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眼巴巴看着那些烂尾楼干瞪眼,现在?直接抄底!
两栋烂尾楼,一转手,贷款重组,装修翻新,开盘秒光。
一栋赚三四个亿,轻松得跟捡钱一样。
别人不敢碰?怕的是背后有黑账。
可庄岩身后,是佟洪仁、胡晓华这些警界大佬撑着腰。
更别说那一百多个卧底,早就在警局、海关、司法、飞虎队里扎根了。
你想查?查到一半发现,自己上司就是自己人。
电影这块,更离谱。
《晚清》双部曲,被好来坞当成宝贝,拿了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
接着《七剑》《蜀山》接棒上映。
没人看好《蜀山》,说特效太花哨,打起来跟神仙打架。
结果呢?观众一进影院,全傻了——原来电影还能这么爽?
口碑一炸,票房破纪录。
一个月后,港岛电影院排片表,前十名清一色是大夏出品。
嘉禾两个老板坐不住了,主动打电话求和:“庄总,以后您说咋干,我们就咋干。”
庄岩没赶尽杀绝。
不是心软,是懂事儿——八九十年代的嘉禾,未来要出多少神作?全砍了?他一个人对抗好来坞吗?
邵氏?更简单。
庄岩亲自上门,跟邵易夫喝了三顿茶,合同一签,人、片子、院线、甚至那套东方影城的规划书,全归他了。
有这图纸在手,未来的“东方好来坞”,迟早落地。
几个月后,大夏集团横扫全港。
电影:10多部片子,部部破两千万票房,前十全是它家。
超市:月流水破一个亿,百家和汇康连边都沾不上。
地产:三大烂尾楼翻盘,十亿到手。
电视:佳视、亚视直接干趴无线,收视率飙到八成。
他还是三合会头子,手下一万多人。
洪兴、和联胜这些大社团,早被他安插了亲信,连开个会都得喊他“陈总”。
港岛,差不多就是他家后院了。
可庄岩不满足。
他在看内地。
《舌尖上的龙国》一播,全港疯了。
连海外的华人,隔着大洋都想回老家吃碗粉。
庄岩顺手搞了个“大夏旅游”。
门票?一百块人民币。
港岛人觉得便宜得像白送,外国人乐得掏钱——这年头,能出远门的,谁在乎这点钱?
可对内地老百姓?这简直是天价。
八十年代,一个月工资也就一百来块。
一天十五万人进出,庄岩连眼皮都没抬。
他一个月进账几个亿,哪看得上这小钱?
可这一招,点醒了李超人和鲍船王。
“这路子,能发财!”两人立马冲进内地。
可惜,早有人踩了点。
李超人想盖楼?得跟着庄岩拿地。
鲍船王想建码头?得听庄岩安排。
庄岩笑了:人越多,地越热,火才烧得旺。
他自己呢?直接砸了二十个亿在内地。
李超人、鲍船王各投十亿,三人一起分蛋糕。
经济活了,老百姓口袋鼓了,就得有电视看。
彩电市场?日企刚探个头,连根毛都没站稳。
庄岩一句话,内地建了三座大型工厂,五千多个岗位立马安排上。
地方政府跪着接,市长亲题“感恩大夏”。
生产线24小时不停,工人们三班倒,汗珠子砸在地上都是响的。
在港岛时,力新电子一天能产三十台彩电,那叫起步。
现在?
一天五百台,都嫌慢。
成本压得死死的,彩电每台只要四百出头,最高不超四百五。
港岛那边卖九百到一千,内地呢,配置稍微差点,八百到九百照样抢着买。
黑白电视更狠,成本两百块,卖四百出头,利润翻倍。
这价格,跟日本货差不了多少。
可人家刚打完仗,龙国人心里那口气还没顺,你日本电视再好,咱也宁可买力新的——不为别的,就图个心里痛快。
这一次,日本品牌连门都没摸到,就被摁死在了摇篮里。
力新一扩产,日产量直接翻番,一百台起步,天天往外扛。
八九十年代,一个村子才一台电视,几百号人蹲在门口,围着那小屏幕看得直咂嘴。
一个月干出三千多台,没多久,县城里家家户户都开始冒烟儿了——电视亮起来了。
彩电越做越便宜,买的人更多了。
美国、南棒那边刚开始还笑话:“你们大陆人穷得吃土,还想买彩电?做梦吧!”结果一抬头,力新已经把整个内地市场包圆了。
眼珠子都快瞪掉——这帮土包子,怎么这么能花钱?
等他们醒过味儿来,急急忙忙想杀进内地,门都给焊死了。
钱砸了一堆,广告打爆了,渠道铺了三千里,结果发现——人家力新已经把货架塞满了,工人排着队等着发工资,消费者都挑花了眼。
公司一膨胀,工厂像雨后春笋,一年不到,全国蹦出来十五家厂子。
地?当地政府直接白送,半卖半送,就一个要求:庄岩你来,别走。
为啥?一家厂子能塞进五千多人,人人月入三百起步。
这数字搁当年,是普通工资的三倍!谁不眼红?谁不抢着来?
厂子一多,就不光做电视了。
电风扇、洗衣机、冰箱,只要力新敢开线,立马抢光。
买家电?不看牌子,只看是不是力新出品。
不光卖遍全境,货还往外运。
东南亚、非洲、中东,订单像雪片似的飞。
力新火了,大夏集团跟着起飞。
地产、物流、餐饮、科技,全都扎进内地。
不到两年,大夏就成了龙国头一号巨无霸,市值直接干上几百亿,谁见了都得喊一声: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