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聪明睿智的英主,几经寻觅,眼光独到的赵煦发现了一位百战老将——章楶,而他正是北宋中后期唯一的“战略级名将”,后世评价他带兵打仗的水平直逼汉代的韩信、唐代的李靖。
章楶,字质夫, 是章惇的族兄,历任过环庆路、泾原路安抚使, 是一位功勋卓着的武将,特长有两个,一个是武艺高超,他膂力惊人、刀法出神入化,提刀砍起人来号称万人敌,另一个就是超强的战略布局能力了。
在那个重文轻武的北宋,要是一个普通武将敢提什么战略建议,就一定会有人告诉他:“你个不懂文略的莽夫,安心打你的仗就行了,其他的事情少管。”然而章楶的武将身份却丝毫没有人敢轻视过,其所陈战略部署也大多得以采用, 原因很简单——人家章楶不仅也是进士出身,而且是“状元”。
据说章楶年轻的时候长得贼帅,帅不要紧,还是北宋着名婉约派诗人,一首《水龙吟》流传千古,苏轼都拍案叫绝。他有才有貌,是一位会武功的高富帅。
作为一名战略家,章楶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战争不是孤立的行为, 结果的走向要受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早在高滔滔执政的元佑年间,章楶杰出的军事能力就已经脱颖而出。
当时,北宋虽然奉行了司马光“以土地换和平”的消极战略,但宋夏双方在疆界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分歧, 致使西夏扰边不断。怎么对西夏开展作战呢?他全面分析了宋夏两国的军事现状,比较而言,西夏那边军队优点是很明显的,单兵作战能力更强,整体冲击力也更猛烈,但是他们的缺点同样明显,那就是西夏国力较弱,没有办法支撑起长期作战。
再看宋军这边,虽说单兵对战水平较弱,但也是有长处的,那就是汉人不仅天生吃苦耐劳,能打持久战、奔袭战,而且组织性更强,在正面对阵时,能完成突袭、穿插、回撤等更为精细的战术动作。
经过细心考虑,章楶针对性地提出了“机动野战”的作战思想:“贼进一舍,我退一舍,彼必谓我怯,为自衞计,不复备吾边垒。乃衔枚由间道绕出其后,或伏山谷,伺间以击其归。”看着很眼熟吧,让我们翻译一下,那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和我们伟大领袖教员同志的对日作战理念简直不谋而合。在那个蒙昧的古代中世纪,居然萌发出这么先进的作战思想,让我们不得不钦佩章楶这位古人的军事智慧。
元佑七年(1092年)十月十二日,在还是高滔滔临朝的时候,西夏小梁太后亲率十余万军队大举侵入宋境,妄图吃掉大宋更多领土。他们声东击西,先是战略佯动,奔向了北面泾原路的奇鲁浪,等着宋军有向北集结的动向后,突然掉头又杀向环庆路。
此时的环庆路主帅正是章楶,兵力对比虽然对宋不利,但章楶却能先敌到达展开兵力,在西夏举兵之前,他已通过间谍得悉对方主攻重点在环州、而且携带粮草不多的关键信息。
于是他在提前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全面部署,一面是派出几支精骑沿途袭扰夏军,并派人在环州近城百里的水源下毒,目的就一个,那就是把夏军彻底拖垮,另一面派出了大将折可适领精兵一万,提前移师至西夏军退军的必经之路洪德堡,在隐藏中等待时机。
西夏虽然完全占据主动,但在宋军设置的重重路障和阻碍中进展极为缓慢。短短百余里地,夏军却足足用了四天才到达环州城,这时不光是粮食耗尽,而且还出现了大面积的士卒饮水中毒状况。
西夏人气疯了,玩了命地攻城,但换回来的只有成山的尸体。此时连狂傲无边的小梁太后都知道没法再打下去了,她只好下令全面收兵,沿着来路缓缓退回夏境。
