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江省委档案大楼深处,恒温恒湿的绝密档案库。岁月的气息与纸张的微尘在空气中静静悬浮。林悦独自一人,坐在长条阅览桌前,台灯的光晕笼罩着几份刚从“永久封存”区域调取出的、标签模糊的牛皮纸档案袋。这是她以“梳理重要历史决策脉络”为由,经过特批才得以查阅的最高密级材料。韩山案虽暂告段落,但“白梅花”的阴影与父亲死亡的真相,如同无形的鞭子,驱使着她不断向历史的纵深处挖掘。
她小心地解开一个标注着“1986-1988年 省委对外经济协作领导小组工作留影(非公开)”的档案袋封口线。里面是一叠用相角精心固定在黑色卡纸上的黑白合影照片,以及相应的说明文字。照片记录着那个改革开放初期的火热年代,省领导接见外宾、考察合资企业的历史瞬间。
林悦的目光沉静地扫过一张张充满时代感的面孔。当翻到其中一张拍摄于某次春季经贸洽谈会后的非正式合影时,她的指尖猛地顿住了,呼吸也随之凝滞。
照片背景是省委招待所的庭院,几株老梅树花开正盛。前排居中坐着的是当时主管经济的省委主要领导,笑容和煦。他的左侧,站着一位身穿崭新中山装、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是二十岁出头、脸庞还带着几分青涩的周正阳!而真正让林悦心脏骤停的,是照片中的两个细节:
第一,周正阳并非站在边缘,而是紧挨着那位主要领导,位置显眼,显示出非同一般的关系亲近。
第二,也是最具冲击力的——照片中的周正阳和那位主要领导,两人的右手手指间,都轻松写意地夹着一朵刚刚摘下的、花瓣完整的白色梅花!周正阳嘴角微扬,眼神中透着一股与年龄不符的、混合着谦恭与野心的光芒;而他身旁的那位领导,则面带一种意味深长的、近乎默许的微笑,手指轻轻捻动着梅花的细茎。
白梅花!在这个非正式的场合,以如此随意又醒目的方式,出现在这一老一少的手中!这绝不是巧合!这分明是一种暗示,一种身份的标识,一种属于某个特定圈子的“信物”!
林悦立刻翻到照片背面的说明标签,泛黄的打字机字迹显示:“1987年4月,xx同志(注:即那位主要领导)会见港商代表后,与青年企业家周正阳同志在梅园亲切交谈。”
青年企业家?此时的周正阳,不过是刚凭借服装厂起步的个体户,何德何能被称为“青年企业家”?又何德何能,能与如此级别的领导“亲切交谈”,并留下这种带有强烈象征意味的合影?
林悦强压住心中的惊涛骇浪,迅速查阅与该照片相关的其他档案。在一份同年度的内部工作简报中,她找到了一条简讯:“……为探索外贸新路径,经xx同志亲自关心并提名,决定吸纳表现突出的青年个体经营者周正阳同志,参与省轻工进出口公司部分专项业务的拓展工作,予以锻炼培养。”
“亲自关心”、“提名”、“吸纳”、“锻炼培养”……这些词汇串联起来,勾勒出一幅清晰的图景:周正阳的崛起,绝非白手起家的商业传奇,其背后,早在他发迹之初,就有一只强有力的手,在为他铺路搭桥!而这层关系的象征,就是那朵看似无意、实则刻意出现在合影中的白梅花!
林悦立刻意识到,这位早已退休、德高望重的老领导,极有可能就是周正阳背后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保护伞”,甚至可能是“白梅花”组织早期在宁江省的核心人物之一!这张合影,就是他们关系确立的“投名状”或“认证仪式”的无声记录!
她继续深挖这位老领导的档案。发现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对宁州第一化工厂的技术改造项目有过数次关键性的批示和支持。而化工厂爆炸案发生后不久,他便因“健康原因”逐渐淡出权力核心,安然退休,从此深居简出。
时间点、关联性、以及这朵致命的“白梅花”…… 所有的线索,似乎都隐隐指向了这位看似早已置身事外的老人。
林悦小心翼翼地将这张泛黄的照片重新包好,放入特制的证据袋中。她的手心因为激动和愤怒而微微出汗。这张照片,不仅将周正阳的“根”挖得更深,更可能触及了“白梅花”组织在宁江省最早期的权力源头。它像一把钥匙,或许能打开一扇通往更深远、更隐秘历史的大门。
父亲林卫东的死,化工厂的爆炸,周正阳的崛起,海外资金的转移…… 这一系列事件的源头,或许都能从这张老照片所定格的那次“梅园亲切交谈”中,找到最初的蛛丝马迹。
林悦站起身,档案库的寂静压迫着她。她知道,下一个需要面对和调查的对象,其身份和影响力将远超之前的任何人。这注定是一场更加艰难、更加危险的较量。但照片上那两朵刺眼的白梅花,如同无声的誓言,催促着她必须继续走下去。
她拿起加密电话,接通了陈志明,声音低沉而坚定:“志明,有重大发现。我们需要重新评估一个人,一位已经退休多年的老同志。我怀疑,他才是‘白梅花’在宁江真正扎根的土壤。”
窗外的天色渐渐暗淡,档案库里的时光仿佛凝固。但林悦知道,一场指向权力更深远阴影的战役,已经悄然打响。这张偶然发现的老照片,或许将成为撬动整个棋局的又一块关键砝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