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济济世护贫弱,残踪袭善撼医仁
一、辰时慈济堂开馆济贫:道墨同善启仁程
辰时的汴京城南,晨雾如薄纱般漫过 “慈济堂” 的朱漆大门,门楣上悬挂的青铜匾额刻着 “济世仁心” 四字,在晨光中泛着温润的光泽。堂内的青石板地面铺着粗布垫,避免贫困百姓摔倒;墙角的 “公益器械架” 上,整齐摆放着墨家便携诊疗箱、药材分装仪、体质监测盒,空气中弥漫着甘草、薄荷的清甜气息,与院角金银花的淡香交织,酿成一股让人安心的 “慈济气”—— 这是灵枢与素问联合墨家传人设立的慈善医馆,所有诊疗、药材全免费,连器械都是墨家特制的便携款,方便日后深入山区义诊。
今日是慈济堂开馆首日,辰时不到,门前已排起长队。第一位走进医馆的,是城郊的李大娘。她身着补丁摞补丁的粗布衫,背着一个瘦弱的孩童,孩童面色蜡黄,呼吸微弱。“灵枢先生,” 李大娘声音带着颤抖,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求您救救我的孙儿!他发烧三天了,喝了草药也不管用,家里实在没钱看大夫,再拖下去,我怕…… 我怕他活不成了!”
灵枢快步上前,扶起李大娘,语气温和却坚定:“大娘快起来,我们开这慈济堂,就是为了帮没钱看病的百姓。道家讲‘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的本分,您放心,我们定会治好您孙儿。”
墨家传人墨善此时捧着 “便携诊疗箱” 走来,箱子是青铜制的,分上下两层,上层放着银针、试毒叶,下层装着常用药材,箱盖内侧刻着墨家矩尺纹,能保持药材新鲜。“灵枢先生,这箱子按墨家‘便携济世’原理制作,” 墨善打开箱子,取出体温计(墨家特制的青铜测温仪),“先测测孩童体温,再用体质监测仪看看情况,很快就能确诊。”
素问则轻轻抱起孩童,指尖搭在他的腕脉上,眉头微蹙:“是风寒入体引发的高热,还好没伤及脏腑。墨善,取‘清热退烧汤’来;灵枢兄,你用针灸刺大椎、曲池穴,帮孩童快速降温。”
灵枢取出银针,精准刺入穴位,孩童的眉头渐渐舒展;墨善则将温热的汤药喂进孩童口中,片刻后,孩童的呼吸渐渐平稳,脸色也红润了几分。“退烧了!真的退烧了!” 李大娘激动得热泪盈眶,再次跪倒在地,“多谢先生大夫!你们就是活菩萨啊!要是没有这慈济堂,我的孙儿就真的没救了!”
灵枢扶起她,递过一包草药:“大娘,这是三日的药量,每日熬一碗给孩童喝,喝完就能彻底痊愈。以后有不舒服的,随时来慈济堂,我们免费为您诊治。”
此时,医馆外传来一阵喧哗,一位身着锦缎的富商带着家丁走来,看到排队的百姓,皱眉道:“你们这医馆真的免费?不会是骗人的吧?我听说有的医馆打着免费的幌子,实则暗中收钱!”
墨善上前一步,语气平静却有力:“这位老爷,我们慈济堂的药材、器械,都是墨家传人与道家弟子捐赠的,分文不取。您若不信,可以看看这墙上的‘济世公约’,上面写得明明白白,若有大夫收钱,任凭百姓处置。”
富商望着墙上的公约,又看了看正在免费拿药的百姓,眼中露出愧疚:“是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我愿意捐一百两银子,支持你们的慈济堂,也算是为百姓尽一份力。”
灵枢笑着点头:“多谢老爷慷慨!我们正打算成立医疗救助基金,您的捐款,能帮到更多像李大娘这样的家庭。”
可就在这时,刚拿到草药的一位老汉突然捂着肚子喊疼,他手中的草药竟泛着极淡的幽绿,试毒叶一碰,瞬间焦黑 —— 是残踪气!“不好!药材被动了手脚!” 灵枢脸色骤变,拆开草药包,发现里面混着一缕黑色丝线,正是隐戾丝,“余孽竟在慈善医馆的药材中藏残踪气!他们想让百姓觉得我们的药材有毒,破坏慈济堂的名声,阻止我们济世救人!”
