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43年腊月廿三,小年。
往年的此时,未央宫内早已是钟鸣鼎食,筹备着盛大的宫廷年终祭祀。然而今年,一道由皇帝刘禅亲自下诏、丞相诸葛亮附议的旨意,震惊了朝野:年终大祭,将移驾至长安城北郊新落成的北伐烈士陵园举行!
消息传出,无人异议。所有人都明白,在这个决定季汉未来命运走向的关键时刻,在关于第三次北伐的争论悬而未决之际,这场在英魂长眠之地举行的大祭,必将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北伐烈士陵园,坐落于龙首原一处高坡之上,俯瞰着滚滚东去的渭水,遥望着北方故土。陵园初成,规模宏大,气象森然。由南向北,一条宽阔的神道直通祭坛,神道两侧,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尽头地矗立着数以万计的石碑!每一块石碑下,都长眠着一位自先帝刘备创业以来,特别是在历次北伐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石碑依照番号和战役排列,无声地诉说着战争的惨烈与忠魂的浩荡。
祭日清晨,天光未亮,铅灰色的云层低垂,竟零星飘起了细碎的雪花。寒风卷着雪沫,掠过原野,发出呜咽般的声响,仿佛天地也在为即将举行的仪式而哀恸。
陵园入口,巨大的石阙巍然耸立,上书“大汉北伐烈士陵园”七个苍劲大字,乃诸葛亮亲笔。自石阙始,一条宽阔的神道直通陵园核心的祭坛。神道两侧,密密麻麻,整齐肃立着五千名从各军挑选出的精锐甲士。他们身着玄甲,手持长戟,面无表情,如同冰冷的雕塑,唯有眼中燃烧着炽热的火焰。甲胄与兵刃在雪光映照下,反射出森然的寒芒,肃杀之气直冲云霄。
更令人震撼的是神道之外。自发前来观礼的长安百姓、退役老兵、阵亡将士家属,人山人海,绵延数里。他们沉默着,穿着素服,手中捧着白花、祭品,目光齐刷刷地望向神道尽头。没有人喧哗,只有压抑的啜泣和寒风呼啸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悲壮到极致的静默。
吉时已到,庄严肃穆的礼乐响起,打破了陵园的寂静。
首先出现在神道尽头的,是皇帝的全套卤簿仪仗。旌旗幡幢,在风雪中猎猎招展,斧钺钩叉,闪烁着冰冷的寒光。仪仗队步伐整齐划一,甲叶铿锵,透露出不容置疑的皇家威仪。
然而,令所有官员心头一震的是,端坐于御辇之上的皇帝刘禅,并未穿着繁复华丽的衮冕礼服,而是身披一件略显陈旧的玄色战袍,外罩素色大氅,头上也未戴冠,仅以一根玉簪束发。此时的刘禅,早已非昔日那个懵懂懦弱的少年。多年的帝王生涯,尤其是在诸葛亮悉心教导下,经历了朝堂风波,甚至御驾亲征平定过内部叛乱,使得他眉宇间多了几分坚毅和沉稳,身上隐隐散发出一种属于乱世帝王的决断气概。
御辇在神道起点停下,刘禅并未让人搀扶,自己稳步走了下来。他目光扫过两侧那无边无际的墓碑林,眼神中瞬间涌起巨大的悲恸与敬意,但旋即被他强行压下,化为一片深沉的坚定。
他拒绝了内侍准备的步辇,沉声道:“在诸位为国捐躯的将士英灵面前,朕,当步行!”
