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关陷落的急报,如同一声丧钟,在潼关魏军都督府内敲响。信使浑身浴血,跪地泣报的那一刻,空气仿佛都凝固了。副将、参军们面无人色,目光齐刷刷投向主位上的司马懿。
司马懿端坐如山,脸上看不出丝毫波澜,只有捏着军报、指节微微发白的手,泄露了他内心的滔天巨浪。他缓缓闭上眼,深吸一口气,再睁开时,眼中已是一片深不见底的寒潭。
“知道了。下去疗伤吧。”他的声音异常平静,平静得令人心悸。
信使退下后,帐内死一般寂静。所有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潼关,这座被寄予厚望的天下第一雄关,后路已被切断,顷刻间从战略支点变成了巨大的死亡陷阱!
“大将军!速速撤军吧!趁蜀军尚未完全合围,退守函谷关,尚有一线生机!”一员将领忍不住急声道。
“不可!”另一将反对,“此时撤退,军心必然大乱!诸葛亮若趁势掩杀,恐全军覆没!不如……不如死守潼关,等待洛阳援军!”
“援军?武关已失,援军从何而来?粮道已断,我等又能守几日?”
帐内顿时争论不休,恐慌如同瘟疫般蔓延。
“够了!”司马懿猛地一拍案几,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他目光如电,扫过众将,“武关虽失,天尚未塌!慌什么?!”
他站起身,走到巨大的沙盘前,手指重重地点在潼关的位置,然后缓缓向西移动,划过一段险峻的路径,最终落在函谷关上。
“诸葛亮此计,意在夹击。我若困守潼关,正中其下怀,坐以待毙而已。”司马懿的声音冰冷而清晰,“为今之计,唯有断臂求生,主动后撤!”
他开始下达一连串命令,语速极快,却条理分明,显示出其即使在巨大危机下依然缜密的思维:
“第一,秘密准备,梯次撤退!”他看向一名心腹将领,“你即刻安排,将非必要的辎重、伤兵,趁夜色分批先行撤往函谷关。行动务必隐秘,多布疑兵,营中旗帜、灶台一切如常,绝不可让诸葛亮察觉我主力意图!”
“第二,选定断后之将,死守潼关,争取时间!”他的目光在帐内搜寻,最终定格在一人身上——夏侯霸!
“仲权!”司马懿沉声道。
夏侯霸踏前一步,神色复杂。他虽是曹氏旧将,与司马氏有隙,但此刻国难当头,他亦知轻重。“末将在!”
“本督命你,率本部精锐两万,并加拨一万弓弩手,死守潼关!”司马懿盯着他,眼神锐利,“不必出关浪战,只需依托关城,层层阻击,尽可能拖延蜀军脚步!至少……要为大军撤退争取七日时间!七日之后,若事不可为,你可自行决断,或寻机突围,或……为国尽忠!”
这是一个九死一生的任务!夏侯霸脸色一变,但看到司马懿眼中那不容退缩的决绝,以及满帐将领投来的目光,他猛一咬牙,抱拳道:“末将……领命!必与潼关共存亡!”
司马懿微微颔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随即继续下令:“第三,传令司马师、陈泰,战略转向!”
他快速书写两道命令:
致司马师:“宛城之敌,既已分兵取武关,其力必分。尔即刻停止对宛城强攻,转攻为守!于博望坡、雉县一线构筑坚固防线,深沟高垒,谨防关平主力西进与武关蜀军会师,威胁洛阳南翼!若关平来攻,务必死守,不得使其与诸葛亮主力形成对我南北夹击之势!”
致陈泰:“武关既失,救援已无意义。尔部立刻脱离与马超纠缠,向洛水沿岸宜阳、永宁一带转进!依托洛水天险,构筑第二道防线,节节抵抗,迟滞从武关方向涌入之蜀军东进速度,掩护函谷关主防线侧翼安全!”
“第四,”司马懿最后看向地图上的宏大的中原腹地,“飞鸽传书洛阳朝廷,奏明战局骤变,潼关难守,臣决意退保函谷关。请朝廷即刻动员河南尹、弘农郡等地兵力、民壮,加固函谷关至洛阳一线城防,囤积粮草,准备……持久之战。”
一连串命令,如同精密齿轮般咬合。放弃潼关这颗“死子”,以夏侯霸部为“弃子”争取时间,主力撤往函谷关重组防线;同时指令司马师、陈泰两大机动兵团转变任务,由攻转守,构建纵深防御,拖延蜀军进攻锋芒。
这是壮士断腕的决绝,也是面对危局时最冷静、最理性的选择。帐内众将虽心有不甘,却也不得不佩服司马懿在如此绝境下,依然能做出如此清晰、狠辣且有效的部署。
接下来的两日,潼关魏军大营外松内紧。表面上看,旌旗依旧,炊烟如常,巡逻队次第而出,仿佛一切如故。诸葛亮派出的斥候远远观察,并未发现明显异常。
然而,在夜幕的掩护下,魏军主力开始有序地、悄无声息地撤出营垒。精锐部队断后,辎重、辅兵、伤员先行。司马懿严令:人衔枚,马裹蹄,禁止任何火光声响,违令者斩!