墨善立刻用圣火草粉末擦拭草药,重新包好:“这些人太可恶了!连贫困百姓都不放过!我这就去检查所有药材,绝不能让更多人受害!” 素问则为老汉按摩腹部,缓解不适:“大爷别慌,残踪气已被驱散,这草药是安全的,您回去熬着喝,身体很快就能好。”
老汉的疼痛渐渐缓解,眼中重新燃起希望。灵枢望着排队的百姓,心中清楚:公益医疗是守护贫弱百姓的最后防线,残踪气掺合其中,只会让百姓陷入绝望,他们必须守住慈济堂,守住这份仁心,不让邪祟破坏济世大业。
二、巳时墨家器械助义诊:巧械仁心送安康
巳时的阳光已穿透晨雾,洒在慈济堂后院的 “公益器械坊” 里。坊内的木架上,整齐摆放着各式墨家机关公益器械 ——“便携药材分装仪”,青铜制的仪身有十个小格,能快速将药材按剂量分装,方便义诊时携带;“山区诊疗床”,可折叠设计,展开后能当病床,收起后体积小巧,适合山路运输;“应急照明仪”,利用墨家机关储存阳光,夜晚能发光,方便夜间义诊,每件器械都刻着墨家矩尺纹,泛着淡金的光芒。
墨善正调试一台 “多用途诊疗仪”,仪器形似罗盘,盘面刻着 “望闻问切” 四诊区域,能同时检测体温、脉搏、呼吸,还能辨别常见药材。“灵枢先生,这仪器按墨家‘多能济世’原理制作,” 墨善转动仪器,盘面亮起淡绿光,“明日我们去西郊山区义诊,有了这仪器,就能快速为百姓诊治,比带多件器械方便多了。之前去东村义诊,带了五件器械,山路难走,摔碎了两件,有了这台,就不用担心了。”
灵枢走上前,袖中青铜符泛着极淡的金红,与仪器的机关纹相互共鸣:“墨善兄做得好!《黄帝内经》言‘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公益医疗重在‘便捷、高效’,这器械能一物多用,正是‘济世’的要义。之前有位山区老中医,因器械笨重,无法深入偏远村落,有了这台仪器,他就能走得更远,帮到更多百姓。”
就在这时,医馆的伙计匆匆跑来,脸色慌张:“灵枢先生!西郊山区的王村长派人来报,村里爆发了腹泻,好多人上吐下泻,没钱看大夫,已经有人快撑不住了,求您快去救救他们!”
素问立刻取来 “便携诊疗箱” 与 “应急照明仪”,对墨善说:“我们带二十人去山区,分成五组,每组带一台多用途诊疗仪与足够的‘止泻汤’;灵枢兄,你负责统筹,我与墨善各带一组,尽快控制病情。”
三人带着义诊队伍,背着器械,朝着西郊山区出发。山路崎岖,杂草丛生,有的地方甚至需要攀爬。墨善背着折叠诊疗床,走在最前面,用镰刀砍断挡路的树枝:“大家小心!这山路下雨天更难走,上次来的时候,有位弟子摔下山坡,还好只是擦伤。”
灵枢则走在队伍中间,时不时扶一把体力不支的弟子:“道家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山路难走,但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能救更多百姓。想想那些等着我们的村民,再苦再累也值得。”
经过两个时辰的跋涉,终于到达山区村落。村子里一片死寂,不少村民躺在自家门口,面色苍白,有的还在呕吐。王村长迎上来,声音虚弱:“灵枢先生,你们可来了!村里已经有五个人腹泻不止,连站都站不起来了,求你们快救救他们!”
灵枢立刻分组,墨善带一组去村东诊治,素问带一组去村西,自己则留在村中心,为重症村民诊治。他取出多用途诊疗仪,为一位昏迷的村民检测,仪器显示 “风寒湿邪入体,脾胃失调”—— 是误食不洁食物引发的腹泻。“快取‘止泻汤’来!” 灵枢喊道,弟子立刻递过汤药,他亲自喂给村民,片刻后,村民的呕吐停止,缓缓睁开眼睛。
“水…… 我要水……” 村民声音微弱,灵枢递过温水,“别担心,喝了药就会好的,以后吃东西要注意,别吃生冷不洁的食物。”
可就在这时,墨善突然跑来,脸色慌张:“灵枢先生!不好了!我们带的‘止泻汤’泛着幽绿,有的村民喝了反而更严重!” 灵枢快步过去,发现汤药中竟混着黑色粉末,试毒叶一碰即黑 —— 是残踪气!“余孽竟在义诊药材中藏残踪气!” 灵枢愤怒地说,“他们想让村民觉得我们的药有害,破坏义诊,阻止我们帮助贫困百姓!”
