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在关于第三次北伐的激烈争论与诸葛亮的深沉思考中,悄然走向尾声。腊月的寒风掠过长安城头,却吹不散城中日益浓烈的年节气氛。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长安格外不同。迁都于此带来的政治向心力,加上第二次北伐大胜的鼓舞,以及诸葛亮新政多年深耕积累的国力,使得这座古老的帝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尽管朝廷中枢关于未来战略的争论尚未平息,但底层百姓更关注的,是眼前实实在在的生活。
腊月初八,俗称“腊日”,是一年中重要的祭祀和欢庆日。按照汉代旧俗,官府休沐,民间击鼓驱疫,祭祀先祖和八方神灵。今年的腊日,因丰收和大胜,格外的热闹。街巷之中,早早响起了驱傩的鼓声和孩童的嬉闹声。家家户户准备着“腊酒”和“腊肉”,空气中弥漫着谷物发酵的微醺和肉食烹煮的香气。市场里,来自益州的蜀锦、荆州的漆器、关中的粮食、甚至西域的香料琳琅满目,商贾云集,人流如织,交易之繁盛,远胜往年。
诸葛亮看到这些,内心不禁感叹道:这就是……盛世的气象吗?虽然还远远比不上记忆中的那个时代,但比起我刚来时看到的那个残破、饥馑的世界,已经是天壤之别了。
诸葛亮行走在逐渐变得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张张虽然仍带风霜却洋溢着希望与满足的脸庞,心中感慨万千。他身后跟着已经及冠了的诸葛瞻。这是他们父子多年来的习惯,在年终大祭之前,亲自去探望那些因战争而伤残的退役老兵,以及生活困难的军属。
他们穿过熙攘的市集,来到城南一处相对僻静的坊区。这里安置了不少从各地战场上退下来的伤残老兵。朝廷虽有抚恤制度,但诸葛亮坚持要亲自来看一看,听一听他们的声音。
推开一扇简陋的木门,院内,一位失去左臂的老兵正用仅存的右手,费力地劈着柴火。他叫老黑,是当年跟随先帝刘备从荆州入川的老兵,在第一次北伐的街亭之战中失去了手臂。
“老黑,快过年了,还在忙活?”诸葛亮笑着走进院子,语气熟稔亲切。
老黑闻声抬头,看到是诸葛亮,浑浊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连忙放下柴刀,想要行礼,却被诸葛亮快步上前扶住。
“丞相!您……您怎么又来了!这大冷天的……”老黑激动得有些语无伦次。
“来看看你们,心里踏实。”诸葛亮拍了拍他空荡荡的袖管,目光扫过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小院,墙角堆着充足的柴火,檐下挂着腊肉,显然生活虽不富裕,但温饱无虞。“家里都还好?粮食够吃吗?朝廷发的抚恤钱粮可都按时收到了?”
“好!都好!”老黑连连点头,脸上洋溢着知足的笑容,“托丞相的福,抚恤一分不少,官府还帮俺修了这房子。地里收成也不错,今年过年,能给小孙子扯块新布做身衣裳了!”他指了指屋里,一个三四岁的男童正扒着门框,怯生生地往外看。
诸葛亮让随从将带来的米、肉、御寒的衣物放下。老黑更是感激不尽。
闲聊了几句家常,老黑忽然压低声音,凑近诸葛亮,带着一丝期盼和急切问道:“丞相,俺想问问……咱们啥时候再北伐啊?别看我少了一只胳膊,牵马、看营、传递个消息总还行!这把老骨头,还能为咱大汉再出把力!”
诸葛亮闻言,脸上的笑容微微凝滞。他没想到,在这样安宁的氛围里,老黑会突然问出这个问题。他温和地反问道:“老黑,如今这日子不好吗?有饭吃,有衣穿,孙子绕膝,安稳度日。上了战场,刀剑无眼,是死是活都不知道,何苦再去冒险?”
老黑挠了挠他那花白的头发,憨厚地笑了笑,眼神却异常清澈和坚定:“丞相,您说的理儿,俺懂。现在这日子,是俺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起来,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朴素智慧:“可是丞相,俺们这些老家伙,在战场上摸爬滚打一辈子,明白一个理儿:那北边的敌人还在,还虎视眈眈地盯着咱们,那就没有真正安稳的日子! 今天不打,明天也得打;俺们这辈人不打,俺的儿子、俺的孙子,迟早还得拿起刀枪上战场!到时候,流的还是咱汉家儿郎的血!”
