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南唐的平定,大宋终于完全解决了王朝南部的割据政权,“雪夜定策”的计划终于来到了最后的一步,马上要集中力量拿下北汉和辽国,实现一统天下。然而大宋正在整军备武,准备一举北上的时候,大宋宰相、开国头号功臣、赵匡胤首号幕僚的赵普突然被罢相了!
作为大宋朝廷的顶梁柱,赵普具有着高超的执政能力和治国水平,他的离去必将产生朝局的动荡,甚至会导致皇位继承权的扑朔迷离,那为啥他会被突然罢相呢?话得从头说起。
在宋朝刚刚建立不久,建隆二年(961年)的年中,大宋朝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死了。
杜老太太在儿子当皇帝后,从一个军官家庭的老太太一跃成为一国太后,她自己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一步登天后周围人们对自己的恭敬畏惧,也感受到权势带给整个家族的好处,她无比享受着,也沉迷着。临死之际,她怀着对未来这个家族可能会失去权力的恐惧,屏退了包括赵光义、赵廷美在内的所有人,只留下了赵匡胤和赵普。
夏蝉在慈宁殿外嘶鸣,杜太后的喘息声与殿角铜漏的滴水声交织成死亡倒计时。她握着赵匡胤颤声问道:“儿啊,你知道你是怎么得到这天下的吗?”
赵匡胤犹豫片刻后答道:“那是祖辈阴德所致啊。”
杜太后道:“不是这样的,你能得到这皇位,是因为柴荣把皇位交给了幼主。国无长君必有祸乱,如果你龙驭宾天之时儿子还小,一定不要传位给年幼的儿子,而要传给你的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然后让他们再传回你的儿子。国有年长的皇帝,江山社稷才能不让别人有可乘之机。”此时赵匡胤默然不语。
杜太后又对赵匡胤和赵普嘱咐说:“你们一起记住我的话,不可违背。”她命赵普在床榻前写下誓书,盖上杜太后金印,赵普在纸尾写上“臣普书”。赵匡胤把它藏在金盒里,命人小心保管。
这就是后来饱受后世诟病的“金匮之盟”,杜太后因此也被人骂作老糊涂,说成是后来祸乱的根源。
但咱们实事求是地讲,从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来看,老太太的认知是没毛病的,毕竟后唐的刘承佑、后周的柴宗训、武平的周保权都是幼子继位丢掉了江山。
五代十国时候的人们看惯了皇朝更迭,看多了高高在上的皇帝动不动就被砍头,所以对秦汉以来统治者们努力灌输的“君权神授”已经不怎么相信了,反而信奉的是拳头大就是爷爷的丛林法则,是“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者为之”弱肉强食的新君权理论。那么,一旦天子羸弱,就一定有人图谋不轨。
但是话又说回来,一旦兄终弟及,那就损坏了中华儒家文化的继承制度,皇位的最终归属就面临着不确定性,就一定引起这些皇位候选人之间的明争暗斗。
未来的事情总是充满着不确定,所以杜老太太也是留了心眼的,临死之前她把所有人都关在了外面,遗嘱不再让其他任何人知道,她把最后的决定权交给了赵匡胤。
就这样,杜太后让传位给赵光义的临终遗言被赵普记录成了一份遗诏,然而这份遗诏并没有按照正常处理的流程,通过门下省公之于众,而是由赵匡胤藏入了金盒之内,变成了“金匮遗诏”锁到了皇家的密室里,再也不示于人。
诏书中提到的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二弟,和大哥一样,他从小就聪明伶俐、智谋过人,少年时就显露出不一般的领袖气质。
千年后,当我们在故宫博物院看到宋代帝王画像,赵匡胤的方额阔面与赵光义的细目薄唇形成鲜明对比,这种相貌不同暗合着这兄弟俩的性格差异:赵匡胤潇洒豪迈、开朗豁达,行为做事表里如一、以诚待人;而对于赵光义,你要是初一接触,就会觉得这是个面带微笑、寡言少语、礼貌谦逊的儒雅青年,但他做事阴狠、手段犀利,主打一个笑里藏刀、杀人不见血。
如果说赵匡胤像一头气势庄重、不怒自威的雄狮,那么赵光义就是一头埋伏在草丛中随时准备咬向猎物咽喉的凶狠豺狼。
赵光义在家里面是最受宠的,杜太后最宠爱的就是这个会讨人喜欢的二儿子,赵匡胤也对弟弟们疼爱有加。赵光义曾经得过一场大病,高烧不退,昏迷不醒,太医开出了用艾草棍烘烤穴位来解表发汗的方子。此时赵匡胤已经贵为皇帝,却亲手为之艾灸,又怕二弟被烫得疼,就每点燃一个艾棍,都先在自己手臂上试验,等试到温度合适了才给二弟艾灸。
就这样从深夜到黎明艾灸了三个时辰,赵光义终于大汗淋漓地醒来,烧也退了,但此时赵匡胤的胳膊也因为试药被烫得红肿热痛。由此衍生了一个成语叫“灸艾分痛”,专门用来形容兄弟友爱。
而这个备受家人宠爱的赵光义,却在杜太后临死之前突然被拒之门外,这让一时间他陷入了惶恐。为什么一向对自己疼爱有加的母后临终之前不愿意见自己?母后到底说了什么,让最疼爱和信任自己的皇兄对自己闭口不谈,赵普也讳莫如深?
