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柳色映非遗
温如霜指尖划过虚拟博物馆的全息屏幕,指尖所及之处,原本陈列着常规非遗展品的展柜次第暗下,唯有中央悬浮的虚拟糖龙依旧散发着温润的光晕。屏幕右下角的日历跳动着,距离清明不过十日,她望着糖龙周身缠绕的传统纹样,忽然生出一个念头——非遗不该只藏在玻璃展柜里,该跟着节气的脚步,走进人间烟火里。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节日。”温如霜将林舟、陈默、风痕几位核心成员召集到线下工作室,桌上摊开的宣纸上,已经勾勒出初步的策划案,“我想做一场‘清明节气非遗特展’,让大家看看,老手艺和时令节气,能撞出多大的火花。”
林舟闻言眼睛一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挂着的竹编小挂件——那是竹阿婆教他编的第一样东西。“节气和非遗本就不分家!我小时候清明,奶奶总会折柳枝插在门楣上,说能祛灾祈福。编清明柳,我来牵头教!”他说着,已经拿起桌上的细竹篾,三两下就折出一段柳枝的雏形,嫩绿的篾片在他手中弯出自然的弧度,仿佛刚从河边折下一般。
陈默性子沉稳,手指在平板上快速滑动,调出各地清明相关的非遗资料:“青团是江南清明的标配,但市面上的模具大多是塑料的,少了点味道。我们可以教大家用陶土做传统青团模具,刻上柳叶、桃花的纹样,蒸出来的青团自带节气印记。”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还能联系乡村的手艺人,看看他们有什么清明特色的手作,能丰富特展内容。”
风痕则盯着虚拟糖龙的建模图,指尖在键盘上敲得飞快:“特展的灵魂还得靠糖龙撑起来。我打算给它换身‘清明装’,龙角挂浙江的纸鸢,龙尾系上编好的清明柳,龙身两侧投影清明习俗的动态插画,这样一上线,肯定能吸引年轻人打卡。”他说着,屏幕上的虚拟糖龙已经初具雏形,嫩绿色的柳丝缠绕在银白的龙尾上,几只色彩鲜艳的纸鸢悬在龙角旁,风一吹似的微微晃动。
方案敲定,几人立刻分头行动。林舟在博物馆的“少儿体验区”开辟出专门的清明柳教学角,他特意挑选了柔韧性极佳的新竹篾,煮过之后染上淡淡的草绿色,再截成长短不一的小段,方便不同年龄段的学习者操作。为了让教学更直观,风痕还帮他制作了3d拆解视频,屏幕上,竹篾如何交叉、缠绕、固定,每一步都清晰可见,连最细微的转折角度都标注得明明白白。
陈默则一头扎进了陶土工坊。他特意从乡下运来细腻的红泥,加水揉匀后分成小块,教大家先将陶土捏成圆形的模具底座,再用特制的小刻刀在边缘刻出纹路。“力度要轻,不然容易把陶土刻裂。”他手把手地教着一位前来学习的阿姨,“你看,柳叶的脉络要刻得细一点,这样印在青团上才灵动。”阿姨学得认真,指尖沾着陶土,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却依旧笑着说:“没想到做个模具这么讲究,等我学会了,清明节就能给孙子做带花纹的青团了。”
最让温如霜惊喜的,是乡村手艺人的响应。她原本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公益合作的乡村小学帮忙转达需求,没想到短短三天,各地的包裹就源源不断地寄到工作室。
第一个拆开的包裹来自陕西渭南,里面装着十几个色泽鲜亮的清明面花。面团被捏成各种形态,有展翅的春燕,有含苞的桃花,还有憨态可掬的小猪,每一个都用食用色素染得五彩缤纷,花瓣上还点缀着细碎的芝麻,栩栩如生。附信的是一位姓王的老艺人,字里行间满是热忱:“清明做面花,是我们这儿的老规矩,用来祭祀祖先,也给孩子们当零食。听说能放进博物馆展览,让更多人看到,我连夜做了这些,希望孩子们能喜欢。”
紧接着拆开的是来自浙江绍兴的包裹,里面是几只手工扎制的纸鸢。骨架是用轻薄的竹篾扎成的,糊上了半透明的桑皮纸,上面用毛笔绘着水墨风格的山水图,有的纸鸢尾巴还系着彩色的绸带,轻轻一摇就飘出好看的弧度。寄件人是一位年轻的手艺人,他在信里说,这些纸鸢都是按照古法扎制的,能飞得很高,“小时候清明,父亲总带我去田野里放风筝,说能把晦气都放走。现在我接过父亲的手艺,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这份清明的乐趣。”
随着包裹一个个拆开,工作室里渐渐堆满了各地的清明手作:江苏的杨柳青年画,画着“清明祭祖”的场景;安徽的竹编春牛,小巧玲珑,寓意春耕顺遂;湖南的艾草香囊,装着晒干的艾草和陈皮,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据说能驱虫避邪。温如霜看着这些带着温度的手作,心里暖暖的——这些手作里,藏着最朴素的节气智慧,也藏着手艺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
特展开幕前一天,风痕终于完成了虚拟糖龙的最终调试。当温如霜再次点开虚拟博物馆的页面时,一条焕然一新的糖龙映入眼帘。它的龙角上,两只纸鸢迎风“飞舞”,龙尾缠绕着一束束清明柳,嫩绿的枝条垂落下来,仿佛能随风摆动。龙身两侧的投影里,清明踏青、祭祖、插柳的场景轮番播放,配上轻柔的古筝曲,氛围感十足。风痕还在糖龙脚下设置了互动区域,游客可以点击屏幕,模拟放风筝、编清明柳的动作,完成互动后还能获得一张电子纪念卡。
“清明节气非遗特展”上线当天,线上参观人数瞬间突破了五十万。很多游客一进入博物馆,就被装扮一新的虚拟糖龙吸引,纷纷在评论区留言:“糖龙这身新装扮也太好看了吧!”“清明柳和纸鸢的搭配,太有节气氛围了!”“我要去学编清明柳,争取也做一个挂在糖龙身上!”
