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大军黯然东撤,留下的是一片亟待重整的关中河山。硝烟暂息,白幡未撤,一个紧迫的问题摆在了蜀汉新朝的面前——国都何在?
太子刘禅依礼应返回成都继位,成都乃龙兴之地,根基深厚,且远离前线,安全无虞。以李严、吴懿为代表的许多益州旧臣及部分谨慎的老臣,均持此议。
“陛下,”李严于行宫偏殿进言,神色恳切,“长安虽好,然经年战乱,残破未复,且地处边陲,直面曹魏兵锋,实非万全之地。成都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关隘重重,可为万世之基。请陛下先返成都正位,再徐图恢复,方为上策。”
众臣纷纷附和,所言无非“安全”、“稳固”、“根基”等词。
然而,诸葛亮力排众议。他立于文武之前,目光沉静却蕴含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声音清晰而坚定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诸公之言,虽持重,然亮不敢苟同!”
他环视众人,最终目光落在年幼而略显不安的刘禅身上,又仿佛透过他,看向更深远的地方。
“昔先帝栉风沐雨,百战而得长安,非为得一城之地,乃为还于旧都,正汉室之名!今陛下若弃长安而返成都,岂非示天下以怯,负先帝之志乎?”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这八个字,诸葛亮说得斩钉截铁,如同洪钟大吕,震得殿内鸦雀无声。“此非仅是气节,更是责任!陛下驻跸长安,则天下忠义之士知汉室不忘故土,北伐之志不息!三军将士知陛下与之同甘共苦,士气必然倍增!反之,若退守西川,则与偏安一隅之割据政权何异?何以号令天下,兴复汉室?”
他走到巨大的舆图前,手指长安:“况今日之势,非昔可比!我有荆州之富,江东之饶,益州之险,更有长江天堑,已非昔日困守益州之局!陛下坐镇长安,总揽全局,北可图关中陇右,东可望中原河洛,此乃进取之姿,绝非冒险!纵有兵锋,自有亮与诸位将军,为陛下擎天保驾!”
一番话,情理兼备,气势磅礴,既缅怀先帝,又剖析利害,更擘画未来,将迁都的意义提升到了汉室正统性与国家战略的高度。许多原本反对的将领如赵云、魏延等,听得热血沸腾,纷纷出列支持。
刘禅虽暗弱,亦被诸葛亮话语中的豪情与决心所感染,又思及父皇遗愿,终于鼓起勇气,低声道:“相父……所言极是。朕……朕愿留在长安。”
皇帝金口已开,诸葛亮又占尽大义道理,李严等人虽心中仍有顾虑,却也无法再反对。迁都长安之议,遂定。
既定迁都,继位大典便定于长安未央宫前,刘备灵柩之侧举行。此举意义非凡,以示子承父志,克绍箕裘。
消息传至江东,张昭、顾雍虽年事已高,却仍然长途跋涉,与陆逊、朱然、徐盛等江东文武重臣,快马加鞭,赶赴长安参加大典。
这一日,长安城内肃穆庄严。白衣素甲的卫士林立,百官着朝服,依序而立。刘禅身着孝服,在先帝灵前焚香叩拜,告祭天地宗庙,随后于众臣簇拥下,升坐御座,接受百官朝贺,改元建兴,大赦天下。
新君初立,百废待兴,而首要之事,便是尊崇追思开国功勋,以安定人心,昭示正统。在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重臣的辅佐下,年轻的后主刘禅于正殿,举行了庄严的仪式,颁下旨意,钦定第一批配享刘备太庙的功臣名单。
殿内香烟缭绕,群臣肃立。刘禅身着冕服,虽显稚嫩,但神情庄重,他展开诏书,声音清晰而沉痛地宣读:
“关云长将军,追赠忠武侯。” 此四字一出,殿内群臣无不颔首。谥法云:危身奉上曰忠,克定祸乱曰武。“忠武”乃人臣极誉。刘禅继续道:“将军自先帝微时便誓同生死,义薄云天。转战中原,守荆州,镇襄樊,水淹七军,破于禁,斩乐进,威震华夏;后虽历经蹉跎,然终克柴桑,定江东,练水师,统万军,为朕大汉立不世之功。忠心贯日,武略超群,配享太庙,永受血食!”
“张翼德将军,追赠桓厉侯。” 谥法云:辟土服远曰桓,致果杀敌曰厉。“将军随先帝起于涿郡,大小数百战,皆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江夏城中一声怒喝,惊退曹兵;征战益州,所向披靡;平定交州,抚慰南疆;镇守濡须,威压淮泗。忠勇性烈,功勋卓着,配享太庙,永受血食!”
“黄汉升将军,追赠刚侯。” 谥法云:强毅果敢曰刚。“老将军年逾花甲,犹能开三石之弓,矢无虚发。归附先帝后,入川之战,每战必先,摧城拔寨;汉中之役,于定军山亲斩魏帅夏侯渊,奠定胜局;子午奇谋,虽老仍请为先锋;长安城下,为护丞相,力战殉国,忠烈无双!刚猛忠勇,国之干城,配享太庙,永受血食!”
