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赵恒在泰山封禅这个活动上极大地释放了他的创造天赋,从开始到结束所有的情节发展、细节布置,以及对群众情绪的引导、对宗教氛围的烘托,都丝丝入扣,精细入微,已经达到了一个一流导演的水准。
为了纪念天书降临大宋,赵恒决定大赦天下,改元大中祥符,接着就是给百官们都加官晋爵,并下令赐开封百姓宴席五日,以昭显天子与民同乐。紧接着,为昭告天下,赵恒派遣多名钦差前往河东、河北、陕西各路赏赐边臣宴席,同时派人前往亳州太清宫、凤翔府太平宫、舒州灵仙观祭告诸神。
就这样,从中央到地方,赵恒一步步地在炒热天书的氛围,为下一步的封禅造势。
时间到了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三月十三日,一千多名兖州百姓千里迢迢来到京城,请求皇帝东往泰山封禅,赵恒非常感动地亲自接见了他们。面对百姓的一再奏请,赵恒推却说:“感谢诸位乡亲们的心意,但封禅是千古一帝才能做的大事,我赵恒不敢觊觎。”随后好言安抚和赏赐,并派人送他们回乡。
这次请愿活动就像开启了某个阀门,紧跟着,各地关于请求皇帝封禅的奏章纷纷上报,百姓队伍陆陆续续来到了开封。请愿活动愈演愈烈,在王旦、王钦若的精心组织下,文武百官、州县官员、部落首领、僧侣道人等共数万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一同前往皇宫大门,一连上报了五道奏章请求封禅。
见全国百姓的热情都被点燃了起来,气氛烘托到位了,赵恒早就在心里乐不可支了,但他还差封禅的最后一个步骤——一个让自己无法拒绝的理由。四月一日,天书再次降临皇宫的功德殿,内容先是表达了对赵恒这种谦恭礼让态度的高度肯定,然后告诉赵恒一切皆有命数,封禅势在必行,大宋皇帝不可违抗天命。
那就是不去不行了,对于赵恒来说,他可以拒绝自己臣民的请求,但是绝不能违抗天意。于是赵恒昭告全国,宣布自己将于十月封禅泰山,诏书写得相当言辞恳切:“我这次封禅不是为了求得个人荣耀,也不是为了求得长生,只是为了大宋国祚绵长、子民安定幸福向上苍祈福,以一片赤诚之心答谢这份眷顾。我封禅途中,将杜绝一切扰民行为。”
紧接着,赵恒下诏命王旦、王钦若总揽负责大典全局,三司使丁谓负责整个封禅事宜的物资保障,引进使曹利用、宣政使李神福负责皇帝出行的路线选择、道路维修等事宜,翰林学士晁迥、李宗谔、杨亿等人负责封禅礼仪的具体细节安排,他还下令,非常时期所有官员都要提供全力支持。于是围绕封禅大典,整个大宋王朝都热火朝天地动员了起来。
既然泰山即将成为神圣的封禅地,那就自然要保持最大的神秘感。赵恒再次下诏,调集禁军先行前往围拢泰山,即日起对泰山封禁,同时在附近建造行宫,行宫所需物品全部由开封直供,行宫外面统统用幕布罩起。至此,泰山完全与世隔绝开来,保持着最大的朦胧状态,静静等候着皇帝的到来。
就在朝廷如火如荼备战封禅的时候,全国群众的情绪也在不断高涨,京畿路、淮南西路、京东西路(今河南、山东)各州府的大批百姓组团自愿前来开封,纷纷狂热表达着各自的一片热忱,请求皇帝在封禅前后途中能驾临本州府;其他各路的百姓也纷纷来到了京城,表示愿为此次封禅贡献家财、粮食,如举人郭垂为代表的濮州四百六十二人上奏表示,愿意献菽粟二千石、草四万围。赵恒看到这么多百姓拥戴自己、拥护大宋,已然是喜上眉梢,于是他亲自接见了百姓,一一加以抚慰。
十月四日,赵恒一行终于启程了。在一阵阵鼓乐齐鸣声中,随着仪仗队手捧天书开道,在禁军的前后护卫、一众官员的簇拥下,皇帝的御辇缓慢且稳健地走出了皇宫。留守官员和百姓分列道路两旁跪倒在地,恭送皇帝离京。
十月五日,赵恒到达陈桥驿,十月七日,到达韦城县(今河南滑县境内)。王钦若等人上报祥瑞:“泰山上长出大量的灵芝,这是前所未有的奇景;黄河上游雨水增多,但黄河之水只是在河中间翻滚,却不向两岸漫延,所以今年大宋无黄河泛滥之忧。”
十月十五日,知制诏朱巽上言,称封禅用的玉牒、玉册到达翔銮驿,玉册上面突然升起数道神光。
二十日,赵恒入住乾封县翔銮驿。为了展示对上天的恭敬,赵恒不辞鞍马劳顿,立即前往玉册前焚香跪拜,感谢之前降下的神光祥瑞。
二十一日,赵恒在穆清殿斋戒,王饮若等人适时献上三万多株泰山灵芝。
二十二日,禁军上报说泰山顶上升起五色祥云。赵恒听说后,赶紧登高远眺,并将登望处命名为瑞云亭。
二十三日晚,赵恒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率领随行官员攀登泰山。
二十四日,赵恒先是在圜台祭祀昊天上帝,然后在封祀坛祭祀五方帝诸神。祭祀完毕,左右侍卫全部都离开山顶,只留下皇帝和参与封禅的大臣们。
封禅正式开始了,摄中书侍郎周起开始诵读玉册、玉牒,赵恒行祭祀礼。接着,宰相王旦跪着诵读道:“上天赐予皇帝太一神策,周而复始,永绥兆人。”群臣随之行祭拜礼,随后,赵恒再带领群臣宣告祷辞以告上天。
