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师的初夏总带着柳絮,飘进委员会的电力司时,王二柱正对着奏折咳嗽。\"大人,户部批了银子,却只许在直隶、江南建电站。\"他指着奏稿上的朱批,\"说西北'地广人稀,费钱无用'。\"林远接过奏折,见户部尚书的批注墨迹未干:\"先将江南电网织密,再图西北不迟。\"
这已不是第一次受阻。自武昌水力发电站成功后,各地都想学样,可工部觉得\"铜线太贵\",礼部担忧\"动土伤龙脉\",唯有江南的商户们急得跳脚——苏州的织坊用蒸汽机抽丝,每匹布耗煤三钱,若改用电动机,成本能降一半。林远知道,单靠委员会推动不够,得让朝廷把发展电力定为\"国策\"。
他寻了个机会,在万历皇帝视察京师铁路时,安排了场\"电光宴\"。夜幕降临时,从车站到皇宫的路灯全换成电灯,龙旗在电光下格外鲜亮;宴会上,用电力驱动的机械木偶表演着\"四海通商\"的戏码,波斯使者看得直拍手。皇帝指着路灯问:\"这东西比灯笼贵多少?\"林远答:\"建电站贵,但用起来便宜——一盏电灯抵十盏灯笼的亮,耗的油却只够三盏用。\"他趁机呈上《电力十利疏》,细数\"利工商、便通讯、固边防\"等好处。
真正的转机来自边报。罗刹国在贝加尔湖建了座小型发电站,用电力驱动探照灯,夜夜照着蒙古草原。消息传到京师,御史们立刻改口:\"罗刹已有,我朝岂能无?\"户部尚书也主动找到委员会:\"西北的电站,该建在哪?\"林远早有准备,摊开舆图:\"先在兰州、银川建煤电站,再引黄河水建水电站,沿丝绸之路铺开,既供商路用电,又能防罗刹南侵。\"
为平衡各方利益,林远提出\"官商合办\"的模式:朝廷出三成银子,负责征地铺路;商户凑七成,按股分红;委员会派工匠技术指导,电费收入的一成用作维护。江南商户率先响应,苏州织造府牵头凑了二十万两,要在松江建\"纺织专用电站\";山西票号则包下了兰州电站的股份,条件是\"电费可用银票支付\"。
技术扩散的节奏被严格把控。林远让格物司编了《电力入门》《安全守则》两本书,前者教发电、输电,后者讲防触电、避雷,规定\"工匠需经考核方能上岗\"。他特意把\"绝缘橡胶的制作方法\"列为机密,只传官办作坊,确保核心技术握在朝廷手里。兰州电站建成时,他亲自到场演示\"跨步电压\"的危险,让蒙古工匠明白\"电是好东西,也能伤人\"。
电力的普及悄然改变着帝国的肌理。江南的织坊用上电动机,布匹产量翻了倍;京师的电报网扩展到府县一级,地方官奏事不用再等驿马;兰州的巡防营用电报调度,三天内就平息了回部的小规模叛乱。最意外的是蒙古草原,归化城的电站不仅供商站用电,还帮牧民的毡房通了简易电灯,牧民们说\"这是大明送来的星星\"。
当然,非议从未断绝。有人说\"电比蒸汽危险,会断子绝孙\",林远就让郎中们在街头演示\"电流治病\"(其实是电疗的雏形);有人抱怨\"电站烟囱熏黑了祖坟\",他便下令\"凡电站周围三里,免三年赋税\"。平衡的艺术在细节里:银川电站的煤灰被用来制砖,卖给牧民盖房子;兰州电站的废水引入农田,竟让盐碱地长出了麦子。
这日,林远在兰州电站的控制室里,看着电压表上的指针稳定跳动。窗外,一列蒸汽火车正进站,车厢里装着从江南运来的发电机零件。电报机突然响起,是王二柱从京师发来的:\"陛下准了,明年开始修从兰州到迪化的电线。\"林远拿起笔,在舆图上的迪化旁画了个小闪电,那里是西域的门户,也是下一步要织入电网的节点。电流的滋滋声里,他仿佛听到国策落地的声响,比任何政令都更坚定地重塑着帝国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