墨善立刻用圣火草粉末净化汤药,重新分装;素问则安抚村民:“大家别慌!残踪气已被驱散,这汤药是安全的,喝了就能好!我们绝不让邪祟得逞,定会治好所有村民!”
夕阳西下时,村里的腹泻终于得到控制,村民们纷纷来到村中心,对着义诊队伍鞠躬:“多谢先生大夫!你们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灵枢望着村民们的笑容,心中清楚:公益医疗虽难,却能给贫弱百姓带去希望,他们必须守住这份希望,不让残踪气干扰,不让济世仁心蒙尘。
三、午时山区义诊显仁心:道墨同济暖贫乡
午时的阳光炽热,却挡不住西郊山区义诊的热潮。村中心的空地上,临时搭起的木棚下,灵枢、素问与墨善正为村民们诊治,弟子们则忙着分发药材、讲解养生知识,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的香气,夹杂着村民们的笑声,像一首温暖的歌谣。
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妇人被孙女搀扶着走来,她的手紧紧握着孙女的衣角,脸上满是不安:“大夫,我这眼睛瞎了十年了,还能治好吗?我想看看我的孙女长什么样,想看看这村子的样子……”
灵枢握着老妇人的手,语气温和:“大娘,您别着急,我们先看看情况。墨善,取‘视力检测仪’来,这仪器能检测眼底情况,看看是否有治愈的可能。”
墨善取出仪器,这是墨家特制的青铜镜,能放大眼底脉络。他轻轻将仪器放在老妇人眼前,调整角度:“灵枢先生,老妇人的眼底脉络没有完全坏死,只是气血不通,用针灸配合‘明目汤’,或许能恢复部分视力。”
素问则取出银针,轻声说:“大娘,我会用针灸刺您的睛明、攒竹、光明穴,可能会有点酸胀,您忍忍。道家讲‘肝开窍于目’,我们再为您熬‘明目汤’,补肝养血,慢慢调理,您一定能看到孙女的样子。”
老妇人点头,银针缓缓刺入穴位,她只觉一股暖流顺着眼眶蔓延,多年的干涩感渐渐消失。“舒服!真舒服!” 老妇人激动地说,“好久没这么舒服了,感觉眼睛里像有水流过一样!”
灵枢递过一包药材:“大娘,这是十日的‘明目汤’,每日熬一碗喝,配合针灸,十日后来慈济堂复诊,我们再调整药方。” 老妇人的孙女激动得跳起来:“奶奶,您能看到我了吗?我长头发了,还穿了新衣服!” 老妇人笑着摇头:“还没看清,但我感觉快了,谢谢你,好孩子,谢谢你的大夫爷爷奶奶!”
此时,村外传来一阵马蹄声,一位身着官服的人带着随从赶来,是汴京知府。他看到义诊的场景,眼中满是赞许:“灵枢先生、素问先生,你们的慈济堂与义诊,真是惠及百姓的大好事!朝廷决定拨款五百两银子,支持你们的医疗救助基金,希望你们能帮助更多贫困百姓!”
灵枢拱手行礼:“多谢知府大人!有了朝廷的支持,我们能帮助更多人。我们计划在周边十个山区设立义诊点,每月去一次,让偏远山区的百姓也能看上病、吃上药。”
知府点头:“好!朝廷会全力支持你们,若有需要,随时可向官府求助。你们的善举,定会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可就在这时,一位刚拿到药材的村民突然倒地抽搐,他手中的药材泛着幽绿。“不好!药材里有残踪气!” 灵枢快步上前,用圣火草粉末撒在村民身上,幽绿的颜色渐渐消退,村民也慢慢苏醒。
“刚才拿到药材时,感觉里面有东西扎了我一下,” 村民虚弱地说,“然后就觉得浑身发冷,开始抽搐。” 墨善检查药材,发现里面藏着极细的寒戾石碎片,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余孽真是阴魂不散!连山区义诊都要干扰,就是想让村民害怕,不敢再接受我们的帮助!”
素问则安抚村民:“大家别慌!我们会仔细检查每一包药材,确保安全。邪祟虽然可恶,但我们的仁心不会变,我们会一直在这里,为大家治病,直到所有村民都健康!”
