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善首先打破了短暂的沉寂,她的提议直指清云一直以来的短板:“师父,诸位,海天之行,我们深刻体会到医道仁心在四海皆通,其价值无可估量。
反观我们济安堂在内陆推广之难,根源在于医者匮乏。弟子提议,是时候在福州建立‘清云医学院’了!”
她条理清晰地阐述构想:
“其一,广开医路:面向天下,不论出身,尤其欢迎寒门与女子,凡有志于医道、品行端正者皆可报考。入学第一年,以基础医理、药性辨识、望闻问切为主,严格考核,无天赋或心术不正者,予以清退。
其二,以工代学:前三年,免除一切学杂费用,由清云承担。但自第三年起,学生必须跟随济安堂经验丰富的师父们,深入各分堂,尤其是新建分堂进行为期三年的半工半读式学习与义诊!在实践中精进医术,同时解决济安堂人手不足的问题,惠及更多贫苦百姓。
其三,定向培养:入学即签订协议。毕业后,必须在清云济安堂体系内服务至少五年!五年后,去留自便,清云绝不为难,亦可推荐至各地官办惠民药局或自行开业。”
妙善的提案如同一块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
负责济安堂的陈老大夫激动得胡子直抖:“好!好啊!此法甚妙!既开源,又保证质量,更解了燃眉之急!义诊三年,更是活人无数的功德!”
其他管事也纷纷点头,这无疑是从根本上解决医者匮乏的长远之计。
穗安眼中闪过赞许:“妙善此议,深谋远虑,切中要害。医学院乃百年大计,当尽快筹建!选址、章程,由你牵头,济安堂全力配合,务必办成我清云又一块金字招牌!至于资格许可与师资我亲自去办。”
妙善郑重领命。
紧接着,风尘仆仆从泉州赶回的妙珠站了起来。两年历练,她眉宇间的书卷气未减,却沉淀了一份从容干练的大家气度。她汇报了泉州乃至整个闽地的喜人进展:
“穗安,泉州女塾已遍及各县,入学女子远超预期。吴宗伦大人升任泉州知府后,对我清云更是鼎力支持,清云商行在泉州发展迅猛。
加之闽地百姓对妈祖娘娘的虔诚信仰,以及师父献仙种的巨大声望,其余几州的推广也颇为顺利。如今最大的瓶颈,是人手!”
妙珠的语气带着一丝忧虑:“前几年慈幼院成长起来的孩子,读书天赋上佳的男孩已送往各地书院深造,余下的男孩和部分女孩已充实到商行、工坊、女塾、慈幼院基层。
女塾毕业的学生,固然优秀,但一部分远嫁他乡,影响力分散;留在本地的,面对我们如今爆炸式的发展需求,也是杯水车薪!人才培养的速度,远远跟不上我们扩张的脚步!”
她深吸一口气,提出了自己的构想:“我以为,仅靠平民女塾培养基层骨干已显不足。此次回来,想筹建一所‘清云女子书院’,面向富商巨贾、官宦权贵之家的闺秀招生!”
此言一出,厅内微微骚动。面向权贵富户?这与清云一贯的“普惠”理念似乎有些不同。
妙珠不慌不忙,声音清越:“诸位,这些闺秀,看似养在深闺,但她们是未来名门的主母,是权贵的妻子,是才俊的母亲。
她们对其夫婿、儿女乃至整个家族的影响力,潜移默化,深远无比。若能将清云‘兴文教、启民智、重实干’的理念、将济世利民的胸怀、甚至是对新式农工技艺的认知,通过这些闺秀传播出去,其影响将远超我们直接面向平民的千万倍。
她们能调动的资源,也能为我们清云的事业提供难以想象的助力。这并非背离普惠,而是以点带面,开辟另一条影响深远、汇聚资源的通道!”
穗安看着侃侃而谈、目光灼灼的五姐妙珠,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欣慰。当年的天真的少女,如今已成长为拥有战略眼光的教育家。
她毫不犹豫地点头:“妙珠此言,深得我心,‘清云女子书院’当立。招生标准、课程设置除经史子集、琴棋书画外,务必加入格物、算学、商道、医理常识、甚至健体术,由你全权负责。
要办就办成天下闺秀趋之若鹜的顶尖学府!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培养能影响时代的‘贤内助’,更是未来的‘女先生’和‘女当家’!”
妙珠得到师父的全力支持,眼中光芒更盛:“是!妙珠定不负所托!”
紧接着,负责内陆商行扩张的海生站了起来,这位曾经在闽地商海叱咤风云的干将,此刻脸上却带着深深的疲惫与愧疚:
“东家……诸位……海生有负东家重托!”他声音低沉,“出了闽地,尤其在北地、西南,我们清云商行步履维艰!”