教学区里,林舟正忙着直播教编清明柳。镜头前,他手里的竹篾翻飞,不到五分钟,一段鲜活的清明柳就编好了。“大家看,编到最后,要把多余的竹篾藏进缝隙里,这样才好看。”他举起成品,对着镜头展示,“学会的朋友,可以把你们编的清明柳拍照上传,我们会挑选优秀作品,投影到虚拟糖龙的身上。”直播间里热闹非凡,弹幕不断滚动,有人晒出自己刚编好的清明柳,虽然略显粗糙,却充满了诚意;有人询问竹篾的购买渠道,说要跟着视频慢慢学。
陈默的青团模具教学区也人气爆棚。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学习,孩子们的小手虽然笨拙,却格外认真,有的孩子还发挥想象,在模具上刻出小熊、小兔子的图案,惹得周围人阵阵欢笑。一位家长在留言区写道:“带着孩子学做青团模具,不仅学会了一门手艺,还让孩子了解了清明的习俗,这样的活动太有意义了。”
乡村手作展区前,更是挤满了参观者。大家对着陕西的清明面花啧啧称奇,感叹面团居然能捏出这么精致的造型;对着浙江的纸鸢驻足欣赏,想象着在田野里放风筝的惬意。有位海外的华人游客留言:“看着这些手作,突然想起小时候在老家过清明的场景,太亲切了。没想到在异国他乡,也能感受到家乡的节气味道。”
温如霜站在工作室的落地窗前,看着屏幕上不断攀升的参观人数和热情洋溢的留言,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她拿起桌上刚编好的清明柳,轻轻放在窗前,柳枝随风摇曳,映着窗外初绽的桃花,春意盎然。
清明当天,特展的热度达到了顶峰。很多家庭带着孩子在线上学习编清明柳、做青团模具,还有人专门带着自己做的手作来到线下工作室,希望能让温如霜帮忙放进博物馆展览。虚拟糖龙的身上,已经挂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清明手作——有孩子编的歪歪扭扭的清明柳,有老人做的精致的面花,还有年轻人扎的创意纸鸢。它仿佛一条承载着节气记忆的巨龙,在虚拟世界里遨游,将清明的非遗文化传递到每一个角落。
傍晚时分,温如霜收到了一封特殊的邮件,发件人是林小满——那个曾经问“小孩子能不能学非遗”的小学生。邮件里附着一张照片,照片上,林小满手里拿着自己编的清明柳和做的青团模具,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她在邮件里写道:“温老师,我学会编清明柳和做青团模具了!清明节那天,我带着模具回家做了青团,爸爸妈妈都说好吃。原来非遗真的离我们这么近,以后每个节气,我都要学一样非遗手艺!”
温如霜看着邮件,眼眶微微湿润。她知道,这场清明特展,不仅仅是一次展览,更是一颗种子——一颗播撒在人们心中的非遗种子,随着节气的流转,终将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而虚拟糖龙身上的清明装扮,也将成为一份珍贵的记忆,提醒着人们,非遗从未远去,它就藏在每一个节气里,藏在每一份带着温度的手作里,藏在每一个热爱传统文化的人心中。
夜色渐深,虚拟博物馆里依旧灯火通明,虚拟糖龙的光晕温柔地笼罩着每一件手作,仿佛在守护着这份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清明的风,带着柳叶的清香,吹过虚拟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也吹进了人们的心里——那是非遗的温度,也是节气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