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李倚站在睦王府门前时,心中涌起了无尽的感慨。这座王府承载了他太多的回忆和情感,而如今,他终于再次回到了这里。
门前和台阶上的战斗痕迹早已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仿佛那场激烈的战斗从未发生过。
此时,王承恩正带领着几十名奴仆在门前恭迎,他们脸上都洋溢着欣喜的笑容。
“恭迎大王回府!”王承恩高声喊道,声音中透露出对李倚的尊敬和欢迎。
奴仆们也齐声附和道:“恭迎大王回府!”
李倚见状,不禁哈哈大笑起来,他的笑声在王府门前回荡,充满了喜悦和感慨。
“好!好!好!”李倚连说三个“好”字,“这一别,我竟然都快三年没有回来了!如今,我终于又回到了这里,这里将是我人生的新起点!”
王承恩笑着迎上前,说道:“大王,还是先进府内看看吧!”
李倚点点头,然后在王承恩的引领下,大步迈入王府。王府内的一切都没有太大的变化,除了一些残留的战斗痕迹外,其他的一切都还是李倚记忆中的模样。
李倚边走边看,心中感慨万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让他感到无比亲切。
“承恩啊,把兴绪、孟娘他们都安排好。”
来到自己的房间后,李倚转头吩咐王承恩道。
大伙都赶了这么久的路,现在回到府中都先好好休息一番。
为了确保安全无虞,此次行动除了高仁厚和曹延、陈二牛等少数人会留宿在永兴坊的军营之外,孟珍珠、李振、张全义等其他人都将下榻于王府,并且由曹大猛率领的亲卫队负责守护。
至于崔舣及其家眷,在他们进入长安后,李倚便下令让他们返回自己在长安的府邸。
王承恩点点头,随即开始着手安排众人的住宿事宜。李倚则转身回到自己的房间,稍作休憩后,便开始深思熟虑下一步的计划和行动。
他心里很清楚,自己今日的这一连串举动,恐怕会让许多人心惊胆战、惶恐不安。可以预见,用不了多久,就会有人按捺不住,前来找他。
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正当李倚在房内小憩时,一阵轻微的敲门声突然响起。
“进来吧,兴绪!”李倚头也不抬,随口喊道。
李振显然有些诧异,他推开门,走进房间,满脸狐疑地问道:“大王怎知是我前来?”
李倚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缓声道:“我还以为你会早些过来,不曾想你这个时辰才到。”
李振苦笑着说道:“我还以为我来的够早的了,没想到大王还觉得我来晚了。”
李倚闻言哈哈大笑起来,然后说道:“兴绪啊,你是不是想问我到底有什么打算啊?”
李振连忙点头,应道:“正是,我确实有些不太明白大王你今日的举动。我原本以为大王只是想向凤翔那边展示一下武力,让他们心生忌惮,不敢轻易乱动。
但后面的那些举措,我觉得似乎有些过于冒失了。”
李振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有些顾虑,他看了一眼李倚,然后继续说道:“如果大王你真的有什么计划的话,不应该是慢慢来、从长计议吗?
为什么今天却如此匆忙地控制住了宫城和皇城呢?这样做,岂不是等于直接告诉凤翔那边,我们已经准备好要谋反了吗?”
李倚轻笑着摇了摇头道:“我并没有想过要谋反。”
“那大王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如此强势地驱逐了负责守卫宫城和皇城的神策军呢?
这一行为实在让人费解,毕竟这样做很容易引起凤翔方面的误解,让他们觉得大王别有用心。
要知道,伪帝的事情刚刚过去没多久,凤翔那边恐怕还心有余悸,犹如惊弓之鸟一般!”
李振对此感到十分惊讶,他实在想不通李倚今天为何会有这样的后续举动。
面对李振的疑惑,李倚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反问了一句:“你觉得现在是我登基称帝的好时机吗?”
李振略作思考后,摇了摇头,回答道:“依我之见,大王如今的根基尚未稳固,此时称帝恐怕并非明智之举。”
李倚对李振的回答表示认同,他接着说道:“确实如此,目前我们最需要的是拥有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以便能够安心发展。
但朝廷的存在却可能成为我们的阻碍。所以,我必须确保新登基的圣上是一个能够信任我的人。
而在宗室之中,有资格继承皇位且与我关系亲密的,唯有寿王一人。因此,我必须全力以赴地协助寿王登上皇位。
而为了确保圣人驾崩后,寿王能够顺利登基,我必须要把杨复恭的神策军排除在皇城和宫城之外,才能万无一失。”
虽然历史上杨复恭也是支持寿王登基,但随着他的到来他并不能确定杨复恭是否还是和以前一样,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他来做这个助寿王登基之人。
停顿了一会,李倚接着道:“我已经连夜派了使者前去凤翔,向圣人说明我只是为了修缮皇城和宫城,方便圣人归来居住。
同时请求圣人尽快回京,而为了表明我没有谋逆之心,我将亲自前去长安城外迎接圣人。”
听见李倚的解释,李振这才恍然大悟,心中的疑惑瞬间消散。他不禁感叹道:“原来大王已经想到了这一步,大王的眼光如此高远,真是让我深感佩服啊!”
李倚见状笑着说道:“哈哈,兴绪,你就别再夸我了。不过,我还是想听听你的意见,你觉得我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呢?”
李振闻言,稍稍沉默了一下,然后开始沉思起来。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开口道:“大王,依我之见,现在有两个选择。
其一,可以选择扶持寿王上位,然后摄政监国,这样一来,便可以在幕后操控局势,待时机成熟时,再取而代之。
其二,也可以单纯地只是扶持寿王上位,然后安心做一方藩镇,不知大王更倾向于哪种做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