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将山间的医馆裹进一片静谧之中。苏瑶凭窗而立,指尖轻轻划过窗棂上雕着的缠枝莲纹,目光望向窗外沉沉的夜幕。山间的夜格外安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虫鸣和远处山泉叮咚的声响,像是大自然在低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她嘴角噙着的那抹浅笑,随着思绪的飘远,渐渐变得愈发温柔。
苏瑶想起初见张思贞时的情景。那时的张思贞还是个略带青涩的姑娘,捧着一本泛黄的医书,在医馆的角落里认真研读,遇到不懂的问题,便会小心翼翼地向苏瑶请教。如今,张思贞已经能够独当一面,她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各种病症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心得,每一笔都凝聚着她的心血与汗水。苏瑶仿佛能看到,多年以后,张思贞的笔记本被整齐地摆放在医馆的书架上,年轻的弟子们围在书架旁,争相翻阅着这本珍贵的 “秘籍”,时而低声讨论,时而点头称赞,将其中的知识与经验一代代传承下去。
林小婉的身影也在苏瑶的脑海中浮现。林小婉性格爽朗,对医学有着极高的热情。刚到医馆时,她握着脉枕的手还会微微颤抖,面对病患的询问,也常常会有些语无伦次。但她从不气馁,每天都会反复练习把脉的手法,对着镜子模拟与病患沟通的场景。苏瑶记得,有一次,林小婉为一位年迈的老奶奶诊病,老奶奶因为担心自己的病情,情绪十分低落。林小婉耐心地为老奶奶把脉,轻声细语地安慰她,详细地讲解病情和治疗方案,直到老奶奶的脸上露出笑容。如今,林小婉已经能够从容地应对各种病患,她握着脉枕的手稳定而有力,眼神中充满了自信与坚定。苏瑶仿佛看到,在未来的某一天,林小婉坐在医馆的诊桌前,面前围满了前来就诊的病患,她一边仔细地为病患把脉,一边温和地询问病情,用自己的医术为病患解除痛苦,赢得了大家的尊敬与爱戴。
阿竹是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姑娘,对山上的草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她从小就跟着父母在山里采药,认识各种常见的草药。刚到医馆时,阿竹就展现出了在草药辨识方面的天赋,她能准确地说出各种草药的名称、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苏瑶看到了阿竹的潜力,便开始悉心教导她草药的炮制方法和配伍原则。阿竹学习十分刻苦,每天都会跟着苏瑶上山采药,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苏瑶仿佛看到,未来的阿竹带着乡亲们穿梭在山间的树林里,她一边走,一边向乡亲们介绍着路边的草药,告诉大家哪些草药可以治疗感冒,哪些草药可以清热解毒。乡亲们认真地听着,不时弯腰采摘着草药,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在阿竹的带领下,乡亲们不仅学会了辨识草药,还能用草药治疗一些常见的小病,让这缕药香在乡村间弥漫开来。
铜炉中残余的艾香仍在袅袅飘散,那淡淡的香气带着一丝温暖,萦绕在苏瑶的身边。案头新研的墨香与艾香相互交织,形成一种独特的香气,为这方小小的医馆镀上了一层温柔的光晕。苏瑶低头看了看案头摊开的医书,那是一本传承了多年的古籍,书页已经有些泛黄,但上面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书页间夹着的紫苏叶轻轻颤动,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岁月。苏瑶伸手轻轻抚摸着紫苏叶,心中感慨万千。这紫苏叶是她刚行医时采摘的,如今已经陪伴了她多年,见证了医馆的点点滴滴,也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医者的成长与传承。
山风穿过窗棂,带来了野菊的幽香,那清新的香气让苏瑶的精神为之一振。她深深吸了一口气,将目光重新投向窗外。夜色渐深,天上的星星越来越亮,像是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这方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医馆。苏瑶知道,只要这缕药香不断,这份温暖与希望就会永远传递下去,照亮更多人的生命。
第二日天刚蒙蒙亮,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鱼肚白,山间还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气,空气清新而湿润,带着泥土和草木的清香。医馆的木门被轻轻推开,发出 “吱呀” 一声轻响,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弟子们陆续走进来,他们的脚步声很轻,生怕打扰到还在休息的人。有的弟子拿起扫帚,开始打扫医馆的庭院;有的弟子走进药材房,整理着货架上的药材;还有的弟子坐在庭院的石桌旁,拿出医书,开始晨读。