十八日那天的凌晨,大宋的西军名将折可适在宋夏交界的洪德堡静静等候着,一会儿夏军的前锋路过了,他屏气凝神不动声色,放任前锋过境。在那熙熙攘攘的夏军撤退浪潮中,远远望去,洪德堡仿佛陷入了完全的死寂,根本察觉不到里面藏着一支奇兵。
等到大约辰时,西夏“前军已远,中寨方来”,一杆标志着西夏太后位置的红色大旗在道路正中迎风招展。折可适明白时候到了,他迅速大开堡门,带着一万骑兵犹如一道闪电直奔小梁太后车驾而去。
猝不及防下,又累又饿的夏军阵型大乱,损失惨重,但晃过神后,他们开始不惜一切代价地向太后所在的中军支援,西夏最精锐的重甲骑兵“铁鹞子”也都不要命地往这里冲。折可适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发现近战再讨不到什么便宜,立马率领大家快速退回了身后的洪德堡。
堡里面是一切早都准备好了,等铁鹞子一过来,先是来一轮神臂弓给尝尝味道,然后等夏军抵近了,马上再来一轮最新式的热武器——虎蹲炮。这一声声轰隆隆的炮响,穷乡僻壤的西夏人哪里见过,顿时吓得是抱头鼠窜,“以为天雷降临”。
撤,斗志全无的西夏人恨不得多给自己安两条腿,哭爹喊娘的撒丫子逃命,这时折可适瞅准时机又带人冲了出来,没完没了的追击。小梁太后被吓得抖成筛糠,什么珠宝首饰、金银细软全都扔了,最后换了件小兵的衣服才狼狈逃回西夏。
如果纯以斩级的数量来计算,发生在1092年斩敌不过万人的洪德堡之战并不算是宋军很大的胜利,可是这场不大的战术胜利,背后代表着不容低估的战略意义。
这一仗是环庆路以一路的少量兵马,以弱胜强挫败了西夏倾国之兵的战役,大宋西军直接展现了其快速突袭和回撤的机动应变能力,不但保存了所有州、军、城、寨,更在宋夏战争中前所未有的击破了西夏“中寨”。所以有后人评价,洪德堡大捷是宋军争回战略主动的一个里程碑。
这一役的成功和府州折氏的后起之秀折可适杰出的指挥水平分不开,而路帅章楶对其机动野战思想所作出鲜明精辟的指导演绎,更是功不可没。
此战之后,立有大功的章楶并没有获得朝廷嘉奖,反而被司马光为首的旧党说成是“破坏安定形势、打击友邦”,被调去了南方任职。
就这样,章楶这个宝藏级的武将被雪藏了下来,一直等到赵煦亲政,章楶的能力才重新得到了重视。
在绍圣四年的一天,赵煦召见了老将章楶,恭敬地请教应对西夏的良策。章楶则是有理有据地提出了先在葫芦河川筑城堡、然后各路协同占据有利形势逐步迫近西夏腹地的战略。
赵煦是识货的,瞬间就明白了这个战略的伟大价值,他走下了高高在上的皇位,紧紧握着章楶的手,把整个西北的军事都交给了章楶。章楶感动了,他老泪纵横地表示:“必将屠戮西夏小丑,扬我华夏威名。”
章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筑城,到底是百战名将,眼光就是精准犀利,他选定的地方在泾原路向西五十里的没烟峡谷口。
此处交通极其便利,宋军后勤和支援可通过没烟峡一路直达;且深入夏境,“东带兴灵,西趣天都”,关乎着西夏南北间几大军司的战略联系,是绍圣年间宋夏最重要的军事要冲;“濒临葫芦河”,水资源非常丰富。
为了能顺利建城,章楶做了万全的准备,一方面,他命令鄜延路、环庆路、秦凤路、熙河路多路全部前移,大修城寨来分散西夏注意力。另一方面,他抽调了精兵强将在没烟峡后伺机而动,全力保障建设。
一个月后,一座雄伟森严的超级军城和一座附属军寨拔地而起,为了增加整体防御力,章楶还在四周修建了纵横延绵的巨大壕沟。军城唤作“平夏城”,军寨叫作“灵平寨”,夏是指西夏,灵就是灵州,平定西夏、踏平灵州,这豪迈的名字直接彰显了宋军威武霸气的挑衅。
这城的选址太过于刁钻,一下子就切断了西夏东西厢几大军司之间的交通,让党项人实在是不能忍。小梁太后赶紧任命西夏皇族名将阿埋为主帅,纠集了十万大军向平夏城方向进发,因为这个地方实在太重要了,如果打不下来,整个梁氏家族都将面临内部严重的政治危机。
北宋也是严阵以待,章楶集中调动了熙河、秦凤、环庆、泾原四路兵马,总计八万精兵,准备与西夏围绕城寨展开正面对决。这是当时宋朝在西北短时间内能够调动和支撑最大兵力,皇帝和朝廷上上下下都捏着一把冷汗,生怕大宋中兴发展的大好势头因为战事失利而中断。
