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雾引途,竹溪续艺
逸霄的指尖还沾着味境甜草的清香,甜雾凝成的龙形便突然俯冲下来,鳞片擦过他的手腕时,竟留下一丝冰凉的甜意——像极了第634集里糖龙第一次载他入梦时的触感。他跟着龙影往光门走,脚下的甜草梯每踏一步,就有细碎的糖晶从草叶间滚落,在身后凝成“非遗之甜”四个字,又很快被雾霭吞没。
穿过光门的瞬间,雨丝扑面而来。逸霄抬手挡雨,才发现自己站在一条铺着青石板的小巷里,两侧的白墙爬着青藤,藤叶上的水珠滴落在石板缝里,溅起细小的水花。不远处传来竹篾碰撞的轻响,混着女人的讨论声,顺着风飘进他的耳朵:“龙角的剪纸再往左挪半毫米试试?不对,这样和龙身的弧度就不搭了……”
他循着声音往前走,尽头是一座挂着“竹溪村文化站”木牌的院子,院门虚掩着,推开门时,雨丝斜斜地飘进院里,落在廊下晾晒的竹篾上,让淡青色的篾条泛着温润的光。屋里的灯亮得很暖,透过玻璃窗,能看到七八个人围着一张长桌,桌上摊着红纸、竹篾和木雕坯,屏幕上亮着一条未完成的龙形模型——龙身是青竹编的纹路,龙尾嵌着木雕框,唯独龙首的位置空着,龙角只画了个模糊的轮廓。
“再试最后一次,要是还不行,只能让学员们换个简单的剪法了。”一个穿浅蓝衬衫的女人抬手揉了揉眉心,她的头发用一根竹簪挽着,桌上的笔记本摊开着,每页都画满了龙角的草图,旁边标着“折剪法?”“平剪法?”的疑问。逸霄认出她——刚才糖龙虚影里映出的,就是这个女人。
他推开门走进去,雨靴踩在水泥地上,发出轻微的声响。屋里的人都转过头来,浅蓝衬衫的女人最先起身,脸上带着惊讶:“你是……?”
“我叫逸霄。”逸霄抬手,指尖的甜雾还在轻轻流转,“我来帮你们补全龙角的剪纸。”
女人眼睛一亮,快步走过来,指着屏幕上的龙角:“你会折剪法?我们试了好多次,要么剪出来的角太硬,要么和龙身的弧度对不上,学员里没人学过这种老手艺。”她叫温如霜,是这非遗小课堂的组织者,此刻屏幕上的“毕业糖龙”,是近百个学员用三个月时间,把竹编、苏绣、木雕、剪纸四门手艺融在一起的作品,就差龙角这最后一块“鳞”。
逸霄走到屏幕前,指尖的甜雾轻轻落在龙角的轮廓上,雾霭散开时,竟在屏幕上画出一道流畅的折线:“折剪要‘三折定形,一剪传神’。先把红纸对折三次,让折痕形成龙角的对称弧度,然后在最外层的折痕处,从顶端往下剪三分之一的豁口,剪的时候要‘慢进快出’,这样展开的角才会有尖而不锐的灵气。”
他一边说,一边从桌上取来一张红纸。指尖翻飞间,红纸被折成规整的三角形,剪刀落下时,只听“咔嚓”一声轻响,豁口的边缘带着细微的弧度。展开红纸的瞬间,所有人都“哇”出了声——那是一对对称的龙角,角尖带着自然的卷翘,边缘的剪痕像流水般顺滑,刚好能卡在屏幕上龙首的缺口里。
“太像了!”温如霜凑到屏幕前,把剪纸扫描进系统,当龙角与龙身重合的瞬间,屏幕上的糖龙突然亮起金光,龙身上的竹编纹路、木雕嵌缝都跟着闪了闪,角落里弹出一行小字:“非遗之鳞,已获其一”。她转头看向逸霄,目光里满是惊喜,“你怎么会这种老手艺?我问过村里的赵奶奶,她都说折剪法快失传了。”
逸霄指尖的甜雾又泛起微光:“在梦核幻境里,我见过一位老匠人剪糖纸,他说‘剪子要跟着心意走,手艺才会活’。”他想起第634集里,糖龙载着他飞过满是糖纸的小巷,老匠人坐在巷口,手里的剪刀剪落的糖纸,都成了会飞的蝴蝶。
温如霜拉着逸霄坐在长桌旁,给他倒了杯热茶:“刚好,还有几个学员在解决手艺难题,你要是不介意,能不能去看看?”她指着院子东侧的小屋,“陈默在里面做触感图,他是听障学员,总说龙尾的嵌缝触感不够清晰;小林在书房编龙身,竹篾总断;阿杰在工坊调机械糖龙的龙爪,嵌缝总卡不住竹篮……”
逸霄点头答应,跟着温如霜往小屋走。刚到门口,就听到屋里传来“笃笃”的声响——是硬物敲击纸板的声音。推开门,一个穿灰色卫衣的男生正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刻刀,在硬纸板上刻着深浅不一的槽。他的指尖泛红,面前摊着一张龙尾的示意图,上面用红笔标着“深槽3毫米”“浅槽1.5毫米”的字样。
