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瞬间,无穷无尽的灵感和数据洪流,倒灌涌入余宏的脑海!
那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材料配方、微电子电路图、精密加工工艺,全都以最直观最清晰的方式,烙印在了他的记忆深处!
这并非凭空创造,而是在西蒙洛夫已经进行过的大量前期理论研究的地基上,直接盖起了一座辉煌的万丈高楼!
他拿起粉笔,转身面对众人。
“西蒙洛夫总师,您看这里。”
他指着【激光陀螺仪】一行,语气平静地说道:
“您之前的方案,试图用机械式的四轴平衡环来稳定陀螺,对不对?”
“这个思路太复杂了,而且机械磨损不可避免,我们换个思路,利用光学原理,让两束相向而行的激光在一个环形光路里干涉,只要飞机一转动,光程差就会发生变化……”
一边说,他一边在黑板上飞速地画出了一个全新的环形激光器的光路图和干涉模型!
西蒙洛夫猛地瞪大了眼睛,一把抢过余宏手边的草稿纸和笔,双手颤抖地开始飞速验算,嘴里喃喃自语:
“Sagnac效应!我怎么没想到用光学来解决这个问题!对……对!这样一来精度能提升两个数量级!结构还大大简化了!”
没等众人从激光陀螺的震撼中回过神,余宏又指向了【伺服阀】一行。
“还有这个,单纯的液压反馈太慢了!我们在阀芯上加上微型电磁线圈,直接用飞行计算机输出的脉冲宽度调制(pwm)信号来驱动!做到电气直驱和毫秒级响应……”
他又唰唰地画出了一个新的电气伺服结构图。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在场所有人都像是回到了课堂的学生。
余宏站在那里,不紧不慢,仿佛一位传道者,将黑板上的每一座技术高山,用一种匪夷所思却又无比合理的方式,一一夷为平地!
当黑板被写满,最后一个传感器的理论方案也被攻克时,整个会议室,死一般的寂静。
只有西蒙洛夫和宋文等人粗重的喘息声。
成了!
在理论上,成了!
一套集成了光学、微电子、精密传动技术的,绝对碾压这个时代,确凿无疑是全世界最先进的飞机控制系统,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在这块黑板上,诞生了!
然而,余宏并未停下。
他拍了拍手上的粉笔灰,对身后的核心技术团队那二十多名专家说道:
“理论解决了,接下来就是制造!”
“但是在制造它之前,我们先来做点简单的副产品。”
他带领众人走出会议室,来到厂房,走到一台从汉斯猫那里进口的,宝贝得不得了的三轴联动铣床前,轻轻抚摸其金属机身。
“这东西,精度差,效率低,而且我们想要更多,人家也不卖给我们!”
余宏的声音冷了下来:
“这种被人卡着脖子的日子,今天就让它到头吧!”
核心组一位负责机械加工的老专家叹了口气:
“所长,不是我们不想啊!数控机床,特别是五轴以上的,鹰酱和毛熊都对我们搞技术封锁。”
“它的难点就在于那套控制系统和伺服电机,那可不比研究飞机简单……”
“不。”余宏打断了他。
他亲自画了一张电传飞控伺服阀的电路图,又指了指数控机床的运动轴。
“你看,电传飞控的原理是什么?是输入飞行员意图-计算机分析-输出电信号-驱动舵面-传感器反馈结果-实时修正,对不对?”
老专家下意识地点头。
“那数控机床的原理是什么?不也是输入图纸数据-控制器分析-输出电信号-驱动伺服电机转动丝杠-光栅尺反馈位置-实时修正吗?”
余宏的声音陡然拔高。
“这完全是同一个原理,都是闭环反馈控制系统!”
“只不过,我们那套为四代机准备的电传飞控系统,需要在一秒钟内进行上千次运算,处理几十个变量,对稳定性的要求是绝对的万无一失!”
“它的难度,比数控机床高了不止一个维度!”
“现在,我们用降维打击的思路,把电传飞控里最简单最基础的一部分技术抽离出来,去制造五轴数控机床,你们觉得……还会是难题吗?!”
轰!
核心组二十多位专家脑海炸响!
是啊!原来是同一个原理!
一个是要在三万英尺高空以两倍音速驾驭一辆大尺寸战斗机,一个只是在地面上控制一台车床安安稳稳地削零件……
这根本就是大学生去做小学生的算术题啊!
所有人看向余宏的眼神,彻底变了。
如果说,之前他们只是崇拜余宏在武器设计上的天才,那么现在,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业之神!
他不仅是要造一件震惊世界的武器,他这是要凭一己之力,把整个兔子国孱弱的工业基础,硬生生地拔高一个时代!
所有人都能清晰地预见到,一旦国产高精度五轴、乃至七轴数控机床被制造出来,再结合余宏和李杰合作正在捣鼓出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兔子的整个工业版图将会发生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
从粗糙漏水的暖水瓶、拉不动会卡壳的拉链,到精密可靠的发动机涡轮叶片、导弹陀螺仪……
这一切都将成为可能!
国家的经济,人民的生活,都将因此而彻底改变!
之后,余宏连夜赶工,将电传飞控的简化方案,一一绘制出来,交给核心组的二十多名专家,由他们负责将其制造为数控车床。
这二十多名专家现在的工作状态,说是打了鸡血都算轻的。
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悲哀又兴奋地发现,面对余宏那无穷无尽的知识海洋,自己几乎插不上任何手。
他们只能勉强跟上余宏的思路,听从他的指令,去负责测绘、绘图、计算一些被简化后的子项目。
但这已经够了!
所有人都很清楚,自己哪怕只是在这场伟大的工业革命中,负责拧紧了一颗螺丝,分担了哪怕一小部分制造数控机床的工作。
但未来史书上,都必然会留下自己的名字!
这一刻,他们才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战略科学家,什么才是足以改变国运的天才!
他们想起了当初余宏力排众议,将他们这批老技术骨干从各个单位调集到351厂时的场景。
那时候,谁能想到,他们会亲手开启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