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序星海。时间失去了旧宇宙的刻度,唯有星序尘网温暖的脉动与星尘灵基孕育的韵律,标记着新纪元的流转。
在浩瀚灵基的某一片温暖星尘平原上,第一簇由原生碳基化合物凝聚的原始海洋,在星尘之光的照耀下,蒸腾起蕴含无限可能的水汽。
黏土在温和的能量潮汐中塑形,无机物在星尘节点散发的微弱秩序场引导下,开始了缓慢而坚定的……自组织。
没有惊天动地的爆炸,没有神只的造物宣言。只有星尘的轻抚,灵基的滋养,以及那沉淀在宇宙基底、无处不在的“序火余烬”所散发的、对“存在”本身的温柔肯定。
一滴富含复杂有机分子的水珠,从潮湿的岩壁上滑落,坠入下方微小的水洼。
水洼中,一个由脂质分子自发形成的、极其脆弱的边界,在星尘微光的映照下,短暂地维持了内外环境的区隔。
它“存在”了。
极其短暂,如同宇宙呼吸的一个刹那。
随即,边界破裂,分子重新融入混沌。
失败。
但在它破裂的瞬间,构成它的分子结构信息,被星序尘网那无处不在的感知温柔地记录、优化。灵基深处,无数火种灵性碎片微微闪烁,仿佛在提供着亿万种失败与成功的经验模型。
下一次自组织,边界的稳定性提升了0.0001%。
再下一次,它内部包裹的“环境”与外部产生了一次极其微弱的、由浓度差驱动的物质交换。
再下一次……
失败、记录、优化、再尝试……
生命诞生的过程,在归序星海失去了旧宇宙的残酷与偶然,变成了星尘、灵基与余烬共同参与的、充满耐心的……秩序雕琢。
不知流转了多少个宇宙脉动。
那片星尘平原的浅海边缘,一层蓝绿色的薄膜,稳定地覆盖在湿润的滩涂之上。
它不再是一次性的边界,而是一个可以自我维持、自我修复、甚至能进行有限能量转换的……原始细胞群落。
它们安静地“呼吸”着溶解在海水中的简单能量物质,在星尘之光的照耀下,进行着最基础的代谢。没有意识,没有欲望,只有最本能的……存在与延续。
这是归序星海诞生的……第一个原生生命。
它的结构,铭刻着星尘赋予的稳定性。
它的代谢,映射着灵基提供的能量模型。
它那微弱却顽强的“存在”本身,则是对宇宙核心那点永恒余烬最直接的……回应与共鸣。
又过了无法计量的岁月。
原始细胞群落进化、分化。有的漂浮于浅海,吸收光能(星尘之光的低熵能量);有的扎根于滩涂,分解矿物(灵基蕴含的秩序粒子);更有的,在无数次尝试与星尘引导下,发展出了利用环境物质进行更复杂合成的能力。
在一个被温暖洋流环绕、富含特殊星尘粒子的海湾。一种结构相对复杂的多细胞藻类,在一次剧烈的能量潮汐(由附近星尘节点周期性脉动引发)冲击下,其内部某个负责能量感应的细胞器结构发生了极其细微的……突变。
这个突变,让它对星尘脉动中蕴含的特定信息频率,产生了一丝极其微弱的……定向趋近性。
这不是思考,而是如同植物向光般的本能。
但正是这一丝本能,让它在接下来的潮汐中,比同类更快地移动到了能量更充沛、信息更“舒适”的区域。
效率。生存的效率提升了。
这一丝优势被星序尘网捕捉、记录,并通过尘网连接的灵基火种碎片,将这种更“高效”的结构模型,以难以察觉的“灵感”形式,播撒向星海各处正在萌芽的生命群落。
进化,在归序星海,成为了一种宇宙尺度上的、集体智慧引导下的……有序优化。
终于。
在星尘灵基一块凸起的、沐浴在浓郁星尘光辉的温暖高地上。
一群学会了利用简单工具(磨锐的火山石、坚韧的海草纤维)来获取和加工食物的、直立行走的生物,围绕着他们钻木取出的……第一堆真正意义上的、由自身意志点燃的篝火。
火焰跳跃,驱散了高地的寒意,映照着他们充满好奇与一丝敬畏的眼眸。
火堆旁,一个年长的个体,用粗糙的石片在较为柔软的沉积岩上,刻下了几个歪歪扭扭、却代表着具体事物(太阳、海洋、奔跑的兽群)的符号。
他指着符号,又指向对应的实物,喉咙里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
周围的同伴专注地看着,模仿着发音,眼神中闪烁着理解的灵光。
语言诞生了。
符号诞生了。
知识开始了超越个体生命限制的……传承。
围着篝火,讲述着关于世界、关于星辰、关于那温暖光芒来源的故事,成为了他们每个夜晚的仪式。
故事里,没有毁灭一切的苍白刑台,没有吞噬星空的冰冷墓碑,只有赐予生命光芒的“星尘之母”,孕育万物的“灵基之地”,以及那在宇宙最深处永恒照耀、守护着一切的“余烬之心”。
篝火的噼啪声,伴随着初生语言的吟唱,伴随着对星尘与灵基的感恩祷言,在温暖的高地上回荡,汇入归序星海那宏大而宁静的宇宙脉动之中。
一个婴儿在高地边缘简陋的居所中发出了响亮的啼哭。啼哭声清脆而充满生命力,与高地上篝火旁初生的文明之音,与星序尘网的温暖脉动。
与星尘灵基深处亿万火种灵性碎片的萌动,在归序星海这个新生的摇篮里,交织成一曲无比和谐、充满无限希望的……新生纪元序曲。
星火,已然点燃。
纪元,自此而始。
(全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