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在乾隆自诩的“十全武功”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场战役,爆发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双方激战长达两年之久,深刻改写了西域的政治格局。
大小和卓,是指两位颇具影响力的人物。大和卓全名为大和卓波罗尼都,小和卓全名为小和卓霍集占。
兄弟二人皆为新疆维吾尔族人,居住于如今的喀什地区。
在清朝时期,此地被称作喀什噶尔,该地区 多数居民为维吾尔族。
大小和卓,他们出身不凡,乃部落首领之子,其父便是南疆白山派首领和卓玛罕木特。(名字特别拗口,像外国人的名字。)
传说这位首领神通广大,甚至能呼风唤雨,整日里行事神秘,颇具传奇色彩。
尽管和卓玛罕木特本领高强,然而其军事实力相较准噶尔部,却略显逊色。
彼时,准噶尔部势力如日中天,以伊犁为核心,不断兼并周边多部,其统治范围远及天山南路,势力十分庞大。
为了削弱南疆和卓势力,当时的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以武力相逼,要求和卓玛罕木特交出他的两个儿子——大小和卓,否则便兵戎相见。
原来是以其两个儿当人质,借此操控南疆。
和卓玛罕木特深知,若拒绝这一要求,准噶尔大军必将如洪水猛兽般踏平白山部落。
在这生死抉择之际,他忍痛割爱,抚摸着两个儿子的头,悲戚说道:“孩子,放心去吧,为了南疆能免于战火,一切都是值得!”
为了南疆百姓免遭战火涂炭,和卓玛罕木特不得不低头妥协。
就这样,大小和卓被押解至伊犁,囚禁了起来。
“……”
此后,准噶尔大汗妄图统一新疆,摆脱清朝的管制,实现独立,这一公然挑战清朝权威的举动,彻底激怒了乾隆皇帝。
乾隆怒发冲冠,愤然道:“大清国岂容尔等鼠辈肆意分裂?莫要以为我大清软弱可欺!”
乾隆决心以强硬手段,让准噶尔大汗明白,究竟谁才是新疆这片土地的真正主宰。
乾隆二十年(1755 年),乾隆果断发兵,一举平定了准噶尔汗国之乱,成功俘虏末代大汗达瓦齐。
在这场战役进程中,清廷将被囚禁的大小和卓释放。
兄弟二人对清廷的救命之恩感激涕零,当即表示愿意效忠大清。
此时,大学士刘统勋——也就是刘罗锅的父亲,在朝议时向乾隆建议:可让大小和卓兄弟二人管理南疆事务,毕竟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由本地有威望的人治理,能减少朝廷开支。
乾隆采纳了这一建议,传旨命大和卓进京觐见,同时令小和卓配合清军,扫除准噶尔末代大汗的残余势力。
清廷安排的井然有序,然而,西域局势瞬息万变,昨天的船票,未必能登上今天的客船。
乾隆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出于军费问题,清军主力随后撤回了内地。
不久之后,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也就是与清军一起消灭准噶尔末代大汗的那个人,
因为不满乾隆对他的任命,悍然发动叛乱,伊犁瞬间陷入混乱,局势再度变得岌岌可危。
已经获得自由之身的小和卓见此情形,心中暗喜,认为时机已到,
于是趁机收拢被准噶尔部掠夺的维吾尔人,并趁黑夜逃离了伊犁。
与此同时,他派人紧急与哥哥大和卓取得联系,劝哥哥不要前往京都,小和卓的意思是趁乱割据一方。
大和卓起初并不知晓弟弟的真实意图,于是带着随从与弟弟会合。
见到哥哥后,小和卓按捺不住狂放的野心,说道:
“哥哥,此时正是我们举事的绝佳时机!准噶尔大乱,清军主力又已撤走,这难道不是我们收复南疆的天赐良机吗?”
此时,大小和卓的父亲已然去世,小和卓全然不顾清廷的救命之恩,一心要说服哥哥与他一同反清自立。
他深知清朝对回疆的统治根基尚未稳固,认定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弟弟,这样做是忘恩负义,大清才把我们救出来,如今就——”
大和卓念及清朝的解救之恩,并不愿与清军为敌。
顿了顿,大和卓接着说道:“从前我们受辱于准噶尔,若不是大清出兵相助,我们怎能重回故土?
这份恩情不可辜负,况且以我们的兵力,决然无法与清军抗衡。”
“哥哥,你这样想有点幼稚,难道大清无缘无故救我们吗?还不是要利用咱们?”
大和卓低头不语。
“哥哥,我们之前受准噶尔奴役,如今若投靠大清,又得向其纳贡称臣。
今天他要你的粮食,你得给!明天要你的牲畜,你得给,后天要你的女人,你给还是不给?