章楶所背负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这一仗中,咱们大宋“战略级名将”的指挥艺术将在军事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军并未多作等待,仅仅五天后夏军就到了,这边的宋军也立即列阵出了城,站在了城外壕沟后迎敌。壕沟这种防御工事的重要作用此时就显现了出来,对方作为进攻方,你不论是想搭木板还是从沟底慢慢爬过来,宋军这边防守方拿几杆长矛一捅就是一串,简直比穿糖葫芦还容易;你要是不进攻就在那干耗,那这边就只需要等你们粮草耗干净就能不战而胜了。
夏军到底该怎么越过这城外的壕沟呢?到底是名将,阿埋还是有办法的,只见夏军全都是右手刀枪,左手一捆干草,在接近壕沟时,全都把干草扔了下去。
几万捆干草瞬间填平了这段的壕沟,“束草填沟、锹挖城墙”,这就是在照搬永乐城的打法,可见西夏军队攻城的战法已经趋于成熟。紧接着夏军气势汹汹直扑宋军,着名的“第一次平夏城之战”就此开打。
西夏人真是拼了命,很快宋军的第一道防线就被冲破,夏军步步紧逼,丝毫不给宋军喘息机会,一点点地把宋军往回挤压。这时候,甚至有夏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了城下,开始拿出了铁锹拆城了,眼看城墙是摇摇欲坠,平夏城即将失守。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章楶一眼看出了夏军的软肋。他命令大将姚雄不要管对方攻城的前锋,立即率领所部七千骑兵直扑壕沟,去冲击那段夏军用干草填平的地方;命令全军掩护,同时向其他点位发起冲击,以尽可能的来分担姚雄的压力。
章楶眼光太毒,此处正是整个战局最关键的命门,但关键也同时意味着凶险,孤军深入的姚雄一下子陷进了党项人的海洋里,区区七千人被四周的敌人裹挟着、撕扯着,仿佛随时可能会被彻底吞没。可就是在这样的绝境中,姚雄将独挑大梁,一举奠定姚家军在西军中的传奇地位。
西军里每个名将家族都有他的拿手绝活,而姚家军擅长的是快攻。他们在通往壕沟的路上步步艰险,无数士卒被击落马下,无数人更是被拖入围攻,但姚雄根本不管不顾这些掉队的人,只是拼力向前,如同一把利剑直直插向夏军要害。
西夏人渐渐反应了过来,更多的人向这里聚拢,宋军的前进变得越来越难,一步、一步再一步,残肢在飞舞、鲜血在四溅,但终于近了……只听得姚雄一声令下,一柄柄火把甩出,飞向了壕沟里的干草。顿时壕沟里火光冲天,不仅挡住了沟外的夏军,还把前面反扑的攻城部队隔断,使他们首尾不能相顾。
其他的宋军见状大为振奋,立即发动了全线的冲锋。在宋军的攻击中,沟内侧的夏军崩溃了,这条壕沟成了他们后来夜夜惊醒的噩梦,有的人当场战死,有的人被挤进壕沟活活烧死,更多的人跪地投降,沟外的党项人也没了办法,只得狼狈退走。
此战杀敌一万余,投降的人数达三万之多。七千降三万,姚雄一战成名。
这一次的失败,让党项人有些被打傻了。他们是输过,可从来没有输得这么惨过,此战损失的全部是夏军精锐,更是打掉了党项人的士气。
章楶的军事思想,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智慧:刚柔并济,防御工事与机动野战相结合;虚实相生,示弱诱敌与雷霆反击的转换;以静制动,通过筑城迫使西夏主动进攻。
这些战略不仅适用于战场,更是治国理政的隐喻。赵煦与章楶的君臣相得,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真正的变革,需要思想与武力的完美结合。当平夏城的烽火照亮西北夜空时,大宋的国运,正在这场铁与血的洗礼中悄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