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平原,一片金黄。
然而,在这片金黄之中,有几处田地的景象,却显得格外不同。
蓝田县,王家村。
村里的老农王二狗,正带着全家老小,站在自家的田埂上,激动得浑身发抖,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流。
他的田里,没有金黄的麦穗,而是一片绿油油的藤蔓。此刻,他和儿子正费力地从地里刨着什么东西。
那东西个头极大,表皮呈红色,一窝一窝的,刨出来一堆,就像一座小山。
“爹!爹!你快看!这一株下面,就刨出来十几斤!”王二狗的儿子抱着一个比他脑袋还大的红薯,兴奋地大喊。
“发了!发了!俺们发了!”王二狗跪在地上,朝着长安的方向,重重地磕了三个响头,声泪俱下,“太子殿下!您就是活菩萨啊!俺给你立生祠!俺全家都给你立生祠!”
去年,他听信了太子殿下的宣传,年初就砸锅卖铁买来了红薯苗,半信半疑地种下了这叫“红薯”的玩意儿。村里人都笑他傻,放着好好的麦子不种,去种这不清不楚的东西。
可今天,结果出来了!
隔壁他堂兄家的麦田,一亩地撑死了也就收个百来斤。可他这红薯,一亩地产量一算,怕不是要奔着千斤去!千斤啊!这是什么概念?这足够他一家老小吃上好几年了!
王二狗家红薯大丰收的消息,瞬间传遍了十里八乡。
那些当初种了红薯的农户,无不欢天喜地,奔走相告,对太子殿下感恩戴德。而那些当初嘲笑王二狗,固执地种着传统作物的农户,此刻全都傻了眼。
他们冲到王二狗家的地头,看着那堆积如山的红薯,一个个捶胸顿足,悔得肠子都青了。
“俺真是瞎了眼啊!当初就该信太子殿下的!”
“明年!明年俺就是卖屁股,就是贷款也要种上这红薯!”
“都别拦着我,我要去给太子殿下磕个头!”
一时间,整个大唐的乡野之间,都掀起了一股狂热的“红薯崇拜”。太子李承乾的名字,在百姓口中,已经与丰收、富足、希望这些词汇,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他的声望,自然是水涨船高。
消息传到宫里,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疏。
王德躬着身子,满脸喜色地将户部递上来的红薯丰收统计简报呈了上去。
李世民拿过一看,当即“啪”的一声,一掌拍在龙案上,震得笔墨纸砚都跳了起来。
“好!好啊!”他死死地盯着奏报上那一个个惊人的数字,激动得满脸通红,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每亩均产千斤!好啊!哈哈哈哈!”
他猛地站起身,在甘露殿里来回踱步,脸上的笑意怎么也掩饰不住。
“传膳!传膳!”李世民对着殿外大吼,“今天,朕不吃别的!就给朕煮红薯粥!狠狠地煮!朕要吃两大碗!”
很快,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的红薯粥,便被端到了李世民面前。
这位大唐皇帝,也顾不上什么仪态了,拿起勺子,呼噜呼噜地就喝了起来。香甜软糯的口感,让他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这个逆子……”李世民喝完一碗,意犹未尽地擦了擦嘴,嘴里却忍不住骂了一句,只是那语气里,却充满了掩饰不住的欣慰。
这个逆子,虽然总是气得他想抄皮带,但这事干的,确实漂亮!
李世民拿起那份《大唐日报》,看着上面关于吐蕃的报道,又联想到西部大开发,哪里还不明白这李承乾是在造势了。
这个逆子,又想坑人了。
......
秋收的喜悦还未散去,长安城又又又被一则重磅消息彻底引爆。
《大唐日报》在头版头条,用上了巨大的标题,正式公布了太子殿下的最新国策——《举全国之力,共建西部家园——大唐“西部大开发”计划纲要》。
如果说之前那篇夸赞吐蕃的文章是点燃引线的火星,那这篇纲要,就是燃起的大火。
长安的大火,要烧到吐蕃了。
纲要的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将太子李承乾那宏大到令人窒息的构想,第一次完整地展现在了世人面前。
第一,移民实边。纲要明确指出,朝廷计划在未来五年内,从关中、河东、河南等人口稠密地区,招募并迁移三十万户百姓前往吐蕃都护府。所有应募的迁移户,不仅可以分到比中原多三倍的土地,官府还提供农具、种子和耕牛,并且,享受前五年完全免除一切赋税的优待!
第二,基建先行。纲要宣布,大唐皇家银行将发行总额高达一亿贯的“西部建设债券”,专项用于修建一条从长安直通逻些,贯穿整个高原的“西部大动脉”——水泥路。同时,沿途将设立数十个驿站、城镇,所有工程将优先雇佣当地吐蕃百姓和迁移汉民,工钱日结,绝不拖欠!
第三,融合归心。纲要鼓励汉蕃通婚,凡汉人男子娶吐蕃女子为妻,凭婚书可到当地官府领取五十贯的“新婚贺礼”。同时,正式废除吐蕃原有的奴隶制度,所有吐蕃百姓,皆为大唐子民,与汉人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最重要的一条,是在吐蕃全境推行汉话教育,所有适龄儿童,无论男女,无论出身,必须进入官学学习,学费由朝廷全额承担,成绩优异者,可保送至长安皇家大学继续深造,毕业后直接授予官职!
当这份纲要的内容被说书先生们在各大茶楼酒肆传颂开来,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
“我的天爷!分地!免税!还给钱!”
“修路!又是修路!这得多少人去干活啊!这工钱,怕是比在长安城里当伙计还高吧!”
“娶媳妇还给钱?这天底下还有这等好事?”