最年幼的阿青站在弟子们的最后排,他的个子小小的,在人群中显得格外不起眼。但他却努力地往前探着身子,小小的脑袋在人群中若隐若现,一双明亮的眼睛紧紧地盯着前方正在讲解医理的师兄,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知识点。
阿青今年才十二岁,身形比其他弟子都要瘦小。他穿着一身洗得有些发白的素白道袍,道袍的袖子有些宽大,显然是之前哪位师兄穿过的旧衣服。但阿青却十分珍惜这件道袍,他将袖口细心地挽了几折,露出纤细的手腕,这样既方便做事,也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一些。
半年前,阿青还是个在山路边瑟瑟发抖的孤儿。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日子,山洪突然爆发,冲毁了阿青家的房屋,也夺走了他父母的生命。年幼的阿青在洪水中侥幸逃生,却失去了所有的亲人,只能独自一人在山路边流浪。他身上的衣服被雨水打湿,沾满了泥巴,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只能蜷缩在路边的大树下,无助地哭泣。
就在阿青濒临绝望的时候,下山采药的苏瑶发现了他。苏瑶看到这个可怜的孩子,心中充满了怜悯。她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阿青的身上,然后将他抱起来,带回了医馆。在医馆里,苏瑶为阿青洗了澡,换了干净的衣服,还为他准备了热腾腾的饭菜。阿青第一次感受到了失去亲人后的温暖,他看着苏瑶温柔的眼神,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医术,将来像苏瑶一样,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如今,阿青成了弟子中最懵懂却最勤奋的一个。每天天不亮,当其他弟子还在睡梦中的时候,阿青就已经起床了。他先拿起扫帚,将医馆的庭院打扫得干干净净,连一片落叶都不放过。然后,他会走进药材房,将晾晒在院子里的药材收起来,仔细地分类整理,放进对应的药柜中。有时候,他还会主动帮师兄师姐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研磨药材、清洗药罐等。
阿青知道自己的基础比其他弟子差,所以他学习起来格外努力。每天晚上,其他弟子都休息了,他还会在自己的房间里借着微弱的灯光,认真地研读医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会记在小本子上,第二天一早向师兄师姐或者苏瑶请教。有一次,为了弄明白一个草药的配伍原则,阿青连续几天都在药材房里反复试验,直到掌握了其中的要领才肯罢休。
这天早上,讲解医理的师兄正在讲解如何通过脉象判断病患的病情。阿青听得格外认真,他一边听,一边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快速地记录着。当师兄讲到 “浮脉主表证,沉脉主里证” 时,阿青有些疑惑,他皱着眉头,歪着脑袋,努力地思考着。讲解结束后,阿青立刻跑到师兄面前,小心翼翼地问道:“师兄,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浮脉就主表证,沉脉就主里证呢?能不能再给我讲一遍呀?”
师兄看到阿青这么好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耐心地为阿青解释道:“浮脉是指脉搏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这通常是因为病邪侵袭体表,气血趋向于表,所以脉搏搏动在浅表部位就比较明显,也就是主表证。而沉脉是指脉搏重按始得,轻取不应,这是因为病邪深入脏腑,气血被困于里,所以脉搏搏动在深部才能感觉到,也就是主里证。你明白了吗?”
阿青认真地听着师兄的解释,不时点头。等师兄讲完后,他高兴地说道:“谢谢师兄,我明白了!” 说完,他又回到自己的位置上,将师兄的讲解补充到自己的小本子上,然后继续认真地复习着刚才学到的知识。
阳光渐渐爬过高高的院墙,将医馆庭院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染成了温暖的金色。原本笼罩在山间的薄雾,像是被一双无形的手轻轻拨开,慢慢消散在清新的空气中。庭院里的几株老槐树,叶子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像是一颗颗镶嵌在绿叶上的珍珠。微风拂过,树叶轻轻摇曳,发出 “沙沙” 的声响,与弟子们晨读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面。
阿青站在庭院的角落,金色的阳光洒在他的身上,为他素白的道袍镀上了一层柔和的光晕。他微微抬起头,眯着眼睛看向天空,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他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许久,他缓缓绽开一个灿烂的笑容,那笑容纯净而真挚,像是山间绽放的野菊花,带着一丝羞涩,却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在这一刻,他暂时忘记了学习的压力,忘记了内心的忐忑,只沉浸在这温暖的晨光中,感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