但是并没有让他等太久,惊喜就来临了。宰相范质上了一份奏章,对赵光义、赵廷美两位皇弟不吝赞美之词,夸他们怀瑾握瑜、高情远致,请求赵匡胤册封官职。
赵匡胤当场允准,不光封赵廷美为兴元尹,更重要的是封赵光义为开封府尹,这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前朝五代十国时期都有过这样一个不成文的习惯,拥有京都府尹头衔的人都是将来的皇位继承者,赵匡胤无疑是向天下释放了一个信号,他的皇位继承人可能是赵光义。
诏令一出,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给弟弟,这显然与中华文化里遵循的嫡长子继承制完全不符。
自此赵光义的人生却发生了转折,成为了大家默认的大宋储君,人们也开始趋之若鹜的拥簇着他,想成为他的附庸。握着开封府尹的官印,他无比珍惜地摩挲着,像是在抚摸未来的皇帝宝座。
对此赵光义是心存感恩的,他认为,大哥为了他的继位打破了封建王朝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可谓用心良苦:为了让反对之声消弭,先让他担任敏感的职务,以迂回的方式为传位进行缜密的安排,再实现权力的顺利过渡。
而关于被拒绝见母亲最后一面的困惑,关于对太后遗诏的种种疑虑,也在此刻烟消云散,赵光义猜想那一定是母后要和大哥讨论传位给自己的细节。他觉得大哥把帝位传给自己是理所应当的,就像现在很多被宠溺的孩子一样,家里的好东西都该是自己的,至于大哥的俩儿子怎么办,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
但敏感的赵普还是在这其中发现了端倪,多年来和赵匡胤的朝夕相伴让他很快明白了对方的心思。
赵匡胤任命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却并不及时公布太后遗诏。而正是这看似矛盾的举动,让赵普陡然看懂了一切。在这刚刚结束五代乱世、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的时代当口,在赵匡胤心里,如果自己去世的时候,儿子赵德昭、赵德芳还小,那就把帝位传给弟弟,与其便宜外人趁皇帝年幼抢去皇位,那还不如给自家人;但要是自己能看得到儿子长大成人,那就传位给自己儿子。
爱弟弟是亲情,爱儿子却是生命传承,是父母天性,这就是天理。
所以传位给弟弟仅仅是一个pLAN b的备选方案,先让赵光义担任开封府尹,给他一定的权力,再加以打压限制、防止坐大;更不能现在就公布太后遗诏,那样的话就会让自己在皇位继承权问题上失去自主权。
赵普准确地把握住了领导的心思,并且清楚地知道自己将抓住的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赵匡胤四处征战的时候,自己确实发挥了领导心腹兼军事智囊这种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政权的巩固,大宋更需要的是治国理政的能臣,而中原学子常年浸淫孔孟治国之道,像薛居正、吕余庆这样的人才很多,自己的地位随时受到威胁;此次准确抓住领导想法,就可以凭借自己能压制赵光义而变得更加不可替代,一举夯实自己在领导心目中的坚实地位。
君臣之间形成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公元964年,赵匡胤将赵普升任宰相,并明确其排位在开封府尹赵光义之上。
随着赵光义、赵普二人势力同步扩张、相互冲突,很快就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且关乎皇位传承,矛盾根本无法调和,这就是贯穿了整个宋初政局轰轰烈烈的“王相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