说罢,他率先迈步,踏上了那条通往祭坛的神道。丞相诸葛亮身着丞相官服,手持羽扇,默默跟随在刘禅侧后方半步的位置,神情肃穆。其后,文武百官依次默默跟随。
风雪之中,这支沉默的队伍,沿着神道缓缓前行。脚步踏在积雪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与呼啸的风声、低沉的礼乐交织在一起,更添悲凉与壮烈。每一位官员走过那些石碑时,都不由自主地放缓脚步,目光扫过碑上那些或许陌生、或许熟悉的名字,想象着他们生前浴血奋战的场景,最终马革裹尸,长眠于此,心中无不激荡起难以言喻的情感。
队伍最先抵达的是关羽的墓前。墓冢高大,碑文铭刻着其辉煌而悲壮的一生。
刘禅停下脚步,内侍早已准备好祭品。他亲手斟满一杯烈酒,那酒色殷红,并非寻常美酒,而是掺入了牺牲牛羊鲜血的血酒!
刘禅双手高举酒爵,面向关羽之墓,声音洪亮而带着一丝颤抖,却清晰地传遍了寂静的陵园:
“关云长!大汉之大将军!义薄云天,威震华夏!昔年荆州之憾,朕与丞相,一日不敢或忘!今日,朕以此血酒,敬你忠魂!愿你英灵不灭,佑我大汉王师,再展雄风,克复中原!”
言毕,他将爵中血酒,奋力泼洒在关羽墓前的冻土之上!殷红的酒液瞬间浸入冰雪,如同泣血,触目惊心!
随后,刘禅依次来到张飞、马超、黄忠、赵云、法正、徐庶等功臣墓前,皆亲酌血酒,肃然祭奠。每至一墓,他都能准确地说出该功臣的功绩与品格,言辞恳切,充满敬意与追思。这不仅是对个人的缅怀,更是对那段筚路蓝缕、共创基业岁月的集体追忆。
当祭奠完所有主要功臣后,刘禅并未立刻前往中央祭坛,而是转身,面向那漫山遍野、数之不尽的普通将士墓碑林。
他深深吸了一口冰冷的空气,目光缓缓扫过这片由生命铸就的碑林,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穿透风雪的力量,响彻整个陵园:
“还有你们!朕的将士们!朕不知道你们每一个人的名字,但朕知道,你们都是为了同一个信念——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为了我大汉的江山社稷,为了你们身后的父母妻儿,将一腔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
他的声音开始哽咽,但眼神却愈发灼亮:
“你们看到了吗?你们用生命守护的国度,没有消亡!它变得更加强大!长安恢复了旧观,百姓得以温饱,孩童得以成长!你们的热血,没有白流!你们的名字,或许不载于史册,但你们的功绩,必将与这渭水同在,与这山河同寿!”
风雪似乎在这一刻变小了,仿佛万千英灵正在静静聆听。
祭奠完毕,刘禅登上陵园中央最高的祭坛。坛上早已设好香案、牺牲。百官按序列于坛下。
刘禅立于坛心,环视下方肃立的文武百官,以及更远处那无数沉默的墓碑。他猛地解下身上那件御寒的狐裘大氅,在众人惊愕的目光中,奋力将其掷入祭坛旁熊熊燃烧的铜鼎之中!
名贵的狐裘遇火即燃,迅速化为灰烬,升腾起一股青烟。
“朕!大汉皇帝刘禅,今日于此,在列祖列宗面前,在万千为国捐躯的将士英灵面前立誓!”
他的声音如同惊雷,炸响在每个人耳边,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与帝王威严: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乱世,长于烽火!我们见证了太多的离乱,太多的牺牲!我们知道战争的残酷,知道饥寒的滋味!正因如此,我们才更不愿意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再经历同样的苦难!”
他指向北方,声音激越昂扬:
“北地曹魏,割据称雄,屡犯我疆!司马懿,更是在北方倒行逆施,意图恢复元气,再度南侵!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一时的安宁,换不来永久的和平!唯有扫平北虏,一统天下,才能让我大汉的孩童,永远不必担忧战火;才能让我大汉的百姓,世代安居乐业!才能让这万千长眠于此的英烈,得以瞑目!”