“陈默,这是逸霄,他会折剪法,说不定能帮你解决触感的问题。”温如霜用手语比划着,陈默抬起头,眼睛很亮,他放下刻刀,拿起一张触感图递给逸霄——图上是凸起的龙尾纹路,嵌缝的位置用虚线标着,却很难分清深浅。
“我想让听障孩子摸到图时,能立刻分清深槽和浅槽,可现在摸起来都差不多。”陈默用手语比划着,脸上带着点沮丧,“之前试过用不同颜色的颜料,可他们说还是没感觉。”
逸霄看着纸板上的槽,指尖的甜雾又开始流转。他突然想起在味境时,甜草的浓度不同,触感也不一样——浓的甜草更韧,淡的更软。“或许可以用糖霜来标记。”他转身对温如霜说,“找些麦芽糖,熬成稠浆,深槽里涂厚点,浅槽里涂薄点,糖霜的黏性和厚度不同,摸起来的触感也会不一样。”
陈默眼睛一亮,立刻从抽屉里翻出麦芽糖。温如霜帮忙熬浆,逸霄则蹲在地上,教陈默怎么控制糖霜的厚度:“深槽要涂两毫米厚,等它冷却后会变硬,摸起来有明显的凸起;浅槽涂一毫米,冷却后软一点,这样一对比,就能分清了。”
陈默试着涂了一段,等糖霜冷却后,他用指尖轻轻摸过——厚糖霜的地方硬实,薄的地方柔软,界限很清晰。他兴奋地用手语比划:“这样不仅能分清深浅,还能闻到甜香味!听障孩子肯定喜欢!”他拿起刻刀,在纸板边缘刻下一道小小的龙形纹路,又涂了点糖霜,“这是给你的,谢谢你帮我。”
逸霄接过纸板,指尖传来糖霜的甜意,心里暖暖的。跟着温如霜去书房时,远远就听到压抑的哭声。推开门,一个穿白裙子的姑娘坐在桌前,手里捏着断成两截的竹篾,眼泪掉在笔记本上,晕开了“每五根竹篾绣一针”的字迹。桌上摊着未完成的龙身,青绿色的竹篾散落在一旁,最上面那根断篾的切口还很新。
“小林,怎么了?”温如霜走过去,轻轻拍了拍她的背。小林抬起头,眼睛红红的:“这是竹阿婆特意寄来的二青篾,说最适合编龙身,我编到第三节,它就断了……”她把断篾递过来,声音带着哭腔,“我试了好几次,每次到这个弧度,竹篾都会断,是不是我太笨了?”
逸霄拿起断篾,指尖抚过切口——竹纤维的方向是乱的,显然是编的时候用力太猛,又没顺着篾条的纹路。他想起竹阿婆在糖龙虚影里劈篾的样子,青竹在她手里转着圈,刀刃总是顺着纤维走。“不是你笨,是竹篾需要‘顺芯’。”他取来一盆温水,滴入两滴甜雾凝成的糖浆,“把竹篾泡在里面半小时,糖雾能让竹纤维更柔韧,编的时候顺着篾条的纹路走,弧度要慢慢绕,别太用力。”
小林半信半疑地把竹篾放进盆里。半小时后,她拿起竹篾,试着编了两圈——这次竹篾没有断,反而顺着她的指尖绕出圆润的弧度。“真的没断!”她惊喜地叫出声,赶紧拿起笔记本,在“龙身弧度30度”后面加了一行:“泡温水+糖雾,顺纤维编”。她抬头看向逸霄,脸上还挂着泪痕,却笑得很灿烂:“谢谢你!等我编完,给你绣一片糖龙鳞!”
从书房出来,温如霜带着逸霄去了后院的工坊。刚进门,就听到“咔嗒咔嗒”的齿轮声——一个穿工装服的男生正趴在工作台上,手里拿着扳手,调试着一个金属龙爪。龙爪的指头上留着细小的嵌缝,旁边放着一个竹编小篮,显然是想让龙爪抓住篮子。
“阿杰,这是逸霄,他帮陈默和小林解决了难题。”温如霜喊道。阿杰抬起头,推了推眼镜:“正好,你们帮我看看,这龙爪的嵌缝总卡不住竹篮,要么太松,要么太紧。”他拿起龙爪,试着卡在竹篮的提手上,刚一松手,龙爪就滑了下来,“我测了嵌缝深度2毫米,竹篾厚度也是2毫米,按理说应该刚好,可就是卡不住。”
逸霄凑过去,仔细看了看嵌缝——里面很光滑,没有摩擦力,所以才会滑。他想起在味境时,甜源的表面有细微的纹路,能抓住焦糖河的浪尖。“嵌缝里少了点‘黏性’。”他提议,“把麦芽糖熬成稠浆,灌进嵌缝里,冷却后会形成一层薄糖膜,既有黏性,又不会太硬,刚好能抓住竹篾。”
阿杰眼睛一亮,立刻找来麦芽糖。逸霄帮他熬浆,阿杰则用针管把糖浆灌进嵌缝里。冷却后,阿杰再次把龙爪卡在竹篮提手上——这次龙爪稳稳地抓住了,晃了晃也没掉。“成了!”他兴奋地拍了下手,“这样不仅能抓住篮子,还会散甜香味,太妙了!”他拿起笔,在设计图上补了一行:“嵌缝灌麦芽糖,冷却后使用”。
忙到傍晚,雨终于停了。温如霜带着逸霄去了竹阿婆家里。竹阿婆的院子里种着几棵青竹,廊下堆着码得整整齐齐的竹篾。老人家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拿着一把小刀,慢悠悠地劈着竹篾。看到温如霜和逸霄,她笑着起身:“是如霜啊,这就是你说的帮孩子们的少年?”
