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没想到国君大人如此通情达理,倒为我省下一番口舌了。既然我方的条件你都答应,那就签字吧,再用你们高丽的玉玺盖一下就成了。”
“签字?”
徐辉祖掏出两份公文。
“正所谓口说无凭,立此字据。我们大明人可是很注重契约精神的。这里是拟定好的条约,我们刚才谈到的事情都写在上面了,汉语和高丽语都有。既然你觉得没问题,那就签字盖印,我们即刻撤军。然后皇上也会安排人来支援帮助高丽建设。”
高丽国君接过公文,然后他的宰相拿着仔细查看,还为他翻译。
“陛下,条件和这位将军说的都一样,没有什么不同,我认为可以签字盖印。”
高丽国君犹豫良久,最后用笔在公文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然后又派人拿来高丽的玉玺,盖在上面。
徐辉祖看到这一切,也露出会心的笑容。
“好好好!跟国君大人谈事情,就是爽快!既然高丽和我们的矛盾已经解决了,那我们的大军也会撤退。”
“要不,诸位留下来几天,让我们款待一下诸位?”
徐辉祖和冯清风对视一眼,想起高丽那颇为寒酸的国宴,然后连忙拒绝。
“这就不了,我们还急着跟皇上汇报呢!更何况大军在外,每一天都是消耗。我们还急着跟皇上复命呢,而且皇上也要派人来援助贵国建设嘛!这事情还是耽误不得的!”
高丽国君巴不得赶快把这些瘟神送走。
“既然两位大人还有要事在身,那我也不好强留了。只盼望两位大人能在皇上面前为我们高丽说上几句好话,也希望我们高丽能和大明结万世之好。不对,应该是高丽永远忠诚于大明!以后诸位如果有时间,也可以来高丽,我们自当盛情款待!”
“哈哈哈,那是一定!”
随后徐辉祖又掏出一份东西。
“国君大人呐,我这里还有一件小事要你帮忙。这件事情虽然不大,但是对我们皇上,还有大明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您可不能推辞啊!”
高丽国君:“哦?”
……
翌日,徐辉祖便率领大军从高丽撤退。他与高丽国君谈论了一系列重要的事情,但是他们都心有灵犀地避开陈理这个话题。
而在高丽王城的郊外,陈理还坐在地头,呆呆的傻乐。
“来人了,终于来人接我了,我能回中原了,我能吃肉了,我能给我爹上坟了……”
……
一个月后,高丽远征军终于班师回朝,他们成了第一批归国的大军。
徐辉祖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带着冯清风和几件文书就去觐见朱标去了。
“臣徐辉祖(冯清风)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标一看他们来了,脸上也露出笑容。
“爱卿平身!你们可算是回来了,朕之前还想呢,哪支大军会率先回来,然后你们就回来了。怎么样,事情办得还算顺利吧?”
徐辉祖起身,面露微笑。
“启禀皇上,虽然一开始进展慢了些,但是后来还算顺利,一切都在我们的计划之中。”
朱标点了点头,然后看向冯清风。
“冯大人也平安回来了,不过可瘦了不少。”
冯清风无奈一笑。
“托皇上和魏国公洪福啊!臣得以平安回大明。臣之前还以为,只有尸骨能回来呢。臣确实是瘦了不少,不过这也没办法,高丽的伙食确实不咋样。都是野菜和凉拌菜,伙食可比大明差远了。不过好歹是回来了,只要好好养一段时间,臣肯定还能胖回来。”
徐辉祖也哈哈大笑。
“不瞒皇上,冯大人可是馋了很久了。在我军中,一个人便吃了一只烤羊羔。可真是委屈他了。”
“不妨事!不就是吃的嘛!朕今日设宴,用御膳为二位卿家庆功!你们就大快朵颐即可。”
徐辉祖从怀中掏出公文递给朱标。
“皇上,这是跟高丽国君签订的条约,之前您定下的几个条件,他们全都答应了。”
朱标看着公文,然后点了点头。
“说到底,还是你这仗打得好啊!大军在他都城下面一围,他们什么条件不都答应了?但是你们可把朕给难住了啊,立下如此不世之功,朕还真不知道该赏你们什么了?”
冯清风此时也笑着说道。
“皇上不是已经赏了么,御膳美酒,这可都是好东西啊,臣还翘首以盼呢!”
“哈哈哈哈哈……”
君臣三人齐齐大笑。
然后徐辉祖又小心翼翼地拿出一样东西,这是两张表,用最好的宣纸,最好的徽墨写的表,而且还是汉语和高丽语一样一份。
“皇上,您之前惦记的东西,臣也给您弄来了,这都是高丽国君亲自撰写,亲自盖章。”
朱标的表情下子就严肃起来了,他接过表,细细阅读着。
“臣高丽国君敬拜大明皇上,高丽乃大明属国,更是大明子民。高丽的一切文化、饮食、服饰、习惯,都为中原所传。是以中原为父,高丽为子。臣高丽国君在此再三叩拜大明皇帝,高丽愿世代效忠,不敢僭越,更不敢背叛。高丽后世子孙,都当效忠大明,臣服大明,学习大明,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臣高丽国君翘首以盼,愿大明皇帝降下恩泽,使高丽百姓沐浴天恩。孝文十六年八月。”
这份表很短,重量也是很轻。但是它的意义无比巨大,他表明了中原才是正统,而高丽等藩属国的文明皆是由中原传入。有了这份高丽皇帝亲笔书写的奏表,任凭未来如何变迁,未来的人如何狡辩,这些事实都无法改变。
“这两份表,朕都会派工匠好好装裱,悬挂于大殿之上!朕会告诫后代子孙,任凭沧海桑田,时光变迁,哪怕大明不在,这东西也要传下去!”
徐辉祖不解地问道。
“皇上,这东西就这么重要吗?”
“此物可抵黄金万两啊!而且对后世来说,意义非凡,这是我们功绩的最好证明。所以当传万世!”
此时,朱标突然想到一个关键问题。这东西如果被火烧了,或者被遗失了,那岂不可惜?原本板上钉钉的事情,可就变成了无法查找到的文献了。
“有了,先将此物拓印,复刻,然后广撒民间!让史书记载,然后还要用石刻,用铁铸!朕要让它传遍大明!朕倒要看看后世,这些高丽人又能如何狡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