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海达路德邮轮缓缓驶离卑尔根的港口,将那片被七座山环抱的彩色城市甩在身后时,柳如烟感觉自己像是踏上了一场真正的、古老的维京远征。那枚维京长船的挂坠,在她胸前微微晃动,仿佛正感受着北海的召唤。
他们的挪威之旅,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探索性的阶段。邮轮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本身就是移动的风景观景台。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邮轮将沿着挪威那破碎而壮丽的西海岸线,一路向北,穿行于无数的峡湾、岛屿和渔村之间,最终抵达他们此行的目的地——位于北纬69度的特罗姆瑟。
这段航程,本身就是一场视觉的盛宴。他们每天都会在甲板上,裹着厚厚的毯子,喝着热咖啡,看着窗外流动的风景。他们看到了被誉为“挪威最美峡湾”的盖朗厄尔峡湾,看到了着名的“七姐妹”瀑布,还经过了风景如画的罗弗敦群岛。
邮轮会在一些重要的小镇短暂停留,他们会上岸进行短暂的观光,感受那些散落在峡湾深处、如同世外桃源般的挪威小镇的风情。
经过数天的航行,当邮轮终于跨越北纬66度33分,进入北极圈时,船上举行了一个小小的、充满趣味的“跨越北极圈”仪式。船长装扮成海神尼普顿的模样,用冰冷的海水,为每一个首次跨越北极圈的乘客,进行了一场“洗礼”。柳如烟被冰得尖叫起来,却又笑得无比开心。
而随着他们越来越向北,一个奇妙的现象出现了——太阳,再也不落下去了。即使是在午夜,天边依然挂着一轮昏黄的、如同黄昏般的太阳。他们第一次亲身体验到了极地的“午夜太阳”。
终于,在航行的第五天,邮轮缓缓驶入了特罗姆瑟的港口。
一踏上这座城市的土地,柳如烟立刻感觉到了一种与卑尔根截然不同的气质。这里的空气更加清冷、稀薄,天空呈现出一种极地特有的、清澈的蓝色。城市坐落在一个小岛上,四周被白雪皑皑的、尖锐的山峰和深蓝色的峡湾所环绕,显得孤寂、坚韧而又充满了现代感。
他们入住的酒店,位于港口旁,拥有一扇巨大的落地窗,正对着那座着名的、造型独特的特罗姆瑟大桥和对岸的北极大教堂。
他们的特罗姆瑟第一场直播,就在这间拥有无敌景观的房间里开启了。
为了适应北极圈内夏季凉爽的气候,他们的穿着依然以保暖的层次感为主。陆沉穿着一件黑色的冲锋衣,内搭一件彩色的挪威传统花纹毛衣,既实用又充满了北欧风情。柳如-烟则穿了一件白色的羽绒马甲,里面是一件条纹长袖t恤,头上戴着一顶红色的毛线帽,显得活泼而又温暖。
标题充满了对这座极地之都的探索欲——“永不落日的午夜阳光,北极圈的心跳!‘往后余生’挪威篇第二章,北极之门特罗姆瑟!”
【特罗姆瑟!终于到了!这里已经是北极圈内了啊!】
【午夜太阳!太神奇了!感觉时间都错乱了。】
【柳总的红色毛线帽好可爱!像雪地里的小精灵!】
【期待在特罗姆瑟的各种极地体验!哈士奇拉雪橇!出海看鲸鱼!】
陆沉对着镜头,脸上洋溢着一种来到世界尽头后的兴奋与宁静:“各位‘云游’的伙伴们,我们已经成功抵达北极圈内的最大城市——特罗姆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在这片‘永不落日’的土地上,去体验极地独有的自然奇观,去探寻萨米人的古老文化,去感受这座‘北极之都’的现代与活力。”
他们的特罗姆瑟之旅,第一天,就从探索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独特文化开始。
上午,他们步行穿过特罗姆瑟大桥,来到了对岸的那座被誉为“北极歌剧院”的北极大教堂(Arctic cathedral)。
这座教堂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挪威北部的自然景观——冰川的裂缝和极光。11片巨大的、三角形的混凝土板,层层叠叠,构成了教堂的主体,像一座巨大的冰山,又像一架手风琴。教堂的东面,则是一整面巨大的、由彩色玻璃拼接而成的马赛克窗,描绘了基督复活的场景,在阳光的照射下,散发着绚丽而又神圣的光芒。
他们静静地坐在教堂里,感受着这座现代建筑与宗教氛围的完美结合。
“这座教堂,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柳如-烟感慨道,“它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诠释了对神性的敬畏,也完美地融入了北极这片纯净而冷峻的环境。”