村民们纷纷点头,有的还主动帮忙检查药材,空地上的气氛重新变得热烈。灵枢望着这一幕,心中清楚:公益医疗的路上虽有阻碍,但只要有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只要他们坚守仁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驱散不了的邪祟。
四、未时救助基金解危困:仁款暖民渡难关
未时的阳光已不似午时那般炽热,洒在汴京慈济堂的 “救助基金坊” 里。坊内的木架上,整齐摆放着捐赠账本、救助申请单,墙上挂着 “医疗救助基金公约”,上面写着 “专款专用,帮助重病贫困家庭”,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夹杂着淡淡的草药气息,让人觉得安心。
灵枢、素问与墨善正审核救助申请,第一位申请人是城郊的张铁匠。他身着破旧的铁匠服,手臂上有一道伤疤,脸色苍白:“先生,我妻子得了肺痨,已经咳血了,家里的钱都花光了,还欠了债,求你们救救她!我还想让她看看我们的孩子长大,想让她好好活下去……”
灵枢接过申请单,上面写着张铁匠的家庭情况:妻子重病,孩子年幼,家中只有他一个劳动力,确实贫困。“张铁匠,你别着急,” 灵枢语气温和,“我们医疗救助基金就是为了帮像你这样的家庭。墨善,取二百两银子来,这是救助款,你拿着去抓药,不够再回来要。我们还会派大夫去你家,为你妻子诊治,制定专属的治疗方案。”
张铁匠接过银子,双手颤抖,泪水滴落在银子上:“多谢先生!多谢基金!你们就是我们家的救命恩人!我以后一定会好好干活,还会捐钱给基金,帮助更多像我们这样的家庭!”
素问递过一张纸条:“这是我们派去的大夫的名字和地址,明日他会去你家。你妻子的病需要长期调理,别着急,慢慢治,一定会好起来的。道家讲‘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只要坚持,就有希望。”
张铁匠点头,紧紧握着纸条,仿佛握着救命的稻草,快步离开,去为妻子抓药。
此时,一位富商走进基金坊,他身着锦缎长衫,手中拿着一张银票:“灵枢先生,我听说了你们的医疗救助基金,很受感动,我愿意捐五百两银子,希望能帮到更多贫困家庭。我之前总觉得赚钱最重要,现在才知道,帮助别人比赚钱更快乐。”
墨善接过银票,认真地记在账本上:“多谢老爷慷慨!您的捐款,能帮助五个像张铁匠这样的家庭,我们会在账本上写下您的名字,让百姓们都知道您的善举。”
富商笑着摇头:“不用写我的名字,我只是尽一份力。希望你们的基金能越办越好,帮助更多人,让汴京的百姓都能看上病、吃上药。”
可就在这时,一位刚拿到救助款的老妇人突然哭喊起来,她手中的银子竟变成了黑色:“我的银子!我的银子怎么变黑了?这可怎么办啊?我还等着给我老伴抓药呢!他还躺在家里咳血,要是没银子,他就…… 他就活不成了啊!”
老妇人的哭声像一块巨石砸在基金坊,原本热闹的氛围瞬间凝固。排队的百姓纷纷围过来,看着老妇人手中发黑的银子,脸上露出恐慌 —— 那银子是刚才墨善亲手从基金银箱中取出崭新的银锭泛着冷光,怎么转眼就变黑了?
“这银子怎么会变黑?莫不是基金的银子有问题?”
“不会是假银子吧?之前听说有人用假银子骗人,难道这救助基金也是幌子?”
“我还等着拿银子给孩子治腿呢,要是银子是假的,可怎么办啊?”
议论声越来越大,有的百姓甚至开始后退,眼中的信任渐渐被怀疑取代。张铁匠刚走出基金坊,听到动静又折返回来,看到发黑的银子,也皱起眉头:“灵枢先生,这银子…… 确实不对劲,我之前在铁匠铺见过,真银子就算氧化,也不会这么快变黑,更不会黑得这么彻底。”
灵枢快步上前,接过老妇人手中的银子,指尖刚触到银锭,就觉一股阴冷顺着指尖蔓延 —— 是残踪气!他立刻取出试毒叶,轻贴银锭表面,叶片瞬间焦黑,冒出缕缕青烟:“大家别慌!银子不是假的,是被残踪气污染了!”
墨善也反应过来,立刻打开基金银箱,取出一块新的银锭,用试毒叶检测,叶片却毫无反应。“不对啊!银箱里的银子都是我亲自封存的,用墨家‘防戾银盒’装着,怎么会被污染?” 他疑惑地打开防戾银盒,盒内的银锭果然完好无损,可盒盖内侧的墨家矩尺纹,竟有一缕极细的黑色丝线 —— 正是隐戾丝!
“是余孽!” 墨善愤怒地将隐戾丝扯下来,“他们在防戾银盒上动了手脚,只要银子接触盒盖,就会沾染上残踪气,离开银盒后,残踪气与空气接触,银子就会变黑!他们就是想让百姓以为我们用假银子骗人,破坏救助基金的名声,让贫困百姓再也不敢相信我们!”