他伸出仅存的右手,指向屋里那个懵懂的孙儿,声音有些哽咽:“俺这把老骨头,早就活够本了!与其让俺的孙儿、让后世那些娃娃们,再经历俺们受过的这些苦,再看着亲人死在眼前……还不如让俺们这些老家伙,再去拼一把!把该打的仗打了,把该吃的苦吃了!给娃娃们……给后世儿孙,留下一个再也不用担心打仗,能踏踏实实吃饱饭的……好时候!”
老黑的话语,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道理,只有最直接、最朴素的愿望,和最深沉、最决绝的牺牲精神。每一个字,都像一把重锤,狠狠地砸在诸葛亮的心上!
看着老黑那仅存的手臂,看着他眼中那为了后代甘愿赴死的决绝,听着他那朴实无华却震耳欲聋的话语,诸葛亮的灵魂仿佛被瞬间击穿!
他的思绪,猛地跨越了千年的时空,回到了那个他只在书本和影视作品中了解过的年代——抗美援朝时期。他想起了那些被称为“最可爱的人”的志愿军战士们。他们中的许多人,出征时也只是十几二十岁的少年,他们告别家乡和亲人,跨过鸭绿江,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与强大的敌人浴血奋战。
他们是为了什么?不也是为了身后的祖国,为了家乡的亲人不再受战火威胁,为了后代能生活在和平的阳光下吗?‘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代就不用再打了’……这句话,原来在任何一个时代,在任何一群守护家园的人心中,都是相通的!
他想起了那些长眠在异国他乡的年轻身影,他们牺牲的时候,很多人的年龄,甚至比眼前的诸葛瞻也大不了多少。他们用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为后辈换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环境。
而眼前的老黑,这位三国时代的老兵,说着同样意思的话,怀揣着同样的心情!他不是不懂安稳的美好,恰恰是因为他太懂得战乱的残酷,所以才更不愿意让自己的后代再去承受!
诸葛亮低下头,看着已经微微红了眼眶的诸葛瞻。孩子清澈的眼眸中,倒映着天空和未来。如果……如果因为自己此刻的“仁慈”和犹豫,放任司马懿整合北方,将来有一天,战火重燃,是否也要轮到瞻儿,或者瞻儿的子孙,像老黑一样走上战场,经历生死?是否也要让更多的家庭,承受失去亲人的痛苦?
和平,不是乞求来的,也不是靠消极防御能守住的!尤其是面对司马懿这样的对手。一时的仁慈,可能会换来更长久的痛苦和更大的牺牲。老黑他们这一代人,愿意用自己最后的鲜血,为后代铺平道路。我……我难道连支持他们、带领他们去争取这个未来的勇气都没有吗?
谯周、刘巴等人的话,是从民生、从当前代价的角度考虑,充满了人文关怀,这没有错。
而老黑的话,则是从未来、从根本消除威胁的角度出发,充满了血性与牺牲,这同样令人动容!
是选择眼前的、暂时的安宁,可能埋下未来更大的隐患?
还是选择承受眼前的阵痛,为了子孙后代的长久太平?
这个抉择,沉重无比。
诸葛亮久久沉默着。他轻轻抚摸着诸葛瞻的头,目光再次投向北方。那里,是司马懿正在用铁与血强行整合的魏国。原本因为刘巴的话而倾向于搁置北伐的念头,此刻再次动摇了,并且以一种更加沉重、更加坚定的方式,在他心中重新升起。
他没有立刻做出决定,但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离开老黑家,走在回府的路上,长安城喜庆的年节气氛依旧,但诸葛亮的心境已然不同。他看着街道上那些无忧无虑的孩童,看着为筹备年货而忙碌的人们,心中那份“为了后世不再有战争”的责任感,前所未有的强烈起来。
第三次北伐,不再是单纯的军事扩张,也不再是意气之争,更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兴复汉室”的政治理想。它承载了像老黑这样的无数老兵、乃至无数普通百姓,对永久和平、对子孙后代安稳生活的深切期盼。
这个决定,关乎国运,更关乎未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命运。
夜色渐深,丞相府的灯火亮了一夜。没有人知道,那位身负两个灵魂的丞相,在年终大祭的前夕,经历了怎样一番惊心动魄的思想斗争。但所有人都能感觉到,一股坚定而沉毅的力量,正在那间灯火通明的书房中凝聚。
翌日的朝会上,诸葛亮会做出怎样的决断?是继续休养生息,还是毅然挥师北上?悬念,留在了写岁末寒风中,也留在了每一个关注着季汉命运的人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