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机场的冷气开得很足,夕夕拖着行李跟在队伍最后,手里还捏着许哲远给的应急指南针。
“大家注意,”领队老师拍了拍手,“先到酒店调整状态,明天开始适应场地训练。”
话音未落,队伍里突然传来“咚”的一声——正选队员杨悦脸色煞白,直接跪在了地上。
“我……想吐……”他捂着嘴,额头上全是冷汗。
酒店医务室里,队医皱着眉头测完体温:“37.5度,低烧晕机,需要休息,明天能不能好不确定。”
“老师我可以的,我明天一定能好的。”杨悦虚弱的保证到。
领队老师的脸色瞬间变了。杨悦明天能好最好,要是好不了,三天后就是预赛,而杨悦负责的“微生物定向进化”实验,是团队赛的核心环节。所有人都不敢赌,把目光不约而同地转向夕夕。
“替补手册第7条。”领队深吸一口气,“队员突发状况无法参赛时,由替补接替其项目。”
夕夕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行李箱上的托运标签——那上面还贴着许哲远手写的“别紧张,你早就会了”。
她抬起头:“我需要杨悦的实验笔记,还有……酒店附近有没有能买无菌培养皿的地方?”
“我可以把资料都给你,但是如果三天后我好了,我希望还是我上。”杨悦
“好,我答应。你先好好养身体,不要有压力。如果我有不会的东西,我随时问你希望你能告诉我。”夕夕保证道。
深夜的酒店会议室被临时改造成实验室。
夕夕面前摊着杨悦的笔记,手边是刚用开水消毒过的咖啡杯和牙签筒——实在找不到接种环,她只能把牙签尖烧焦代替。
杨悦的身体第二天还是那样,但他还是坚持把所有的东西交给了夕夕。结果第三天的时候,杨悦开始呕吐恶心腹泻。 酒店洗手间里,他对着马桶干呕,额头顶着冰凉瓷砖,舌尖残留着飞机餐咖喱的怪异余味。指尖触碰酒店玻璃杯时产生诡异触感,仿佛所有物体表面都覆着层看不见的薄膜。杨悦颈部泛起一片片玫瑰疹,在苍白的皮肤上像某种神秘符文。 空气中飘着陌生的消毒水味道,每次呼吸都像吸入细小的钢针。他闻着当地的面包莫名带着铁锈味。
队医说他是水土不服,队医用当地蜂蜜调了杯温水,说\"这里的益生菌群能帮你重新校准肠道GpS\"。但是效果对杨悦好像不是很友好。
理论考卷发下的瞬间,夕夕的铅笔在指尖转了个漂亮的弧。当其他选手还在皱眉审题时,她已在草稿纸上画出三层嵌套的代谢流程图——碳原子用红笔标出,氮原子用蓝笔,像一场缜密的化学战棋。
第37题:设计cRISpR-cas9系统修复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
她的答案区不仅写出标准gRNA序列,还额外标注:
\"东亚人群该位点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rs),建议使用c→t变体增强编辑效率。\"
评委后来在评语里用红笔画了三个惊叹号。
当夕夕站在操作台前戴上手套时,评委们好奇地打量着这个临时上场的中国选手。短短的头发,高高的个子。
无菌操作台前,夕夕左手调节显微镜焦距,右手同时操控微量移液器。她改良了标准流程——将三次离心合并为一次梯度离心,节省的12分钟让隔壁韩国选手瞪圆眼睛。
当她的电泳凝胶在紫外灯下显出异常清晰的条带时,监考教授忍不住弯腰问:\"你加了什么?\"
\"绿茶提取物。\"夕夕举起贴有「龙井-2023春茶」标签的Ep管,\"多酚类物质比常规loading buffer更能抑制弥散。\"
决赛日突发停电,备用电源启动需要90秒。其他选手慌乱时,夕夕迅速打开手机闪光灯,用培养皿反射光继续观察菌落。
她趁机在实验记录本上写道:
\"温度骤降可能激活冷休克蛋白(cspA),建议后续加入30c复苏步骤。\"
这张纸后来被组委会收藏为「逆境科研的典范」。
答辩环节,夕夕的ppt没有满屏数据,而是用折线图模拟dNA双螺旋——x轴是时间,Y轴是表达量,每个误差棒都化作螺旋骨架上的核苷酸。
当德国评委质疑她的样本量时,她调出手机里凌晨三点拍的培养箱监控:\"N=36是经过功效分析的,您看这些重复组的变异系数全部<5%。\"
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颁奖晚宴上,香槟塔折射着水晶灯的光芒。夕夕站在角落,低头整理着胸前的银牌——尽管只是替补上场,她的实验设计和临场应变仍让评委印象深刻。
“你的cRISpR改良方案很有潜力。”一位戴着银边眼镜的中年教授走近,递来一张烫金名片——mIt生物工程实验室,prof. Richard Stein。
“我们实验室正在招收国际学生,全额奖学金。”他的目光落在她决赛时手写的实验笔记上,“你的思维方式很特别。”
夕夕捏着名片,指尖微微发烫。
回酒店的大巴上,队友们凑过来传阅那张名片。
“mIt?!你知道他们实验室出过多少诺奖得主吗?”小林抓着她的肩膀摇晃,“快答应啊!”
