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装甲坦克部队这一坚实护盾的古比雪夫,宛如一座在狂风暴雨中摇摇欲坠的孤岛,其防守态势愈发艰难。每日里,明军的飞机如黑色的死神,呼啸盘旋于城市上空,投下密集的炸弹;大炮则如愤怒的巨兽,发出震天动地的咆哮,炮弹如雨点般倾洒而下,整个城市陷入一片火海与硝烟之中,片刻不得安宁。
在这危如累卵的局势下,试图依靠大量步兵去抵挡明军的进攻,无疑是螳臂当车。苏军士兵们虽怀着必死的决心,但血肉之躯又怎能敌得过钢铁武装到牙齿的大明军队?城内的处境更是每况愈下,弹药几近告罄,粮食储备也消耗殆尽,饥饿与绝望如同阴霾,笼罩着每一个角落。然而,即便在如此绝境之中,约瑟夫依旧态度强硬,严令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死守古比雪夫,半步都不许后退。
面对如此困境,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深知,若想绝境求生,唯有向莫斯科请求空投物资,以解粮食与弹药的燃眉之急,否则,投降便成了唯一的出路。然而,苏联空军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每一次空投行动都宛如踏入地狱之门。大明空军的喷气式战机 me262 天天在上空盘旋,加装的空对空火箭弹威力惊人,岂是安装普通机炮的伊尔飞机所能抗衡?苏联空军的数次空投尝试,皆被大明空军打得丢盔卸甲,损失惨重。那一架架被击中的飞机,如折翼的鸟儿般坠落,熊熊燃烧的残骸见证着空投行动的惨烈失败。如此一来,苏联空军飞行员们几乎谈之色变,无人再敢轻易执行空投任务。
但约瑟夫的严令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他们不敢违抗。于是,苏联空军绞尽脑汁,想出了几个无奈之举。其中一个办法便是,不等与大明空军正面交锋,便匆匆将物资随意一扔,便慌慌张张地返航复命。毕竟,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也无人敢跟在飞机屁股后面监督。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大量物资落入大明军队之手,而古比雪夫城内的军民,依旧只能在饥饿中苦苦挣扎。
另一个办法则是,冒着大明空军的猛烈攻击,拼尽全力冲进古比雪夫城内降落。飞行员们深知,只要能冲进城中,便有高射炮的掩护,相对安全一些;若是选择返航,十有八九会被大明空军击落。然而,在大明空军严密的封锁之下,能侥幸冲进去的飞机犹如凤毛麟角。即便勉强冲进去十架八架,它们所携带的那点物资,对于这座陷入绝境的城市而言,不过是杯水车薪,又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呢?
随着明军如潮水般步步推进,古比雪夫的失守似乎只是时间问题。这里终究不是当年的斯大林格勒,既没有源源不断的援兵,也没有及时送达的救援物资,根本无法复刻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奇迹。
此刻,罗科索夫斯基元帅陷入了两难的痛苦抉择之中。一方面,若执行约瑟夫的命令,那便意味着要带着几十万军民与大明军队拼死一搏,最终同归于尽。但这样的决定无疑是极其卑鄙的,让无辜的几十万军民为这场残酷的战争买单,他实在于心不忍。另一方面,若选择让几十万军民投降,自己和古比雪夫方面军的高层出逃,又面临着巨大的风险。跑回莫斯科,极有可能被指控为叛国罪,面临死刑的严惩。但要是真的投降,又坐实了叛国之名,甚至还可能连累家属。
在这痛苦的煎熬中,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最终还是出于对几十万军民生命的怜悯,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他给古德里安写了一封信,信中言辞恳切,请求为苏军一众高层留一条生路,以此来换取几十万军民的投降。
古德里安收到信后,与朱由检进行了商议。二人权衡利弊后,觉得这笔交易可行。毕竟,若能快速解决古比雪夫的战事,便能节省时间,集中精力去攻打斯大林格勒。而且,朱由检本就没有赶尽杀绝的想法,他深知战后的世界百废待兴,将会极度缺少劳动力,这些投降的人员,日后必定能派上大用场。
于是,古德里安迅速回信给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告知他只要城内的苏军放下武器投降,明军可以对离开的苏军高层网开一面。投降当天,大明王朝的空军将停止一切行动,同时放开空中管制,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等人可乘坐军用飞机自行离开。
得到回信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最终决定让留下的军民自行投降,而他将带领古比雪夫方面军的高层和临时政府机构官员一百多人,乘坐十架飞机飞抵莫斯科。这些飞机,正是此前苏联空军向古比雪夫运输物资时,因不敢返航而留在当地的,如今恰好派上了用场。
罗科索夫斯基元帅之所以要带着这么多官员返回莫斯科,心中其实打着自己的小算盘。这些人当中,除了军方高层,大多数都是政府高官,其中不乏部长级别的重要人物。他心想,大家一同返回莫斯科,人多势众,约瑟夫想必也拿他们没办法,毕竟法不责众嘛!
