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去益并没有过多的儿女情长。
见过爸妈后,他马上到了地下工作室。
从系统中复刻出两项关键技术,才是他当前的工作重心。
根据系统所说,“深空异频信号捕捉与解构系统”可捕捉包括电磁波、量子纠缠信号、引力波调制信号在内的多种可能源自智慧文明的通讯形式。
有效监听范围在10光年内,如果扩充天线阵列规模和能源供给能力,可扩展至50光年。
它能从宇宙背景噪音中精准筛别出具有‘非自然规律性’的信号,例如周期性、数学编码特征、多层加密结构等,疑似智慧文明活动痕迹。
“星穹深空观测系统”,可以超高精度空间成像,可对至少10光年范围内的天体进行亚米级分辨率成像。
它能够识别恒星系周边异常能量波动、人造天体轨迹、非自然轨道飞行物。是一个基于量子干涉阵列与暗物质透镜补偿技术,可在大气层外部署,亦支持地面大型光学-射电复合式观测平台。
蓝星特别是华夏,目前已有这两项技术的雏形。但技术方一致,功能却与系统要求的相差甚远。
这差距,并非从1到10的量变,而是从0到1的质变,是维度上的根本不同。
首先,在“深空异频信号捕捉与解构系统”上,差距主要体现在信号维度、处理能力与能源效率三个方面。
目前,信号维度的单一与局限: 蓝星最先进的射电望远镜阵列,其探测目标仍几乎完全局限于特定频段的电磁波。对于量子纠缠信号和引力波调制信号的捕捉,还停留在理论物理和极初期实验室阶段。系统所描述的技术,是能够稳定捕获、识别并解构这些本质上完全不同的通讯载体,这相当于一个收音机不仅能听广播,还能直接“阅读”书信和“感受”旗语,其技术基础涉及对量子态的超稳控制和对时空涟漪(引力波)的极高灵敏度感知,这已远超蓝星现有材料学、量子工程学和精密制造的极限。
其次, 蓝星搜寻地外文明计划项目从海量宇宙噪音中寻找可疑信号,主要依赖预设的、相对简单的数学模式(如素数序列)和能量阈值。这种方法效率低下,且极易被自然现象或人为干扰欺骗。而系统所言的“精准筛别非自然规律性”,更像是一个具备超高智能的AI,它能理解信号的“语境”和“语法”,能识别出经过复杂加密、甚至伪装成自然信号的“智慧痕迹”。这背后是算法上的天壤之别——蓝星在用筛子捞鱼,而系统在用智能dNA分析仪直接识别生命特征。
另外能源与规模的鸿沟: 将有效监听范围从10光年扩展至50光年,在系统描述中似乎只是一个“扩充阵列规模和能源”的工程问题。但对蓝星而言,要实现哪怕10光年的稳定电磁波监听,所需的天线阵列面积和能源供给(例如维持超导器件的极低温环境)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近乎于举全球之力。系统技术所蕴含的能源利用效率和信号增益技术,是蓝星科技无法想象的。
而在“星穹深空观测系统”上,差距则更为直观和震撼,主要体现在分辨率、观测维度和物理理论的运用上。
“亚米级分辨率” 对10光年(约94.6万亿公里)外的天体进行亚米级(小于1米)分辨率成像,这是一个什么概念?这意味着你能从地球上清晰地看到比邻星(约4.2光年外)行星表面的一块石头、一条沟壑。
而目前蓝星最强大的空间望远镜对其观测目标的分辨率,至多能达到“看清一个模糊光点”的级别。
这种差距,好比用肉眼观察月亮和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另一座城市上的一只昆虫。它要求的光学系统精度、信息处理能力和克服星际介质干扰的技术,是蓝星光学物理和工程学尚未触及的领域。
另一方面, 蓝星的深空观测大多是被动接收天体发出的电磁辐射。而系统提供的技术却能够识别异常能量波动、非自然轨道飞行物,这暗示其具备强大的主动探测和动态分析能力。它不仅能“拍照”,还能进行“全时段、全频谱的监控”,能分析一个恒星系内的能量流动,识别出那些不符合自然天体力学规律的飞行物——比如一艘隐藏在小行星带中的宇宙飞船。这是一种体系级的态势感知能力。
系统明确提到了“量子干涉阵列与暗物质透镜补偿技术”。
量子干涉或是蓝星量子科技的前沿,但将其用于构建如此大规模的观测阵列,无异于用细胞来搭建摩天大楼。“暗物质透镜补偿技术”更是近乎于“神话”。
暗物质本身对蓝星科学而言还是一个巨大的谜团,而系统技术却已经能将其作为一种可操控的“工具”来修正光线在宇宙尺度传播中产生的畸变。这已不是技术差距,而是文明对物理规律理解和应用层次的代差。
总结而言,蓝星现有的技术,如同蹒跚学步的婴孩,刚刚摸到了通往星空殿堂的门槛;而系统所提供的技术,则是已经站在殿堂之上,俯瞰星海的成熟体系。
不同于系统中的一二级科技。这两项技术是已完全超越了蓝星这个时代的技术,说它们是“神之科技”也不过分。
张去益发现,从系统中复刻出这两项技术很简单。
但要让人理解却不简单。
这两项技术模型之复杂,即便强如他,理解起来也相当困难。
所以,他只能竭尽全力,自己学习理解一遍。
如果他都不能理解的话,他相信整个蓝星将无人能理解这两项技术。
或许只要会按图制造,按系统功能操作就行了。
但那不是张去益所希望看到的。
开发这两项技术毕竟仅仅是应对外星文明入侵的开始,后续的计划随即展开,他一个人能力再大也只是一个人。他需要更多懂技术的人才和他并肩战斗。
那么,以此为契机,让更多的人接受这些超前的理论和知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