“法孝直先生,追赠翼侯。” 谥法云:思虑深远曰翼。“先生乃吾父取益州之钥,献奇策,定汉中,斩夏侯,厥功至伟;后更献奇袭陇右之策,拓土开疆;推行新政,经略益州,政绩斐然;参赞军机,算无遗策;首创‘天眼’,洞悉敌情;遗计定交州,泽被后世。深谋远虑,国之羽翼,配享太庙,永受血食!”
诏书宣读完毕,群臣跪拜,高呼万岁。四人功绩,天下皆知,此封赏追谥,无人不服,更激励着后来者效忠王事。
尤其令群臣动容的是,刘禅特旨,将糜竺破例列入首批配享太庙名单,追谥为忠敬侯。虽有其弟糜芳降曹之污点,然其献家资助先帝于微时,更于平吴之战中行诈降之计,以身殉国,此旨意在昭示:功过分明,大节不亏者,必得尊崇。
对生者之封赏亦极为厚重:
首当其冲,自是托孤重臣、相父诸葛亮。“相父诸葛亮,”刘禅声音虽显稚嫩,却带着难得的庄重,“授丞相,总领尚书台事,益州牧,开府治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封武乡侯,赐九锡,剑履上殿,赞拜不名。”封赏至极,权倾朝野,却无人有异议。诸葛亮躬身谢恩,神色一如既往的沉静,肩上的担子却重如千钧。
庞统:功勋卓着,参议军机,创建霹雳营,拜为司空,封襄阳侯,继续参赞军国大事。
李严:擢升为司徒,虽大权实归丞相府,然位极人臣,以示对益州本土力量的尊崇与安抚。
陆逊:拜为太尉,主理江东军事,发挥其军略之长,协调新附的扬州、交州军务。
赵云:卫将军,加封长安侯,中护军,宿卫长安,以其沉稳为朝廷柱石。
魏延:拜为车骑将军,汉中太守,南郑侯,持节,都督汉中诸军事,仍行“重门之策”,为北伐先锋。
马超:拜为骠骑将军,凉州牧,斄乡侯,持节,都督凉州诸军事,威抚羌胡,镇守西陲。
关平:袭父爵汉寿亭侯,加封前将军,假节,总督荆州诸军事,接替关羽镇守江陵!其多年随父征战,沉稳有度,已堪大任。
张苞:袭父爵西乡侯,加封后将军,假节,总督扬州江北诸军事!其勇烈酷似其父,经多年历练,亦足独当一面。
徐庶:封育阳侯,升光禄勋,仍参赞中枢军事。其自新野便追随刘备,献计破曹,后镇守荆州,参赞军机,灭吴之战中亦多有谋划,功勋卓着。
黄权:封邺侯,升后将军,仍参议军机,辅佐张苞镇守江北。其资历深厚,谋划周详,乃国之干城。
文聘:封宛城侯,加镇南将军号,仍镇守襄阳之地。其自刘表时便镇守荆北,熟悉地理人情,归汉后忠心耿耿。
马良:交州刺史,安汉将军,封宜城亭侯,总领南疆。
关兴:抚南中郎将,龙骧将军,辅佐马良,镇抚交州。
姜维:镇西将军,领陇西太守,镇守陇右要地。
邓艾:安西将军,领南安太守,于陇右屯田练兵,辅佐姜维。
王平:讨寇将军,领武都太守,镇守汉中门户。
刘封:为刘备义子,经诸葛亮调教后,礼贤下士,内敛沉稳,多有战功,封上庸王,右将军,领江陵太守。
孟达:后将军,领宛城太守。
马岱:平狄将军,辅佐马超。
庞德:立义将军,于凉州军中效力。
吴懿:左将军,封高阳乡侯,督巴东军事,保障入蜀水道。
霍峻:裨将军,领郁林太守,封枝江侯,镇守交州要冲。
向宠:中领军,封都亭侯,负责成都禁军。
蒋琬:尚书令,总理朝廷政务,为诸葛亮副手。
费祎:尚书仆射,协助蒋琬。
董和、董允父子:分任光禄勋、黄门侍郎,掌宫廷宿卫、规谏皇帝。
刘巴:大司农,总管国家财政。
许靖:太常,封安乐乡侯,掌宗庙礼仪,天下名士,以为表率。
朱然:镇东将军,封故鄣侯,于扬州军中听用。
徐盛:奋武将军,封徐亭侯。
诸葛瑾:光禄大夫,封宛陵侯,地位尊崇。
顾雍:谏议大夫,封吴县侯。
陆抗:牙门将,随军历练,以为栽培。
此番大规模封赏,体系严密,覆盖面广,既酬谢了元勋,提拔了少壮,安抚了益州,融化了江东,又将众多人才妥善安置于中央、地方及军队的关键岗位,构建起一个以诸葛亮为核心、各方势力相对平衡的新朝格局。季汉政权在经历先帝崩逝的震荡后,迅速稳定下来,展现出勃勃生机。所有人的目光都清楚,这一切的整合与积蓄,都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标——继承先帝遗志,北定中原,还于旧都。
登基与封赏大典的最后,刘禅在诸葛亮指引下,率文武百官,祭拜长安郊外的汉室陵寝,并至长安城墙之上,遥望东方。
诸葛亮手持先帝遗诏,朗声对三军将士与长安百姓宣告:
“先帝遗志,未尝一日敢忘!今陛下承嗣大统,定都长安,正为继承先帝之志,克复中原,还于旧都!今日之长安,乃明日之洛阳起点!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全军听令!整军备武,蓄积粮草!待时机一到,王师东出,扫灭群丑,重光汉室!”