“阿婆好,我叫逸霄。”逸霄礼貌地问好。竹阿婆拉着他的手,摸了摸他指尖的甜雾:“你身上有糖龙的味道,和我年轻时见过的糖龙一模一样。”她转身进了屋,拿出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几根泛着光泽的竹篾,“这是‘头青篾’,比二青篾更软韧,给你编个小糖龙玩。”
竹阿婆坐在廊下,教逸霄劈篾:“劈篾要‘看芯下刀’,青竹的芯在中间,顺着芯的方向劈,篾条才会匀。”她手里的小刀轻轻一划,青竹就裂成均匀的篾条。逸霄试着劈了一根,刚开始还很生涩,练了几根后,也能劈出薄而匀的篾条。
“你知道吗,这竹溪村的竹编,传了八代了。”竹阿婆一边编篾,一边说,“我年轻时,总怕没人学,现在好了,小林、陈默他们都愿意学,还能想出新花样,比如把苏绣融进竹编里,我都没想到。”她指了指逸霄编的小竹龙,“你看,你的小龙头编得很活,以后要是有空,常来村里,我教你编竹篮。”
逸霄点头答应,心里突然暖暖的。他想起糖龙虚影说的“非遗之甜,需你补全最后片鳞”,现在他终于明白,这“甜”不是糖的甜,而是手艺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传承的温暖。
接下来的几天,逸霄留在竹溪村,帮学员们解决各种手艺难题。他教李师傅用糖雾染苏绣线,让绣线随光变浅,像糖霜在发光;帮赵奶奶剪剪纸,在窗花里加了糖晶,让剪纸在阳光下能折射出甜光;还和学员们一起,把“毕业糖龙”的实体模型拼了出来——竹编的龙身绣着金线鳞,木雕的龙尾嵌着剪纸活口,机械龙爪抓着竹篮,龙角的折剪纹路泛着甜光。
非遗展开幕那天,竹溪村的文化站挤满了人。当“毕业糖龙”被推出来时,所有人都围了过来——龙身的竹篾散发着淡淡的甜香,苏绣的金线鳞在灯光下闪着光,龙尾的嵌缝里,听障孩子正用指尖摸着糖霜标记的触感图,龙爪的竹篮里,放着学员们绣的小香囊。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拉着逸霄的衣角,仰着头问:“哥哥,这条龙会飞吗?”逸霄笑着取下龙爪嵌缝里的糖芯,递给她:“尝一口,它就会在你心里飞。”小女孩咬了口糖芯,甜丝丝的味道在嘴里散开,她拍手笑道:“真的!我好像看到龙在飞了!”
温如霜站在糖龙旁,看着眼前的场景,眼眶红红的:“谢谢你,逸霄。没有你,这条糖龙就不会这么圆满。”她递来一个竹编小盒,里面装着小林绣的糖龙鳞、陈默画的触感图、阿杰雕的龙爪模型,“这是我们给你的礼物,不管你去哪,都带着它,就像带着竹溪村的手艺和心意。”
逸霄接过小盒,指尖的甜雾突然亮起——糖龙虚影又出现了,这次它的鳞片不再是半透明的,而是泛着金光。“非遗之甜,已圆满。”糖龙的声音落在逸霄耳边,“接下来,该你带着这甜,去更多地方,让更多人知道手艺的温度。”
虚影消散时,逸霄的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这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他会带着竹溪村的手艺和心意,去更多地方,帮更多手艺人,让非遗的甜,传到更远的地方。
那天傍晚,逸霄离开竹溪村时,学员们都来送他。小林塞给他一个绣着糖龙的荷包,陈默递来一张新画的触感图,阿杰给了他一个迷你机械龙爪,竹阿婆则把那根头青篾编的小糖龙放进他手里:“记得常回来,我们还等着给糖龙加新鳞呢!”
逸霄挥手告别,踏上了新的旅程。他的指尖还沾着竹溪村的甜雾,怀里揣着满是心意的礼物,心里装着手艺传承的温暖。他知道,不管去哪,这条糖龙都会陪着他,而他,也会带着这份“非遗之甜”,让更多人感受到手艺的温度——就像:糖龙一样,载着梦,也载着传承,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