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患者患有伤寒病,医生采用了峻猛的丸药进行攻下治疗(即强力通便以驱邪外出),但治疗后患者的高热症状并未消退,反而出现了轻微的烦躁症状。这时,应采用栀子干姜汤作为主要的治疗方剂。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这句话中的几个关键点:
1. 伤寒:在中医中,伤寒通常指的是外感病邪,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这里的伤寒可能指的是广义的外感热病。
2. 医以丸药大下之:大下指的是使用峻猛的泻下药,以攻逐体内实邪。丸药通常指制成丸剂的药物,这里可能指的是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药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伤寒病都适合使用攻下法,这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3. 身热不去:指患者经过治疗后,高热症状并未消退。这可能是因为攻下不当,导致病邪未除,或者正气受损,邪热内陷等原因。
4. 微烦者:微烦指的是患者出现轻微的烦躁症状。这可能是因为邪热内扰心神,或者正气不足,心神不宁所致。
5. 栀子干姜汤主之:栀子干姜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栀子和干姜两味药组成。栀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干姜则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作用。两药合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温中散寒,适用于寒热错杂的证候。在这里,栀子干姜汤可能用于调和患者体内因攻下不当而出现的寒热错杂状态,从而缓解微烦症状。
栀子干姜汤方
原文: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栀子: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其性寒味苦,归心、肺、三焦经。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栀子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黄疸尿赤、血淋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等症状。这里的“擘”指的是将栀子掰碎,以便于煎煮时有效成分更好地析出。
干姜:干姜是生姜的干燥品,其性热味辛,归脾、胃、肾、心、肺经。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温肺化饮等功效。干姜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寒饮喘咳等症状。
接下来,我们分析这一组合的用意:栀子与干姜的组合,看似寒热相反,实则体现了中医“寒热并用”的辨证施治原则。这种搭配可能用于寒热错杂的证候,如患者既有热毒内盛的症状(如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又有脾胃虚寒的表现(如胃痛喜温、腹泻、舌淡苔白等)。此时,栀子可以清热泻火,干姜则能温中散寒,两药合用,既能清除热毒,又能顾护脾胃,达到寒热平调、邪正兼顾的目的。
至于“十四个(擘)干姜二两”的具体用量,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以及医生的临床经验来确定。在中医理论中,药材的用量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原文: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上二味:这指的是上方所列的两味药材,即栀子(经过掰碎处理,即“擘”)和干姜。这两味药材是本次煎药的主要成分。
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这句话描述了煎药的过程。首先,需要准备三升半(约合现代计量单位的约3.5升)的水,将药材放入其中,然后进行煎煮。煎煮后,将药液浓缩至一升半(约合现代计量单位的约1.5升)。这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火候控制,以确保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在水中,同时避免药液过于浓缩或稀释。
去滓:煎煮完成后,需要将药液中的药渣(即药材的固体部分)去除,只保留药液。这个过程通常通过过滤或倾倒的方式实现。
分二服,温进一服:这句话描述了服药的方法。将去除药渣后的药液分成两份,每次服用一份。在服用时,需要将药液加热至温热状态,然后饮用。这样做有助于药物的吸收和发挥药效。
得吐者,止后服:这句话描述了服药后可能出现的一种反应及应对措施。如果在服用第一份药液后出现呕吐症状,那么应该停止继续服用剩余的药液。这可能是因为患者的体质或病情与药方不太匹配,或者是因为服药方法不当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药方或服药方法。
总的来说,这段描述详细阐述了中医煎药及服药的规范流程,体现了中医对药物制备和服用方法的精细控制。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遵循这些规范流程,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的制备和服用,以避免出现不良反应或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