“陛下万岁!大汉万岁!” 城下将士与百姓的欢呼声如同山呼海啸,响彻云霄。
大典之后,刘禅并未即刻让群臣散去。他命内侍捧上两样以锦缎覆盖的长形物件,置于殿中。
刘禅走到殿中,目光扫过关平与张苞。他亲手揭开锦缎——一柄冷艳锯寒光四射,一杆丈八蛇矛乌黑沉凝。两件神兵的出现,瞬间让大殿内的气氛变得更加凝重,仿佛关张二将的英魂已然降临。
刘禅先走到青龙偃月刀前,神情无比庄重,他试图双手提起,却显吃力。关平见状,连忙上前一步,欲要帮忙。
“兄长!”刘禅却阻止了他,他深吸一口气,用尽力气,终于将那沉重的大刀举起,然后,缓缓地,郑重地,递到关平面前。
“坦之兄长,”刘禅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眼中泪光闪烁,“此乃云长叔父生前所用宝刀,斩将杀敌,匡扶汉室,饮尽贼寇之血!今日,朕将此刀赐予你!望兄长能继承云长叔父之志,忠勇无双,护我大汉!朕与兄长,虽非血亲,然父辈情同手足,我等亦当如是!兴复汉室之重任,朕与你共担之!”
关平浑身剧震,看着眼前那柄熟悉的、承载着父亲一生荣耀与信念的宝刀,热泪瞬间涌出。他单膝跪地,双手过头,无比虔诚地接过青龙偃月刀。刀入手沉甸,仿佛有千钧之重,那是父亲的嘱托,是天子的信任,更是大汉的未来!
“臣!关平!谨遵陛下之命!必以此刀,诛杀国贼,光复汉土!若有违誓,天厌之,地弃之!”声音铿锵,掷地有声。
接着,刘禅又走到丈八蛇矛前,同样费力地举起,走向张苞。
“兄长,”刘禅看着张苞那与张飞愈发相似的脸庞,“此乃翼德叔父之神兵,纵横沙场,万夫莫当!今日,朕将此矛赐予你!望兄长能继承翼德叔父之勇,粗中有细,为国擎天!你我兄弟,当同心协力,延续父辈桃园之情,共扶汉室!”
张苞早已泪流满面,他性格刚烈,此刻却哭得像个孩子。他重重跪地,双手接过丈八蛇矛,触手之处,仿佛能感受到父亲那雷霆万钧的力量和豪迈冲天的性情。
“陛下!臣张苞!必以此矛,扫荡群丑,扬我国威!定为陛下,为先帝,为父亲,杀出一个太平盛世!”他的吼声如同惊雷,在大殿中回荡。
刘禅扶起二人,三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关平持刀,张苞握矛,刘禅立于中间。这一刻,不再是君臣,更像是兄弟。桃园结义的情义,并未随着刘备、关羽、张飞的离去而消散,而是在下一代身上,得到了传承与延续。
群臣目睹此景,无不动容。诸葛亮羽扇轻摇,眼中满是欣慰与期望。赵云、马超等老将亦是感慨万千。
刘禅看着两位兄长,朗声道:“望二位兄长不负重托,砥砺前行!”
“臣等领旨!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关平、张苞齐声应道,声音中充满了无尽的斗志与忠诚。
一股崭新的、充满希望的力量,在季汉的朝堂之上澎湃涌动。先辈的英灵得以安息,未竟的事业有了传承。北伐中原、克复神州的道路依然漫长,但季汉上下,同心同德,薪火相传,信念不息。
新的时代,在长安这座古老的都城,拉开了序幕。尽管前路依然艰难,强敌环伺,但此刻的蜀汉,上下同心,文武用命,带着先帝的遗志和还于旧都的誓言,如同一柄经过重铸的利剑,指向了中原。而年轻的皇帝刘禅,在相父诸葛亮的辅佐下,开始了他作为大汉天子的责任与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