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二十五年,九月初九,重阳日。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整个南渊帝国的苍穹之上,竟是连一丝浮云都无,只有那轮,象征着至高皇权的煌煌大日,普照着四海八荒。
京师,紫禁城,太庙。
一场,牵动了整个世界目光的盛大典礼,正在举行。
太上皇禅位暨新皇登基大典。
年仅19岁的南渊念安,身着比他父皇当年登基时,还要繁复与华贵十二章纹的全新帝袍,头戴十二旒冠冕,在那悠长而又庄严的古老礼乐声中,一步步地,踏上了那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交接的九十九级汉白玉台阶。
台阶之下,是早已须发皆白,却依旧精神矍铄的帝国三公——以皇叔摄政王为首
下首是身披重甲,气血依旧旺盛如烘炉,却早已将兵权尽数上交的帝国两大军神——【镇国公】铁牛与【定海公】周定国。
富可敌国,此刻却只穿着一身普通商贾服饰,脸上挂着招牌式精明笑容的【天下第一富商】——猴子。
更是那,来自西海教区、南大陆诸邦、东海联盟的上百个国家与地区的使节团。
他们,代表着这个世界上,所有,能说得上话的势力。
此刻,尽皆对着那道,缓缓登顶的年轻身影,匍匐在地山呼“万岁”!
这一幕,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彻底落幕。
也象征着,一个更为辉煌,也更为稳固的【永安新世界】,正式开启了它的全新篇章。
【凤凰台】之上。
苏晓晓与南渊钰并肩而立,平静地看着下方那,由他们亲手导演的,最后一场,也是最盛大的一场红尘大戏。
苏晓晓的目光,缓缓地,从那些熟悉的面孔之上,一一掠过。
她的心中,浮现出的,是这些,陪伴了她一生的“故人”,那早已注定的,圆满归宿。
赵明远。
这位从始至终,都对她这位“传奇皇后”,充满了复杂情感,却又一次次地,为她的“新政”,保驾护航的老臣,在太子监国的十年间,耗尽了最后的心血,协助念安,编纂完成了那部,足以镇压国运五百年的【永安法典】。
他将在明日,正式向新皇递交致仕的奏章,告老还乡。
新皇将追封其为“文正公”,配享太庙,其一生功过,将由后世,万民传颂。
——铁牛与周定国。
这两位帝国的“矛”与“盾”,在和平年代,早已没有了用武之地。
他们在那一场场“模拟对抗”之中,将自己毕生的兵法与韬略,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已经成长为帝国军神的二皇子承宇。
交出了兵权之后,周定国选择回到他最爱的定海郡,建立了一所帝国海军学院,为帝国的未来,培养着一代代的海上雏鹰。
而铁牛,则回到了自己最初的起点——京郊的一座小村庄,开办了一家,名为“铁牛”的乡下武馆兼食堂,每日,与一群光着屁股的半大孩子们,打打闹闹,乐得逍遥。
——猴子。
这位帝国的“暗影之王”,在和平降临之后,便彻底地,从“暗处”,走向了“明处”。
他凭借着“天下通”那早已覆盖了整个世界的庞大商业网络,与“皇家四海钱庄”的独家代理权,在短短十年间,积累起了,足以买下整个西海的恐怖财富。
但他,却并未耽于享乐。
他,在苏晓晓的“点拨”之下,成立了帝国第一个,也是全世界最大的【永安慈善基金】,将他赚取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投入到了新学堂的修建、孤儿的收养、以及那些,依旧贫瘠的边远地区的建设之中。
他的名字,将不再是禁忌,而是会被无数受过他恩惠的百姓,当成“活财神”,世代供奉。
苏家众人。
苏承祖,早已是致仕多年的前任户部尚书,此刻,正一脸骄傲地,站在观礼台的第一排,看着自己的外孙,登临九五。
苏耀宗与苏雨虹夫妇,则彻底地,接管了龙影卫与天下通,成为了新皇最信任的左膀右臂。
林远与苏灵均,依旧是皇家科学院的顶梁柱,他们所开创的“生命科学”,早已让帝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十倍,人均寿命,也延长到了一个,足以让旧时代所有帝王都为之嫉,妒的八十高龄!
整个苏家,福寿安康,子孙满堂,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南渊第一外戚】。
但,谨遵苏晓晓当年定下的“不参政、不掌兵”的祖训,苏家的子孙后代,大多都成为了学者、商人、或是医者,家风清正,从未有过半分,恃宠而骄的劣迹。
……
当新皇南渊念安,在那悠长的礼乐声中,从南渊钰的手中,接过那方,象征着“世界主宰”的【传国玉玺】之时。
当那山呼海啸般的“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声浪,再一次,响彻云霄之时。
苏晓晓知道。
她,在这片红尘俗世之中,所有的因果,所有的羁绊,都已,尽数了结。
她,再无半分牵挂。
她缓缓地,伸出手,轻轻地,握住了身旁,南渊钰那同样温暖的大手。
她没有回头。
只是用一种,仿佛是在询问“今晚吃什么”般的平淡语气,轻声说道:
“阿钰。”
“这江山如画。”
“但……”
她的嘴角,勾起了一抹,充满了无尽向往与自由的,超然微笑。
“我们,该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