整个撤退过程,竟被司马懿组织得井井有条,并未出现大的混乱。
与此同时,夏侯霸接管了潼关防务。他深知自己使命的重大与残酷,立刻重新部署兵力,加固城防,多备守城器械,并向将士们宣布了死守的命令,激发哀兵之气。
第三日黎明,当蜀军前锋文鸯再次至关下挑战时,发现关上守军似乎比往日更加密集,箭矢也格外凶猛。他试探性地发动了一次小规模进攻,竟遭到了异常顽强的抵抗,损失不小。
文鸯回报姜维,姜维又报于诸葛亮。诸葛亮闻讯,轻摇羽扇,沉吟道:“司马懿用兵,最善隐忍。前番示弱,今番又示强……事出反常必有妖。加强斥候,广布游骑,探查潼关以西道路!”
果然,不久后,游骑回报:发现潼关以西有大队人马行进痕迹,方向直指函谷关!
诸葛亮抚掌叹道:“司马仲达,果然果断!竟舍得弃了潼关!传令魏延、姜维,加强攻势,试探潼关虚实!若其主力已退,立刻抢占潼关,追击残敌!”
而当司马懿率领主力,历经艰险,终于安全撤至函谷关时,他片刻未歇,立刻投入新的布防工作。
函谷关,虽不及潼关险峻,但亦是洛阳西面的重要门户,夹在秦岭余脉与黄河之间,通道狭窄,易守难攻。
司马懿亲自巡视关城,指挥若定:
加固关墙: 命民夫士卒日夜不停,加高加厚关墙,修补破损处。
设置多重防线: 不仅在关前挖掘深壕,设置拒马鹿岩,更在关后险要处,如烛水沿岸、峭壁地带,预设第二、第三道防线,准备进行梯次抵抗。
控制制高点: 派兵占领关城两侧山岭,修建堡寨,架设弩炮,与主关形成交叉火力。
囤积物资: 将运抵的粮草、军械妥善分配,并下令从洛阳加速调运。
重整军队: 将撤退下来的部队重新整编,淘汰老弱,提拔有功将士,稳定军心士气。他亲自训话,承认当前困难,但强调函谷关之险,洛阳之固,号召将士戮力同心,共渡难关。
在他的坐镇指挥下,原本因撤退而有些低落的魏军士气,竟渐渐稳定下来,函谷关的防御体系以惊人的速度得到加强。
就在司马懿于函谷关紧张布防的同时,他派出的信使也将命令送达了司马师和陈泰处。
宛城方向: 司马师接到父亲命令,虽心有不甘,但还是严格执行。他立刻停止了对宛城的无谓攻击,将兵力收缩至博望坡至雉县一线的预设阵地,依托丘陵河流,构建了一条坚固的防御地带,并广布斥候,严密监视宛城关平军的动向。
关平与徐庶在宛城,自然也察觉到了魏军的变化。
“司马师转攻为守了。”关平看着沙盘道。
徐庶微微一笑:“此必是司马懿得知武关失守,恐我西进与丞相会师,故令其子在此阻我。如此也好,我军可安心消化南阳,巩固后方,待丞相主力东出,再图进取。”他们并未急于西进,而是按照诸葛亮既定方略,稳步经营新得之地,同时派出偏师,清剿周边,将南阳盆地牢牢掌控。
武关方向: 陈泰接到命令后,果断摆脱了马超骑兵的纠缠,且战且退,向洛水流域转进。他在宜阳、永宁等地,利用洛水天险和原有城邑,快速组织起了新的防线。马超、庞统、廖化等部蜀军虽士气高昂,但出武关后,地形渐趋复杂,补给线拉长,面对陈泰依托地形的节节抵抗,推进速度也不得不放缓下来。
至此,司马懿精心构筑的三道新防线初步形成:
核心防线: 函谷关主防线,由司马懿亲率主力防守。
南翼防线: 司马师兵团在宛城以北的博望-雉县防线,阻挡关平军西进。
侧翼屏障: 陈泰兵团在洛水沿岸的宜阳-永宁防线,迟滞武关方向蜀军。
虽然形势依旧被动,但相比武关失守时那种濒临崩溃的局面,司马懿通过一系列果断的撤退和重组,硬生生地将战线稳定了下来,将一场可能迅速导致中原崩盘的灾难,扭转成了一场艰苦但尚可维持的持久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