与其长痛不如短痛,趁动乱咱们割据一方,发展农耕,坚守城池,如此足以抵御外敌。”
在小和卓的软磨硬泡与巧妙劝说下,大和卓最终被说服。
“……”
二人决意反叛,并精心商议了作战计划。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三月,小和卓悍然突袭清军驻防部队营地,残忍杀害了清军将领阿敏道,
这一挑衅行为,是公然向乾隆叫板。
大小和卓背信弃义,违背昔日誓言,将清廷置于“养虎为患”的危险境地,双方的恩义至此彻底决裂。
随后,兄弟二人自封为“巴图尔汗”(意为英勇的可汗),迅速占据了天山南路的大部分地区。
二人还向蒙古各部发出号召,鼓动其起兵反清,然而,蒙古各部果断拒绝。
大和卓恼羞成怒,派人杀害了蒙古察合台汗王后裔以及叶尔羌旧首领伊克和卓。
大小和卓在占领地区实施残暴统治,横征暴敛,勒索财物,强迫民众支持他们的叛乱行动。
不仅如此,他们还试图与葱岭以西的巴达克山(今阿富汗境内)部落取得联系,寻求外部支持。
面对大小和卓的公然叛乱,乾隆帝起初因阿睦尔撒纳的势力尚未彻底消灭,为避免两线作战,只得暂时搁置征讨计划。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六月,阿睦尔撒纳被清军打败,最终病死,其势力随之土崩瓦解。
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正月,乾隆帝正式下诏,昭告天下,征讨大小和卓,表达了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坚定决心。
同年二月,乾隆任命兵部尚书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统率一万余名清军,从吐鲁番出发,向天山南路进军。
雅尔哈善率领清军迅速包围了大和卓驻守的库车城。
有一说一,这座城池城墙坚固厚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白山派部落中心之城。
“弟兄们,杀进城去,斩首大和卓,本帅城中与众将领把盏言欢。”
雅尔哈善求胜心切,不顾实际情况,贸然下令强攻。结果,清军伤亡惨重,士气低落。
与此同时,小和卓得知库车被围的消息后,亲自率领南疆最精锐的巴拉鸟枪兵 8000 人,火速赶来救援。
敌人援兵如天神降临,清军顿时陷入内外夹击的困境,经过奋力拼杀,才勉强撤出了包围圈。
到了夜晚,雅尔哈善想扭转劣势,急于在皇上面前转败为胜,竟命令清军日夜挖掘地道攻城。
但由于组织不力,地道位置不幸暴露,和卓军趁机摸进地道,放火焚烧,10 0名掘土士兵被活活烧死。
八月,清军再次包围了库车城,断其水道和粮道,两个月后,城内弹尽粮绝。
鉴于残酷的现实,兄弟二人决定分别突围。
大和卓趁夜黑风高之际,率领百余名骑兵从库车北门突围而出。
小和卓则在黎明前,率领 400 名兵众从库车西门杀出,逃往了阿克苏。
至此,被围困的大小和卓成功摆脱了清军的包围。
远在京城的乾隆帝得知这一消息后,龙颜大怒,当即下旨将雅尔哈善革职查办,
并急令大将军兆惠火速赶赴南疆,全权负责平叛事宜。
兆惠(1708 年 - 1764 年),满洲正黄旗人,乃是雍正生母孝恭仁皇后的族孙。
兆惠抵达前线后,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没有急于进攻,而是冷静地分析局势,随后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
他首先对军队进行全面整顿,鼓舞士气,等士气爆棚时,果断率领大军向叛军盘踞的叶尔羌城进发。
乾隆二十三年(1758 年)十一月,兆惠率领四千余名清军抵达叶尔羌城外。
考虑到双方兵力悬殊,兆惠决定暂不攻城,而是选择在黑水河畔扎营,等待援军到来。
小和卓见势率两万人马,将清军营地团团包围,清军顿时陷入绝境。
但兆惠临危不惧,镇定自若地指挥清军迅速构筑工事,顽强抵抗。
在长达三个月的艰难坚守中,清军面临着极度的困境,粮食短缺,只能啃食树皮,饮用脏水。
即便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清军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素养,战斗力并未减退,多次成功击退叛军的疯狂进攻,保存了有生力量。
与此同时,乾隆皇帝紧急调遣各路援军,火速前往黑水营支援。
富德率领的援军历经千难万险,突破叛军的重重阻击,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正月赶到黑水营。
援军与兆惠所部内外夹击,里应外合,成功击溃叛军,解除了黑水营之围。
黑水营解围后,清军士气大振。乾隆皇帝进一步增派兵力,调整战略部署,决定兵分两路:
兆惠率领一军从乌什进攻喀什噶尔,富德率领一军从和阗进攻叶尔羌。
“……”
乾隆二十四年(1759 年)六月,清军两路大军同时进发,犹如两把钢刀,直插大小和卓的心脏。
清军凭借强大的火炮,压制的叛军抬不起头来,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叛军在清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很快溃不成军。
叛军死的死伤的伤,余下的一路狂奔,最终,大小和卓率领的残部,逃到了帕米尔高原的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北部)地区。
远在京城坐镇指挥的乾隆,果断下令:务必将叛军一网打尽,忘恩负义之人必须受到严惩!
同时,派遣使者与巴达克山首领进行沟通,严令其交出大小和卓。
巴达克山首领慑于清朝的强大威力,权衡利弊后,擒杀大小和卓,并将兄弟二人首级献给清军。
至此,这场历时两年多的大小和卓之乱被彻底平定,西域重归安宁,清朝的版图得以稳固和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