他痛陈困境:
“我们带去的,明明是利国利民的好东西!新式曲辕犁、省力水车、高效脱粒机……农户用了都说好!可……可当地官府强取豪夺,美其名曰‘征用’、‘推广’,实则分文不给,或者象征性给点钱,转头就高价卖给与他们勾结的豪绅。
我们想自己开作坊生产?地头蛇立刻来捣乱,纵火、打人、挖墙脚!官府?要么装聋作哑,要么和稀泥,甚至反过来指责我们‘扰乱本地商序’。
我们派去的都是闽地的好儿郎,可人生地不熟,语言风俗不通,连融入当地市井都难,更别提打开局面了……这两年,除了几处有郑大人或可靠故旧关照的地方略有起色,其余几乎是寸步难行,亏损严重。海生愧对东家信任!”
海生的汇报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众人心头。
穗安看着这位从最初一直跟着自己的小伙子,他和妙善一直是自己的左右手,如今却饱受挫折,连精气神都有些散了。
她没有责备,只有理解,温言道:“海生,还有诸位在内陆奋战的管事、伙计们,你们辛苦了!你们做得很好,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稳住阵脚,已属不易。此非战之罪,实乃水土不服,经验错配!”
她分析道:“闽地经验,建立在妈祖信仰、献祥瑞声望、以及我们深耕多年的根基之上。而外地,我们根基浅薄,名声只在高层或特定圈子流传,对地方豪强和底层胥吏并无威慑。
我们的伙计多是闽人,语言不通,习惯不同,难以融入当地圈子获取信息,自然处处受制。这不是你们的错,是我们扩张策略需要调整。”
她的话让海生等人心中稍暖,也点明了关键。
随后,负责技工研发的管事带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东家,工械部那边移交过来的‘水泥’配方,我们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攻克了关键工艺,成品坚固耐用,遇水速凝,成本亦可控!此物若用于修路、筑堤、建房,功用无穷!”
“还有,尝鲜部按东家指点改良的制茶工艺,‘乌龙茶’也研制成功!其香馥郁悠长,其味甘醇回甘,迥异于现有茶品,定能成为风靡之物!”
这两项技术突破,如同阴霾中的亮光。
最后提到,因郑淮调任两浙路常州知州,他私人建立的、专注于高产作物及农具改良的农事研究所,无法带走,索性直接挂靠在了清云名下,成为清云农业部的重要组成部分。
信息如潮水般涌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根基的薄弱与扩张的渴望激烈碰撞。
穗安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花果山巅俯瞰三界的宏大视角与师父“行脚下路,筑万世基”的教诲在心中交融。一个清晰而大胆的破局之策,在她脑中逐渐成型。
她缓缓站起身,目光如炬,扫视全场,声音沉稳而充满力量:
“诸位!清云今日之局面,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亦前所未有!海天巨利是火种,根基之困是干柴,如何引火燎原,而非引火烧身,端看我等如何作为!”
“现下,我决断如下:
医学院、女子书院,双管齐下,即刻筹建!妙善、妙珠,所需资金、人力、场地,总部全力保障!此乃夯实人才根基、拓展影响之百年大计!
内陆商行战略调整:避实击虚,技术开路!海生,内陆硬骨头暂时不必死磕!收缩力量,固守已有据点,尤其是郑大人所在的常州及两浙路,重点转向——技术支持与服务!
水泥,乃国之重器!我们不急着卖水泥,而是以技术合作或特许授权方式,与有实力、有信誉的地方豪强或官府背景的工坊合作!我们提供核心配方、工艺指导,收取授权费或分成。让他们去冲,去和地方势力纠缠!我们隐于幕后,坐收其利,同时推广水泥应用!记住,核心工艺必须牢牢掌握在我们手中!
乌龙茶,定位高端!在福州建立核心工坊,严控品质,打造顶级品牌!此物不以内陆为主战场,而是依托我们强大的海商网络,主攻海外及大宋顶级权贵市场!用它赚取的高额利润,反哺内陆的慈善与基础建设!同时,在内陆只设少数精品展示店,吊足胃口,维持高端形象!
郑大人的农研所并入,力量大增!将我们成熟的新农具图纸、部分良种,通过慈幼院、女塾、合作书铺等渠道,免费或极低价向真正需要的农户推广!
甚至派遣农技员指导!此非为牟利,只为惠民,博取民心,树立清云‘利国利民’的金字招牌!让地方官府和豪强在‘大义’面前有所顾忌!
内陆各据点,大力招募、培养本地人才!尤其是从我们慈幼院、女塾出来的、嫁到外地的女子,以及愿意加入清云的本地寒门士子或能工巧匠,让他们成为我们融入当地的桥梁。
技工部,居功至伟!水泥、乌龙茶,意义重大!继续深研,降低成本,提升品质!同时,集中力量,依托水泥,优先改善我们自身产业基础 扩建总部工坊、仓库,用水泥加固各地慈幼院、女塾房舍。让天下人亲眼看到水泥的好处!
待总部事务稍定,我将亲自启程,踏遍大宋疆域!用这双脚,丈量山川地势,体察民情百态,寻找各地‘因地制宜’的开源之道,为清云未来真正的全国布局,绘制蓝图!”
厅内众人,无论是原本兴奋的、忧虑的、还是愧疚的,此刻眼中都燃起了新的火焰。
“谨遵东家令!”众人齐声应诺,声音中充满了信心与干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