老妇人听到这话,哭声渐渐停止,却仍有些不安:“先生,那这变黑的银子还能用吗?我老伴还等着抓药呢……” 灵枢将银子放在墨家 “戾毒净化仪” 上 —— 这是一台青铜制的小仪器,能通过圣火草加热,净化被残踪气污染的物品。片刻后,发黑的银子渐渐恢复银白色,只是表面还留着淡淡的黑斑。
“您看,银子已经净化了,虽然有黑斑,但不影响使用,” 灵枢将银子递给老妇人,“您拿着这银子去药铺,就说是慈济堂的救助款,药铺会收的。我们再给您加二十两银子,算是补偿您受惊了。”
老妇人接过银子,激动得再次跪倒在地:“多谢先生!多谢先生!我就知道你们是好人,不会骗我们这些穷苦百姓!” 周围的百姓看到银子恢复原样,又听到灵枢的承诺,议论声渐渐平息,眼中的信任重新燃起。
一位之前质疑的百姓走上前,拱手道:“灵枢先生,是我们错怪您了,不该怀疑救助基金,您别往心里去。” 灵枢笑着摇头:“大家不必自责,换作是我,看到银子变黑,也会怀疑。只是余孽太过歹毒,连贫困百姓的救命钱都要破坏,我们以后定要更加谨慎,绝不让他们有机可乘。”
墨善则取出墨家 “银锭检测仪”,逐一检查即将发放的银子:“以后发放银子前,我们都会用检测仪检查,确保银子没有被残踪气污染。大家放心,只要有我们在,就不会让余孽破坏救助基金,不会让百姓的救命钱出问题。”
就在这时,墨善的手指突然顿住,他拿着一块银锭,脸色变得凝重:“灵枢先生,你看这银锭!”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那银锭表面,竟刻着一个极小的墨家矩尺纹,纹路上还泛着淡淡的金红 —— 这不是普通的银锭,是墨家传下来的 “基金密钥银”!
灵枢接过银锭,袖中的青铜符突然颤动,符面金红与银锭的矩尺纹相互共鸣:“这是墨家先祖留下的密钥银!之前墨瑶祖师的虚影曾说,公益救助基金藏着开启终南‘善济秘坛’的线索,这密钥银,恐怕就是关键!”
素问凑上前,仔细观察银锭:“秘坛中藏着道墨两派公益医疗的完整典籍,还有‘普惠济世’的核心医理,若能取出,就能让公益医疗惠及更多百姓。只是余孽频频干扰,怕是也盯上了秘坛,想借破坏救助基金,夺取密钥银。”
墨善将密钥银小心翼翼地放进防戾银盒:“我们得尽快将密钥银藏好,绝不能让余孽夺走。等处理完救助基金的事,我们就前往终南山,寻找善济秘坛,取出典籍,彻底粉碎余孽的阴谋!”
灵枢点头,望着基金坊外排队的百姓,心中清楚:救助基金不仅是贫困百姓的希望,更是守护道墨公益传承的关键。余孽越是阻挠,他们越要坚持,不仅要让百姓拿到救命钱,更要守住密钥银,守住公益医疗的未来。
可就在这时,基金坊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一位弟子骑着快马赶来,脸色苍白:“先生!不好了!东郊村落爆发了急病,好多人突然昏迷,口中还吐着黑血,村长说…… 说像是被什么邪祟缠上了!”
灵枢、素问与墨善对视一眼,心中同时涌起一股不安 —— 东郊村落正是他们计划明日义诊的地方,余孽偏偏在这时引发急病,显然是早有预谋。更可怕的是,急病的症状,与善济秘坛典籍中记载的 “残踪疫症” 极为相似,若真是如此,不仅东郊百姓危在旦夕,密钥银与秘坛的秘密,也可能暴露在余孽面前。
“快!带齐器械与药材,立刻前往东郊!” 灵枢高声下令,“墨善,你带着密钥银,务必保护好它;素问,你准备‘解毒汤’,应对急病;我来统筹安排,绝不能让余孽得逞!”
众人立刻行动,背着器械与药材,朝着东郊村落赶去。阳光渐渐西斜,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基金坊内的救助款还在继续发放,可每个人都清楚,一场关乎公益传承与百姓性命的硬仗,即将在东郊村落打响 —— 而这背后,还藏着终南善济秘坛的更大秘密,余孽的真正目标,恐怕远比他们想象的更险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