投降当天,古比雪夫城内那个隐蔽的小型军用飞机场一片混乱,人满为患。众多高官们都想搭乘飞机逃离这即将沦陷的城市,奔向莫斯科寻求一丝生机。然而,飞机的座位有限,自然要紧着高官和军方要员乘坐。为了能得到一个宝贵的座位,有些人甚至开始出高价购买。一根金条,虽然价值不菲,在莫斯科或许能换来一座别墅,但此时,连一个飞机座位都买不到;两根金条,或许还有一试的机会。
“五根金条,换一个座位,有换的没有?”一名副师长高声喊道,他知道,自己虽然贵为师长,但却是副师级,没有实权,只能出此下策。
果然,一名戴着眼镜,秘书模样的人走下了飞机,拿了金条就离开了机场,他明白,像他这种人去了莫斯科也没有结果,还不如拿了金条,投奔大明,寻找一条出路。
现场的飞机都已经名花有主,被各种单位和高官霸占。
财政部长一家更是将一架飞机据为己有,飞机里堆满了他们搜刮来的黄金珠宝,甚至连部长的爱犬都占据了一席之地。一名中校试图搭载部长的飞机,却被部长无情地赶了下去。中校气愤不已,掏出手枪就想毙了部长,幸亏被上司及时制止。飞机启动了两次,却因载重过大,无法起飞。无奈之下,财政部长只得赶下去两个仆人,扔掉几个沉重的皮箱,飞机才勉强摇摇晃晃地升空。
飞机场的众人打开财政部长丢弃的几个皮箱一看,里面都是明晃晃的金条,于是现场一片混乱,大家开始争抢起来。
财政部长这一走,现场愈发混乱不堪。一些中层军官,如团长这个级别,他们强行挤进飞机,大声叫嚷着:“不带我们飞,大家都别想走!”无奈之下,众人只能拼命往飞机里塞人。
对于这种混乱的场面,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并未加以阻拦。在他看来,谁能离开这里,全看个人的本事。无论是花钱买座位,还是强行挤上飞机,都得凭自己的实力。他亲眼目睹一名副团长被一名师长一脚踹下飞机。
罗科索夫斯基心中不忍,将那名副团长叫到跟前,问道:“你是哪里人?看着有些面熟!”
“报告元帅,我是古斯图卡夫斯基,来自波兰华沙。我父亲早年移民到莫斯科,我在那里读过大学。”古斯图卡夫斯基赶忙回答道。
“原来是波兰老乡啊,你这个副团长就别去挤别人的飞机了,小心把命搭进去。来我这架飞机挤一挤吧。”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动了恻隐之心,毕竟是家乡人,能帮一把是一把。如今自己回到莫斯科,前途未卜,就当是做一件善事吧。而且这小伙子看起来挺机灵,说不定日后会有不错的前途。
得到元帅的许可,古斯图卡夫斯基终于登上了飞机。尽管这是由轰炸机临时改成的客机,里面空间十分拥挤,但大家都明白,此刻逃命才是最重要的,只能默默忍受。
军用飞机缓缓升空,渐行渐远,逐渐离开了古比雪夫机场。而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此去莫斯科,等待他的究竟是怎样的命运,无人知晓,一切都被未知的迷雾所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