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他们看不懂这背后复杂的政治和军事考量。他们只看到了最实在的东西:土地、工作、金钱,和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人都说看不到未来,其实是看到了未来,而如今充满希望的未来就摆在面前,就看你要不要了。
......
崔府。
崔民干、王枳、卢植三人,再次聚集在了那间压抑的书房里。只是这一次,他们脸上连伪装的镇定都维持不住了。
“釜底抽薪……这是釜底抽薪啊!”王枳的声音都在颤抖,他死死地攥着拳头,“他要把关中的根,都给我们刨了!”
世家为何能掌控朝局?根基就在于他们掌握了中原最富庶的土地和依附于土地的人口。可现在,李承乾用一个“西部大开发”,直接给了所有底层百姓一个选择。
是继续留在中原,给世家当一辈子佃户,受尽剥削;还是去西部搏一个未来,拥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成为新的地主?
这个选择题,根本不用做!
跟钱比起来,根算什么,大不了发达之后再回来!
“他这是在挖我们世家的墙角,来填他吐蕃的坑!”王枳脸色惨白,“三十万户!那可就是上百万的人口!关中、河东、河南,这是我等经营了数百年的核心之地,若是走了这么多人,我等的庄园、田产,谁来耕种?我等的势力,岂不是要被凭空削弱三成?”
卢植更是想到了更深远的地方,他眼中满是恐惧:“这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第三条,融合归心。推行汉话,鼓励通婚,保送大学……他这是要从根子上,彻底抹去‘吐蕃’这个概念!若干年之后,高原之上,再无吐蕃,只有一群心向大唐,说着汉话,读着圣贤书的‘新唐人’!此等手段,比坑杀百万大军,还要狠毒百倍!”
书房内,一片死寂。
崔民干缓缓闭上眼睛,再睁开时,眼中已经是一片灰败。
“我们……还能怎么办?”王枳茫然地问道。
反对?如何反对?
反对移民,就是与天下所有想改变命运的百姓为敌。
反对修路,就是阻碍大唐开疆拓土,稳固边疆。
反对融合,更是有违圣人教化之道。
无论从哪个角度,他们都找不到任何可以攻击的破绽。李承乾把所有事情都摆在了台面上,站在了道德和民意的最高点,让他们无从下手。
“还能怎么办,派族中最得力的子孙带着几百人去抢地吧。”崔民干眼神坚定,一拍大腿,恶狠狠道:“他既然想玩,那我们就奉陪到底!”。
“啊???”
“啊???”
“啊什么?”崔民干瞪着二人,怒其不争:“你们是傻了吗?此乃国策,西部大开发势在必行,与其看着他人发财,不如孤注一掷,先圈它几万亩地,大不了我就养那什么牦牛!我养它几万头!反正我家田产早已清了八成,如今族中赋闲的子弟多的是!”
……
立政殿。
长孙皇后端坐于凤座之上,神情温婉,目光却带着一丝审视,看着殿下站着的十几位精心打扮过的少女。
这些,都是从各大世家和功勋之家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佼佼者。一个个身姿绰约,容貌秀美,举手投足间,都受过最严格的礼仪训练。
然而,长孙皇后的目光,却主要停留在两个人的身上。
一个是武媚娘。
她今日穿着一身淡紫色的宫装,身姿窈窕,眉目如画。与其他少女的紧张或刻意表现不同,她显得从容不迫,脸上带着浅浅的笑意,一双明亮的眸子,充满了灵气与智慧,仿佛若有光。
另一个,自然是杨曦。
她今日没有穿平日里那身方便行动的劲装,而是换上了一袭湖蓝色的长裙。清冷的气质配上绝色的容颜,让她像一朵遗世独立的雪莲,卓尔不群。
尤其是她身上那股淡淡的英气,与周围的庸脂俗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英国公李积的义女,她的身份,足以让她在这里与任何人分庭抗礼。
长孙皇后看着这两个与众不同的女子,心中暗暗点头。
一个聪慧可人,是高明自己看重的人。
一个英气勃发,是高明亲自安排身份的人。
“武家媚娘,上前来。”长孙皇后缓缓开口。
武媚娘心中一跳,款步上前,盈盈一拜:“臣女武媚,拜见皇后娘娘。”
长孙皇后微笑道:“抬起头来,让本宫好好看看。”
武媚娘依言抬头,目光清澈,不卑不亢。
“嗯,果然是个灵秀的好孩子。”长孙皇后满意地点了点头,“本宫听闻,你时常抄录太子的文章,可有此事?”
“回娘娘,确有此事。”武至娘落落大方地回道,“太子殿下胸怀天下,文思如海,臣女愚钝,唯有日夜诵读,方能领会其中一二。殿下在臣女心中,如日月之光,令人敬仰。”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达了崇拜,又没有过分的谄媚,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
长孙皇后脸上的笑意更浓了。
她又将目光转向杨曦:“李家姑娘。”
杨曦上前一步,行了一礼:“杨曦拜见皇后娘娘。”她的礼仪同样标准,只是声音里,少了几分女儿家的柔媚,多了几分飒爽。
长孙皇后看着她,问道:“听闻你剑术超群,不知可愿为太子开枝散叶,相夫教子?”
这个问题,问得相当直接。
殿内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杨曦身上。
杨曦的脸颊,微微泛起一丝红晕,但她依旧挺直了脊背,迎着长孙皇后的目光,一字一顿地说道:“殿下于我有再造之恩,若殿下需要,杨曦愿为殿下……开枝散叶!”
别看杨曦平时大大咧咧,可这番话说出来着实羞死了。
长孙皇后闻言也是忍俊不禁,连连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