下午,他们回到了市中心,参观了波拉里亚水族馆和极地博物馆。
在波拉里亚水族馆,他们看到了各种北极地区的海洋生物,最受欢迎的,是几只胖乎乎的、可爱的髯海豹。他们还观看了一场关于斯瓦尔巴群岛和北极光的360度全景电影,那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对北极的自然风光,有了更深的向往。
而在极地博物馆,他们则了解了特罗姆瑟作为“北极门户”的历史。这里曾是无数着名的北极探险家,如阿蒙森、南森等人,进行最后补给和出发的地方。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当年探险队使用过的简陋工具、雪橇和衣物,以及大量关于捕鲸、捕猎北极熊的残酷历史。
“向那些伟大的探险家致敬。”陆沉看着阿蒙森的照片,肃然起敬,“在那个没有高科技装备的年代,他们仅凭着勇气、毅力和对未知的渴望,就敢于向地球上最严酷的环境发起挑战。”
晚上,为了体验“午夜太阳”的独特魅力,他们乘坐费尔黑森缆车(Fjellheisen),登上了斯托尔斯泰纳山顶。
当他们在午夜时分,站在山顶的观景台上,看着那轮依然挂在天边的、昏黄的太阳,将远处的雪山和峡湾都染成一片奇异的、玫瑰色的金光时,柳如烟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不真实的梦境。
“太神奇了,”她说,“感觉时间在这里失去了意义。身体告诉我是深夜,应该睡觉了,但眼睛却告诉我,这只是一个永不结束的黄昏。”
许多本地的年轻人,也和他们一样,在山顶上,围坐在一起,弹着吉他,喝着啤酒,享受着这独属于极地的、漫长而浪漫的夏夜。
【北极大教堂太美了!好有设计感!】
【极地博物馆,感觉好沉重,也对那些探险家充满了敬意。】
【午夜太阳!这光线也太梦幻了吧!感觉像在另一个星球。】
第二天的行程,他们决定去体验北极圈内最令人兴奋的户外活动——夏季的哈士奇“拉雪橇”。
虽然是夏天,没有雪,但这里的哈士奇犬场,依然提供“狗拉车”(dog-carting)的体验。他们来到了一家位于郊外的犬场,一进门,就被上百只哈士奇的热情所包围。这些精力旺盛的“雪橇三傻”,一看到有客人来,就兴奋地吠叫、跳跃,渴望着能出去奔跑。
在教练的指导下,陆沉学习了如何驾驶这种带轮子的“雪橇车”。柳如烟则舒适地坐在车里。当教练一声令下,八只哈士奇组成的队伍,便立刻像离弦的箭一样,拉着他们在崎岖的林间小道上,飞速地奔跑起来。
风在耳边呼啸,两旁的白桦林飞速地后退,柳如烟感觉自己像在乘坐一辆敞篷跑车,刺激而又充满野趣。她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些哈士奇对于奔跑这件事,有着发自内心的、纯粹的热爱与渴望。
“太好玩了!它们跑得好快!”她兴奋地大叫着。
结束了狗拉车之旅,他们还有机会和那些刚出生不久的哈士奇幼犬,进行亲密的互动。柳如烟抱着一只毛茸茸的、眼睛像蓝宝石一样的小哈士奇,心都快要被萌化了。
下午,他们又参加了一项更具挑战性的活动——冰川徒步。
他们驱车来到了林根阿尔卑斯山脉(Lyngen Alps)附近,在专业向导的带领下,穿上冰爪,带上冰镐,开始在一片巨大的冰川上行走。
脚下是散发着幽蓝色光芒的、有着数千年历史的古老冰川。冰面上,布满了各种冰隙和冰洞。向导不时地用冰镐,敲开一块浮冰,让他们品尝这最纯净、最甘甜的“万年寒冰”。
他们还学习了简单的冰坡攀爬技巧。当柳如-烟用冰爪和冰镐,成功地爬上一个小小的冰坡时,她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征服自然的成就感。
“在冰川上行走,感觉就像在地球的年轮上漫步。”她气喘吁吁地说,“每一步,都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
【哈士奇拉车!太酷了!隔着屏幕都感受到了二哈们的热情!】
【小哈士奇也太可爱了吧!想偷一只回家!】
【冰川徒步!这个太专业了!感觉好危险,也好刺激!】
第三天,他们将目光投向了这片土地的原住民——萨米人(Sámi)的文化。
他们来到了一个萨米文化体验营。一位穿着传统彩色服饰的萨米老人,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老人带着他们,参观了传统的萨米帐篷(Lavvu),并为他们讲述了萨米人作为欧洲唯一原住民,数千年来,与驯鹿相伴,在北极圈内游牧迁徙的历史和文化。
