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阶梯教室里,经济学教授正讲得唾沫横飞,窗外的梧桐树才刚冒出嫩芽。
徐大志坐在最后一排,课本下压着份《兴州日报》。报纸头版刊登着“小麦电子集团产品远销海外”的报道,还配了他前天在镜湖酒业新品发布会上的照片。照片上的他西装革履,与此刻这个穿着褪色牛仔裤、混在大学生中的形象判若两人。
“嗡嗡——”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起来。徐大志皱了皱眉,本想置之不理,可掏出来一瞧,屏幕上显示的竟是王生贵区长办公室的号码。
他心头一跳。王区长这时候来电,莫非是那件事有消息了?
讲台上,教授正讲到关键处,粉笔在黑板上划出刺耳的声响。徐大志猫着腰,悄悄从后门溜了出去。教室门在他身后轻轻合上,隔绝了教授的讲课声。
“徐大志!”
他刚踏出教室,一个清脆的女声就在走廊里响了起来。这声音太熟悉了,徐大志后背一僵,慢慢转过身。
姚小霞抱着教案站在不远处,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她是辅导员,比徐大志大不了几岁,可训起人来毫不含糊。
“不是,徐大志你这是要干啥去?”姚小霞走近几步,目光落在他还没来得及收起的手机上,“业务这么繁忙啊?上课时间接电话?”
徐大志尴尬地把手机塞回裤兜,“姚老师,我...我回个电话去。”
“行啊,去吧……”姚小霞挥挥手,语气却突然一转,“去吧,回头直接给我打一份休学报告上来,或者说是写份退学报告上来。”
徐大志心里咯噔一下,这姚老师今天是铁了心要跟他过不去了。
“姚老师,我......”
“对了,我忘了,好像也不用这么麻烦,”姚小霞推了推眼镜,语气不紧不慢,“正好你大一大二好几门课勉强才及格,都是差点需要补考的。这大二也是,勤工俭学都忙到这个程度,还常常逃课,干脆直接退学好了......”
徐大志顿时脸色苦了下来。姚小霞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姚老师,真的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电话。”他试图解释。
“重要的电话?什么人啊重要的电话?”姚小霞叹了口气,语气缓和了些,“徐大志,我知道你赚钱是为了赚生活费,可是不能够本末倒置了啊。你现在的状态,大学四年下来,钱是赚到了,但是什么知识都没有学到,要是这样的话,还不如一心一意的在外边赚钱呢,省的还要来学习多分心呀。”
徐大志心里着急,王区长那边还等着呢。他灵机一动,摆出一副诚恳认错的模样:
“姚老师教训的是,我听到心里了,等晚上回去以后我肯定好好的反思一下姚老师说的话,等周末的时候,我带着我妹妹去姚老师家里,亲自聆听一下姚老师的金玉良言。”
他顿了顿,看姚小霞神色稍缓,赶紧接着说:“但是现在这个电话关系到我和妹妹的生活费,我先去回一个电话啊......”
话音未落,徐大志一溜烟就跑了,留下姚小霞在原地跺脚。
“徐大志!你……”姚小霞的话飘在身后,徐大志头也不回地冲下楼梯。
电话接通的那一瞬间,他整了整衣领,仿佛对方能透过电话线看见他似的。
“王区长,是我,徐大志。”
“大志啊,刚才怎么不接电话?”王区长的声音从听筒里传来,带着些许不满。
“不好意思王区长,刚才在课堂上,不方便接电话。”徐大志赔着笑解释。
“还在上学啊?你说你,都是两个集团的老板了,还上什么学?”王区长笑道,“不过也好,多学点知识总没坏处。”
寒暄两句后,王区长切入正题:“那两个电子厂,有消息了。”
徐大志握紧了听筒,心跳加速。
“永明电子厂那边,厂长老刘松口了,愿意谈谈合资的事。不过红光电子厂的老李还是那副德行,说什么‘宁可玉碎,不为瓦全’,死活不肯跟民营企业合作。”
徐大志皱了皱眉。永明电子厂规模小,设备也旧,他真正看上的是红光电子厂那条岛国进口的生产线。
“王区长,红光电子厂那边,能不能再做做工作?他们那条生产线,正好能补上我们小麦电子的短板。”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
“难啊,”王区长叹了口气,“老李那脾气你也知道,认死理。不过......”
“不过什么?”徐大志赶紧问。
“下周三,区里要召开一个企业座谈会,老李也会来。我给你安排个发言的机会,你能不能想个法子,在会上说服他?”
徐大志眼睛一亮:“谢谢王区长!我一定好好准备!”
挂了电话,徐大志靠在墙上,长舒一口气。红光电子厂那条生产线,他势在必得。有了它,小麦电子就能接下那笔海外大单,集团的发展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不过眼下,他得先想办法搞定姚小霞。
徐大志走出墙角,迎面撞上一个急匆匆的身影。
“二哥!”
是黄明。他气喘吁吁地跑过来,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
“你怎么来了?不是在上课吗?”徐大志诧异地问。
“还上什么课呀!”黄明拽着他的胳膊就往校门口走,“镜湖酒业那边出事了!质检局的人突然来了,说接到举报,咱们新推出的‘镜湖春’酒精度不达标,要封存全部产品呢!”
徐大志心里一沉。“镜湖春”是今年的主打产品,上市不久就供不应求,怎么会出这种问题?
“陆军呢?他没处理吗?”徐大志一边快步走着,一边问。陆军是镜湖酒业总厂的老厂长了,酒业集团上的事一向由他把关。
“陆厂长跟他们理论,差点吵起来!周武他们好不容易才劝住,赶紧来找你了。”
校门口不远处停着大奔,这是徐大志的专车,为此没少被他妈袁翠英批评“炫富”。
车子驶出小区,融入兴州城三月街头熙攘的人流。自行车铃声响成一片,偶尔有公交车喷着黑烟驶过。这座古城正在苏醒,私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徐大志正是这股浪潮中的弄潮儿。
“具体什么情况?酒精度差多少?”徐大志问道,眼睛紧盯着前方的路。
“说是标签上印的是18度,实测有20.5度。”黄明皱着眉,“可陆军坚持说每一批出厂前都检测过,绝对没问题。”
徐大志若有所思。度数的偏差超出了允许范围,但这其中必有蹊跷。镜湖酒业的质检流程他很清楚,不可能出现这种低级错误。
“二哥,会不会是有人故意......”黄明欲言又止。
徐大志点点头,心里已经明白了七八分。商场如战场,镜湖酒业的崛起,触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到达镜湖酒业厂区时,大门口已经围了不少人。质检局的面包车停在一旁,几个工作人员正在贴封条。陆军站在一旁,脸色铁青。
“老陆,”徐大志快步走上前,“怎么回事?”
“徐董,你可算来了!”陆军像是见到了救星,“他们非要封存我们的产品,说酒精度不达标。可我敢用这辈子的名誉担保,我们的酒绝对没问题!”
质检局带队的是个中年男子,姓赵,徐大志之前打过交道。
“赵科长,是不是有什么误会?”徐大志上前递烟,被对方摆手拒绝了。
“徐董,不是我们不给你面子,接到举报就必须来查。确实不达标,按规矩得封存。”赵科长公事公办地说。
徐大志环视四周,注意到人群中有一个熟悉的面孔——南都第二酒厂的销售科长。对方见他看过来,迅速移开了视线。
南都第二酒厂是镜湖酒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最近市场份额被挤压得厉害。徐大志心里顿时明白了,这举报八成是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