乳娘和杨皓再次行礼,然后缓缓退出了养心殿。
走出殿门,薛宝钗长舒了一口气,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她抬头看着天空,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场景。
而在养心殿内,杨起重新坐回龙案前,拿起朱笔,继续批阅奏书。但他的心中,却多了一份对家人的牵挂和对亲情的感慨。在这冰冷的皇宫中,亲情显得尤为珍贵。他希望薛宝钗此次省亲能够圆满!
………
从养心殿出来后,薛宝钗心中满是喜悦与期待。她带着三皇子杨皓回到自己的宫殿,一路上,脚步都显得格外轻快。乳娘抱着杨皓,小家伙似乎也感受到了母亲的好心情,一路上咯咯笑着,小手在空中挥舞个不停。
回到宫中,薛宝钗立刻着手安排省亲之事。她先是唤来心腹宫女莺儿,说道:“莺儿,你速去内务府,告知他们陛下已恩准本宫正月初二回薛府省亲一事,让他们按照规矩准备好一应事宜,尤其是三皇子的出行安排,务必周全。”莺儿领命后,匆匆而去。
接着,薛宝钗又让人拿来纸笔,亲自写信给薛府。她坐在桌前,思绪万千,笔在纸上缓缓游走,写下了对家人的思念与即将回家省亲的喜悦。信中详细说明了省亲的时间、行程安排,还特意提到会带着三皇子一同回去,让家人做好准备。写完信后,她仔细地将信折好,封进信封,然后唤来一个机灵的小太监,说道:“你即刻将这封信送往薛府,务必亲手交到老爷夫人手中,不得有误。”小太监接过信,匆匆跑出了宫殿。
此时,皇宫中已经弥漫着浓浓的新年氛围。各处宫殿都张灯结彩,挂起了大红灯笼,贴上了喜庆的春联。宫女和太监们也都忙碌起来,为迎接新年做着最后的准备。御膳房里更是热闹非凡,大厨们精心烹制着各种美味佳肴,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气。
昭宁帝杨起也在为新年做着准备。他召集了朝中大臣,商议着新年的朝贺事宜。在朝堂上,大臣们纷纷进言,提出了许多关于新年庆典和国家治理的建议。杨起认真地听取着每一个人的意见,不时点头表示赞同。他深知,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开始,他要带领着这个国家走向更加繁荣昌盛的未来。
随着新年的临近,皇宫中的气氛越来越热烈。除夕之夜,皇宫中举行了盛大的晚宴。昭宁帝杨起坐在主位上,后宫妃嫔们依次入座。
华贵妃薛宝钗抱着三皇子杨皓,坐在杨起的身边。殿中灯火辉煌,乐声悠扬,宫女们翩翩起舞,为晚宴增添了一份喜庆的氛围。
晚宴上,各种珍馐美味摆满了桌子。杨起举起酒杯,说道:“今日是除夕之夜,朕与诸位共度佳节。愿新的一年,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众人纷纷举杯,一饮而尽。
三皇子杨皓在薛宝钗的怀中,好奇地看着周围的一切。他被这热闹的场景所吸引,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
杨起看着可爱的杨皓,心中满是喜悦,他轻轻摸了摸杨皓的头,说道:“这孩子,将来必定是我大秦的栋梁之才。”
晚宴结束后,众人来到宫殿外,观看烟花表演。五彩斑斓的烟花在夜空中绽放,照亮了整个皇宫。孩子们欢呼雀跃,大人们也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在这欢乐的氛围中,昭宁三年悄然过去,昭宁四年的钟声敲响了。
正月初一,皇宫中举行了盛大的朝贺仪式。文武百官身着朝服,依次进宫向昭宁帝杨起拜年。杨起坐在龙椅上,接受着大臣们的朝拜和祝福。仪式结束后,杨起又在乾清宫设宴款待大臣们,与他们共庆新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