他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过诸葛亮,扫过姜维、邓艾、魏延等将领,扫过每一位官员,最终,他用尽全身力气,发出了石破天惊的宣言:
“故朕决意! 开春之后,发动第三次北伐!朕,要御驾亲征!朕要亲自率领我大汉的虎贲之师,跨过黄河,踏平洛阳!朕要亲手将大汉的旗帜,插遍北国山河!”
“我们要用我们这一代人的刀剑,我们这一代人的鲜血,为我们后世的儿孙,打下一个太平盛世!一个再也不用打仗的朗朗乾坤!”
“此战,有进无退!来年此时,必让洛阳城头汉旗飘扬!”
掷地有声的誓言,伴随着风雪,回荡在陵园的每一个角落,撞击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短暂的死寂之后——
“陛下万岁!大汉万岁!”
丞相诸葛亮第一个躬身,声音沉静却无比坚定。
“北伐!北伐!北伐!”
老将军魏延须发皆张,激动得老泪纵横,振臂高呼!
“愿随陛下,扫平北虏,一统山河!”
姜维、张翼、向宠等所有将领,乃至文官队列中,无数人被这悲壮而豪迈的气氛感染,热血沸腾,纷纷跪倒在地,山呼海啸般的声浪直冲云霄!
“陛下万岁!”
“北伐!北伐!”
“誓死追随陛下!”
文官队列中,即便是此前反对北伐的谯周、刘巴等人,此刻也被这悲壮的气氛和刘禅那发自肺腑的誓言所感染,热泪盈眶,纷纷躬身:“陛下圣明!臣等愿竭尽全力,支持北伐!”
神道两侧的五千甲士,同时以戟顿地,发出整齐划一、如同雷鸣般的巨响,齐声高呼:
“万岁!万岁!万岁!”
“北伐!北伐!北伐!”
这呼声如同燎原之火,迅速点燃了陵园外观礼的万千百姓!老兵们老泪纵横,高举着残存的手臂;阵亡家属们擦干眼泪,眼中燃起的是支持与期盼;普通的百姓们,无论男女老幼,都跟着振臂高呼:
“陛下万岁!”
“大汉万岁!”
“北伐!北伐!北伐!”
声音如同滚滚惊雷,冲破风雪,回荡在长安城上空,回荡在八百里秦川之间!一股同仇敌忾、誓死北征的悲壮豪情,弥漫在天地之间!
刘禅站在祭坛之上,看着这万众一心、气吞山河的场面,胸中豪情万丈,眼中却流下了滚烫的热泪。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决定,这是整个季汉,从君王到将士,从朝臣到百姓,共同的选择!是为了斩断这持续了近百年乱世的根,是为了给后世开创一个真正太平的未来!
他接过内侍奉上的金樽,里面是殷红如血的烈酒。他面向北方,将第一杯酒缓缓洒在祭坛之前,敬告天地祖宗。
然后,他高举第二杯酒,面向坛下所有的文武百官、将士和百姓,朗声道:
“这杯酒,敬所有为大汉流过血、捐过躯的英烈!他们的牺牲,绝不会白费!”
酒洒黄土,渗入冰雪。
他再次斟满第三杯酒,目光扫过那一张张坚毅而充满期盼的脸:
“这杯酒,敬所有即将随朕北征的将士!朕,与你们同饮!生死与共,荣辱同当!”
说罢,他仰头,将杯中烈酒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如同火焰,烧灼着他的喉咙,也点燃了他胸中所有的热血与决绝!
“饮胜!!”台下,万众齐呼,声震寰宇!
年终大祭,变成了誓师大会。一场承载着无数牺牲与期望、旨在终结乱世、开创未来的第三次北伐,就在这风雪交加的烈士陵园中,由年轻的皇帝刘禅,以最悲壮、最决绝的方式,正式宣告开启!
历史的车轮,伴随着这震天的呐喊与纷飞的雪花,轰然转向了一个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