而最让柳如烟感到兴奋的,是喂驯鹿的环节。他们走进一个巨大的围栏,里面有数十只温顺的驯鹿。她拿着一桶苔藓,那些驯鹿便立刻围了上来,用它们毛茸茸的、柔软的嘴唇,吃着她手心里的食物。
她还尝试了传统的驯鹿雪橇,虽然只是在草地上,由主人牵着走一小段,但那种独特的体验,依然让她感到非常新奇。
中午,他们在萨米帐篷里,围坐在篝火旁,品尝了一顿地道的萨米午餐。主菜是一种名为“bidos”的驯鹿肉炖汤,里面有土豆和胡萝卜,味道浓郁,非常暖身。
饭后,萨米老人还为他们表演了传统的“尤伊克”(Joik)吟唱。那是一种没有具体歌词,通过模仿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动物叫声)来表达情感的古老歌谣。歌声悠扬、空灵,充满了原始的、萨满教般的神秘力量。
柳如烟静静地听着,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被带到了一个古老而又纯净的世界。
“萨米文化,和我们之前看到的维京文化完全不同。”她说,“他们不追求征服,而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他们的文化里,充满了对土地和万物的敬畏。”
在特罗姆瑟的最后一天,他们决定进行一场“峡湾海钓”之旅。
他们乘坐一艘专业的钓鱼船,驶入了特罗姆瑟附近的峡湾深处。船长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挪威老人,他凭借着声纳探测仪和丰富的经验,很快就找到了鱼群聚集的地方。
他教陆沉和柳如烟如何使用深海钓竿。很快,柳如烟的鱼竿就有了动静。她兴奋地、费力地摇着卷线器,在陆沉的帮助下,成功地钓上了一条巨大的、沉甸甸的挪威鳕鱼。
“我钓到鱼了!好大一条!”她抱着那条比她胳膊还长的鱼,兴奋地在镜头前展示着。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们收获颇丰,钓上了好几条鳕鱼和比目鱼。中午,船长直接在船上,用他们刚刚钓上来的、最新鲜的鱼,为他们做了一顿美味的鱼汤和香煎鱼排。
那鲜美的味道,是他们在任何高级餐厅里,都无法品尝到的。
傍晚,当他们满载而归,回到特罗姆瑟的港口时,陆沉拿出了他为柳如烟准备的,特罗姆瑟的礼物。
那不是一件物品,而是一个小小的、密封的玻璃瓶。瓶子里,装的不是沙子或海水,而是一张小小的、打印出来的照片。照片上,是那晚他们在山顶上看到的,沐浴在午夜太阳光辉下的、玫瑰色的山峦和峡湾。
“特罗姆瑟,是一座关于‘光’的城市。”陆沉将那个小小的漂流瓶,递到柳如烟的手中,柔声说道,“夏天,这里有永不落日的午夜太阳;冬天,这里有绚烂舞动的北极光。光,在这里,不仅仅是物理现象,更是一种希望,一种信仰,一种支撑着生命在极夜和极昼中循环往复的力量。”
“我把我们看到的最美的‘午夜阳光’,装进了这个瓶子里。我希望,它能为你留住北极圈的这份独特记忆。也希望,在未来的人生中,无论我们遇到多长的‘黑夜’,心中都能永远保存着一束属于自己的、永不落日的‘光’。”
柳如烟握着那个小小的玻璃瓶,感觉自己握住了一份沉甸甸的、充满了哲理与诗意的温暖。她知道,这便是他们特罗姆瑟之行,最完美的纪念。
当他们收拾好行囊,准备离开特罗姆瑟,乘坐飞机,前往挪威的首都,也是他们挪威之旅的最后一站——奥斯陆时,他们的心中,对这个国家的壮丽与坚韧,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的社交平台上,更新了在特罗姆瑟的总结动态。配图是那张柳如烟抱着可爱的小哈士奇,笑得无比灿烂的照片。
文字充满了对这座极地之都的喜爱与敬佩:
“特罗姆瑟,一座在世界尽头,被午夜阳光亲吻的城市。在这里,我们与哈士奇一同在林间飞驰,在万年冰川上留下足迹,也聆听了萨米人古老的歌谣。它让我们明白,生命的坚韧,足以在最严酷的环境中,绽放出最绚烂的光彩。告别北极之门,我们将回到南方,去探寻这座维京国度的现代心脏,去看一看那些充满了艺术、设计与思考的博物馆。下一站,挪威首都奥斯陆!维京人的现代都市,我们来了!”
飞机起飞,将那片被雪山与峡湾环抱的极地之城,留在身后。他们的前方,是维京船博物馆的千年战舰,是蒙克美术馆的呐喊与焦虑,是奥斯陆歌剧院的现代与亲和,也是一段全新的,关于北欧设计、社会福利和现代思考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