典礼结束后,司天监上奏,称整个祭祀过程中,祭坛四周一直有祥云环绕,月亮上现有黄辉,这是天人感应之相。众臣们立即上前恭祝皇帝封禅成功,齐呼万岁,泰山山下军民为之响应,一时间声彻山谷。
在赵恒返回行宫的路上,围观百姓万人空巷,呐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赵恒随之下令大赦天下、普天同庆,改乾封县为奉符县,然后他又在穆清殿摆设酒席,宴请大臣以及泰山下的父老乡亲,还给予大量赏赐。
二十七日,皇帝车驾离开奉符县,开始返程。在返京的路上,沿途经常会有大量百姓前来迎候銮驾,大家自觉地从周边州府赶来,几天、几十天地等候在路上,就只为了一睹天颜。
大中祥符元年的这场\"泰山封禅演唱会\",堪称大宋版\"超级碗\"。当赵恒在泰山之巅完成\"天选之子\"的solo时,汴河漕运的账簿正在泣血——这场持续五十五天的狂欢,八百三十万两白银砸下去,掏空了三分之一的国库,但确实换来了五千万人的颅内高潮,完全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位上市企业的老板,曾在一次交流会上感慨地说道:“企业文化的核心其实就一句话——讲好故事,讲一个有氛围感的好故事。那会让你的员工瞬间爆发斗志,让你的企业一下子活起来,像是突然有了生命一样。”
在这里,赵恒像是一个围在火堆旁讲故事的老爷爷,给他的大宋子民们娓娓道来了一个满是自豪感的大宋故事:先是慢慢铺垫前奏,上苍降下天书褒奖皇帝,一点点渲染起浓厚的封禅氛围;在赵恒欲就还羞、欲罢不能的“我不要嘛”拒绝声中,全体百姓集体反复恳求,顿时那种实在推脱不掉、天选之子宿命的傲娇感呼之欲出,直到老天爷居然又下天书催促,赵恒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封禅。
这是一次人造的盛典,是一次集体的狂欢,在赵恒的有意引导和反复刺激下,大宋的五千万子民都丧失了理智,陷入了一次热血澎湃的群体狂热,所有人大脑深处不断回响着一个声音:“我自豪、我骄傲。”
而这个狂热的顶点就是赵恒的登顶泰山,封禅后的赵恒终于感受到了百姓发自内心的爱戴,来自四面八方汹涌澎湃拥护的民意把他顶到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领袖高度,他第一次体验到了身为皇帝以来从未有过的自信和强大。
历史上,嘲笑赵恒不自量力封禅的声音始终没有停过,元人修史时,甚至将赵恒的封禅与隋炀帝巡游江都并列,视做\"虚美夸功\"的典型。直到明清之际,顾炎武仍在《日知录》中痛斥:\"宋真宗之封禅,岂非以妖诬欺天下乎?\"——千年以来,这位帝王的倾情表演,始终是史家笔下的笑谈。
然而,\"历史应当回归其时代语境\",今天的我们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赵恒的“天书封禅”事件,要超越简单的道德评判,转而考察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基础和内外矛盾,从而来更深刻地理解这一历史现象发生的必然性。
自唐末以来,中原人民屡受外族欺辱,粟特人、回纥人屡次杀入国都、肆意屠戮百姓,而到了此时中原人还没有完成国家统一,连续几次北伐都是输得丢盔弃甲。以前万邦来朝、四方畏服的中原王朝,现在居然成了“孱弱可欺、逆来顺受”的代名词,自卑成了每个宋朝人心底一根刺。
而这次的封禅给大宋人民打了一剂强心针——我们的帝王居然封禅了,你们什么大辽国、党项、吐蕃,哪一个能被老天爷敲章认可?
因此,我们说,在印刷术已经全面普及的11世纪,封禅大典本质上是一场面向全国臣民的\"政治直播\",用神圣仪式强化中央权威。从当时百姓的角度上客观来讲,这次封禅确实也起到了凝聚人心、众志成城的积极作用。
眺望同时代的西方,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用\"屠戮保加利亚战俘\"立威,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靠\"圣裔血统\"维系统治。相较之下,赵恒的\"文化造神\"至少显得温和了很多。
正如史学家黄仁宇所言:\"历史评判需要双重焦距——既用显微镜观察细节,又用望远镜审视长程脉络。\"赵恒的封禅闹剧,恰是北宋转型期\"脆弱皇权\"与\"文化霸权\"碰撞的鲜活标本。当我们褪去现代傲慢,或能在那卷可笑的天书背后,触摸到一个王朝在军事失利后,试图用文化符号重建自信的挣扎与机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