夕夕望向车窗外飞逝的异国街景,忽然想起许哲远昨天发来的消息——是张照片,一张全家福,有大伯大伯娘两个堂姐,还有许家爸爸妈妈和哥哥许行远嫂子王亚楠。他说我们在家等你回来。
酒店房间里,夕夕盘腿坐在床上,笔记本电脑屏幕亮着——mIt的招生页面、实验室介绍、波士顿的街景照片。
部队训练场的单杠区,许哲远一口气做了三十个引体向上,迷彩服后背洇出深色汗渍。
“你小子今天吃错药了?”指导员抱着训练簿走过来,“平时做到二十个就开始偷懒。”
许哲远跳下单杠,喉结滚动着吞咽矿泉水。铝制瓶身被捏得咔咔响,水面晃出夕夕昨晚发来的照片——她站在mIt教授身边,手里拿着烫金边的邀请函。
政委办公室,许哲远坐得笔直,膝盖上的手却无意识摩挲着作训裤缝线。
“报告政委,我想咨询……”他顿了顿,“关于军人配偶出国深造的规定。”
政委钢笔尖在《思想动态表》上悬停:“你那个搞生物竞赛的小朋友?你不是说她是你堂妹吗?”
窗外传来新兵连的口号声,许哲远盯着迷彩帽檐投在桌上的阴影: “她应该去。”他突然说,“mIt的基因编辑实验室,能让她少走十年弯路。”
政委翻开《军队人员涉外事项手册》:“如果只是留学,婚后可以申请探亲假,但……”
“没有但是。”许哲远抬头,嘴角绷出个笑,“我查过了,现役军官配偶有留学经历不影响政审。她才15我等的起。”
“你变态吧,你的小女朋友才15,你之前不是一直说她是你堂妹吗?什么时候你起了这个心思?她知道吗?你家里同意吗?你这思想不端正,我得给你掰正了。”政委坚定的表示,要把许哲远的不正常思想给他摆正。
政委拿出《军官配偶情况登记表》指着其中的\"海外经历\"一栏,好好看看这个。窗外传来战机轰鸣的声响,震得钢笔在纸上洇出个小小的蓝点。表格第7.2条赫然印着:\"是否曾于境外机构从事敏感研究(含学术交流)\"。
他想起夕夕昨晚视频时兴奋举着的mIt实验室门卡——卡片右下角印着\"dARpA-NSF联合资助项目\"的浅灰色水印。
许哲远立刻调出手机里提前准备的资料:\"她研究的是地中海贫血症基因治疗,这是临床论文......\"
\"小许啊。\"政委突然用钢笔敲了敲玻璃板下的《涉密科研机构名录》,\"去年有个哈佛搞纳米材料的,回国参观研究所时......\"
话没说完,作训场突然响起警报声。
熄灯号响过很久,许哲远在战术手电的光圈里写日记。钢笔突然漏墨,蓝黑色液体晕染开一行字: “你值得所有蓝天,而我恰好擅长等待。”
翌日清晨,许哲远将厚达37页的《非涉密项目证明》放在政委桌上。
最上面贴着便签条:\"报告!她导师的研究方向是治病救人,我的职责是保家卫国——我们目标一致。\"
政委翻到第23页突然笑了——那是夕夕手绘的基因编辑原理漫画,反派病毒被画成张牙舞爪的小怪兽,而cRISpR系统是穿着解放军制服的小人。
“你确定你等的起?5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而且她还不知道你的想法吧。你父母能同意,她父母能同意,婚姻是两家人的事,你现在只是一厢情愿,她不知道,你们两家父母也都不知道。你啊,还是太年轻。”政委苦口婆心的拍拍许哲远的肩膀,对他一厢情愿的想法很不看好。
登机前,领队老师欲言又止:“立扬,mIt那边……”
她笑了笑,把名片夹进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实验可以重做,但人生只有一次原创。”
“有些研究,我想用中文写论文。”她轻声说。
飞机穿越云层时,夕夕打开决赛时用的实验手册,发现最后一页不知何时被许哲远写上了一行字:
“无论你选择哪片天空,记得你的培养皿永远在这里。”
她合上本子,舷窗外,祖国的海岸线正渐渐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