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天时间,他没有离开过地下室,吃喝睡觉都在地下室。
倒不是他急迫,而是他学习入迷了!
不错,为了搞清楚这两项技术的每一个理论基础,每一个模型依据,他一边复刻技术,一边疯狂地跟着系统学习。
不懂就问。
往往一个问题会牵扯出数十个上百个问题。
这就像数学游戏。
一个新的公理的证明,往往要用到其他的公理和定理。
但现在的问题是,每一个证明公理的定理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
他得从头学习!从最基础的理论开始学习。
不仅如此,如果涉及到新材料技术,他还得学习这种新材料的合成技术。
十天过后,他复刻出的资料装满了数十个100G的硬盘。
他长长地松了口气:“第一步总算完成了!”
…
尽管身体因极度缺乏睡眠和持续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而微微颤抖,但张去益的眼中却燃烧着一种近乎亢奋的光芒。
那是一种在知识的无垠荒漠中长途跋涉后,终于窥见绿洲的旅人的眼神。
他看着那堆叠起来的硬盘,它们沉默而朴实,里面却封存着足以颠覆整个蓝星科学认知的“神之科技”。
这十天,与其说是“复刻”,不如说是一场疯狂而艰深的“知识朝圣”。
系统提供的与其说是技术蓝图,不如说是一套全新的、自洽的、远超蓝星当前水平的物理与工程学体系。
他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试图驱散脑海中的阵阵晕眩。
仅仅是理解“深空异频信号捕捉与解构系统”中关于量子纠缠信号稳定捕获的基础理论,就几乎耗尽了他前三天的心神。
那不仅仅是量子力学,那是一种将量子退相干效应压制到近乎不存在的神奇技术,涉及到的“时空基底稳态场”理论,他闻所未闻。
为了弄懂这个,他不得不先去学习系统提供的《高维时空场论导论》和《量子真空涨落抑制模型》。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暗物质透镜补偿技术”更是如同天书。
系统并非直接告诉他如何制造透镜,而是阐述了一种如何通过特定能级的能量场,与弥漫在宇宙中的暗物质发生“弱相互作用”,从而引导其形成预设的引力透镜阵列。
这其中涉及到的“暗物质粒子模型”与蓝星科学界主流的“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猜想截然不同,更像是一种基于“时空纤维束”理论的衍生应用。
他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勉强理解了其数学表述形式,至于其背后的深层物理图像,依旧模糊。
这种感觉非常奇特,就像是一个中世纪最聪明的工匠,被直接丢进了一个现代化的纳米级芯片生产线。
他能看懂操作手册的步骤(复刻出技术),也能勉强理解每一步的目的是什么(部分理解功能),但对于光刻机的原理、晶圆的材料科学、集成电路的量子隧穿效应……这些支撑起整个生产线的底层科学和基础工业,他几乎一无所知。
“按图制造,或许真的可以……”张去益喃喃自语。
系统提供的制造工艺流程异常详细,甚至列出了几种蓝星上可能存在、或者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勉强合成的替代材料。如果集中全球力量,不计成本地攻关,或许真能造出个大概。
但这和拿着一个黑匣子有什么区别?一旦出现系统未曾预料的情况,或者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优化,蓝星的科学家们将束手无策。更别提,这仅仅是开始。外星文明的威胁迫在眉睫,难道每一次技术升级,都要等待系统“赐予”,然后全
人类再茫然地“按图索骥”吗?
不,绝不能这样。
他需要的不是一群只会操作神器的祭司,而是一批能够理解神器原理,甚至未来能够自己打造神器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张去益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走到工作台前,接通了外部网络,但并未直接联系任何人。他首先开始整理那数十个硬盘中的资料。他将其分门别类:
基础理论卷: 包含所有支撑这两项技术的全新物理理论、数学工具。
核心技术解析卷: 针对“信号捕捉”和“深空观测”两大系统,进行分模块的深度原理阐述。
工程实现与材料工艺卷: 详细的制造图纸、工艺流程、以及关键材料的合成与制备方法。
系统集成与操作指南卷: 最终设备的组装、调试、以及操作说明。
其中,基础理论卷和核心技术解析卷占据了超过百分之八十的存储空间,其内容艰深晦涩,张去益自己都只是囫囵吞枣。
但他知道,这才是真正的宝藏,是让人类文明实现“从0到1”质变的钥匙。
整理完毕,他沉吟片刻,然后动手编写了两份截然不同的文件。
第一份,是一份高度简化的技术可行性报告及项目建议书。它隐去了所有底层理论和颠覆性的物理模型,只以蓝星科学家相对能够理解的概念,描述了这两项技术的宏伟目标(10光年亚米级成像、多频谱信号捕捉)和可能带来的巨大收益(天文学革命、地外文明发现、国家安全等)。这份报告,是他准备抛出去的“敲门砖”。
他需要各方面的支持!
第二份,则是一封极其简短,但加密等级最高的邮件。收件人,只有寥寥数位——国家最高科学机构的负责人、远安研究院院长张老、以及几位他了解且敬佩的,在理论物理、天体物理和工程学领域思想最为开阔、最具冒险精神的泰斗级人物。
在邮件中,他没有透露更多的内容,只是附上了一个经过多重加密的微小数据包,里面包含了“基础理论卷”中关于“时空基底稳态场”和“暗物质粒子模型”的几个核心公式片段。
他知道,对于真正的顶尖学者而言,无需多言。
这几个看似简单,却完全违背现有物理常识的公式,本身就是最强烈的挑衅和最无法抗拒的诱惑。
这就像是在一群笃信“地心说”的学者面前,轻轻放下了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的草稿。
做完这一切,天光已然微亮。张去益将两份文件分别发送出去,然后关闭了网络连接。
他靠在椅背上,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疲惫,但也有一股火焰在胸腔中点燃。
资金的问题很好解决,如果没有外来投资,远安国际可以投资。但人才的问题没有国家支持,根本走不通。
他只能等待!
等待那些被常识束缚的头脑,被这来自更高维度的知识狠狠撞击;等待那些真正渴望真理的灵魂,在震惊和迷茫之后,爆发出狂热的探索欲。
他知道,这必将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是怀疑和抵制。
但这是他必须走的一步。他不能一个人背负所有的秘密前行,他需要同志,需要同行者。
“来吧,”他看着屏幕上显示的“发送成功”提示,低声自语,仿佛在对着整个蓝星的科学界发出挑战,又像是在发出邀请,“让我来看看,有多少人,敢于推开这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