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数字封存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刚刚掠过祁镇古老的屋脊,林夏和陈舟便再次来到了瑞王藩墓。陵园内弥漫着草木的清新气息,露珠在蛛网上闪烁。周老爷子已经等在享殿前,脚下放着一个陈旧但擦拭得很干净的木工具箱。
他没有多言,只是用钥匙打开了享殿侧面那间低矮小屋的门。屋内光线昏暗,却异常整洁。靠墙立着几个木架,上面分门别类地摆放着各种林夏和陈舟叫不出名字的工具:大小不一的画笔,从粗如手指到细若针尖;形态各异的刮刀、尺规;一堆堆用油纸包着、标着古怪名称的矿物颜料块;还有几个小陶罐,里面是熬制好的、不同用途的动物胶。
“这就是我全部的‘家伙事儿’。”周老爷子语气平淡,却带着匠人对自己工具特有的珍视。他点亮一盏充电式LEd工作灯,冷白色的光线驱散了屋内的昏暗,也照亮了那些承载着古老技艺的器物。
陈舟从随身携带的装备包里,小心翼翼地取出了此行的“法宝”:一台高精度手持式3d扫描仪,一套带有多个微型传感器的动作捕捉设备,以及一台经过改装、能够进行超高清微距拍摄和360度环绕拍摄的VR摄像机。
看到这些充满科技感的设备,周老爷子花白的眉毛动了动,眼神里混杂着好奇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警惕。
“周老爷子,”林夏上前,耐心地解释,“这台像小镜子的,是扫描仪,它能绕着您那些工具和梁枋上的彩画,把它们的形状、颜色、甚至细微的纹理,都一点不差地‘描’下来,在电脑里变成一个立体的、可以随意翻看放大缩小的模型。”
她指了指动作捕捉设备:“这几个小圆片和手套,是用来记录您的手是怎么动的。您调颜料时手腕的力道,运笔时手指的细微变化,它都能记下来。”
最后,她指向那台VR摄像机:“这个机器,会从不同角度拍下您工作的全过程,以后有人戴上一种特殊的眼镜,就能像真的站在您旁边一样,看您怎么一步步把这彩画复原出来。”
周老爷子听着,沉默地拿起那台手持扫描仪,掂了掂,又看了看那些小巧的动作捕捉传感器,半晌,才瓮声瓮气地说:“我这双手,摆弄了一辈子毛笔刮刀,没想到临老了,还要跟这些铁疙瘩打交道。”他顿了顿,抬眼看向林夏和陈舟,目光锐利,“你们这东西,真能把‘手艺’也记下来?不是光记个样子?”
陈舟肯定地点头:“老爷子,它能记录下动作的数据,虽然不能完全替代亲手练习的感觉,但至少能把您最核心的用力方式、节奏流程保留下来,为后来的学习者提供最直观的参照。这就像……就像给您的手艺,画了一张极其精细的‘地图’。”
周老爷子不再说话,他走到工具箱前,拿起一块暗红色的矿物颜料:“这是‘土朱’,敦煌那边来的,得先用石碾子碾成极细的粉末,力道要匀,不能急。”他边说,边示范起来。陈舟立刻启动扫描仪,柔和的光线在颜料块和工作台上移动,同步在连接的平板电脑上构建出细腻的3d模型。林夏则协助老爷子在右手和手腕处贴上轻巧的传感器。
碾磨、过筛、兑胶、搅拌……周老爷子的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口中念念有词,是传承下来的、关于比例和火候的口诀。动作捕捉设备忠实地记录下他手臂肌肉的细微运动轨迹和力道变化。
随后,他们转移到享殿内。周老爷子架起简易脚手架,清洗、修补一处破损的底层的“地仗”(油灰层)。他演示了如何用猪血、桐油、砖灰、面粉等调制传统的“地仗”材料,如何用铁板横推竖划,将地仗抹得平整坚实。“地仗是根基,根基不稳,上面的彩画就是空中楼阁,留不住。”他严肃地说。
接着是最核心的彩绘工序。老爷子选取了一处图案相对清晰、便于演示的梁枋角落。他先是“拍谱子”(将画稿拓印到木构件上),然后“沥粉贴金”。只见他用一个特制的、带有一个细小金属管的“粉袋”,像挤蛋糕裱花一样,沿着图案线条挤出一种由胶、土粉混合而成的、类似腻子的物质,形成隆起的、有立体感的线条。这需要极高的手上功夫,线条必须均匀流畅,不断不裂。
“这沥粉的粗细、高低,都有讲究,关系到后面贴金的效果和整体的气韵。”老爷子全神贯注,一边操作一边解释。VR摄像机从多个角度无声地记录着,3d扫描仪则不断更新着梁枋此处逐渐变化的立体数据。
沥粉干透后,便是“贴金”。周老爷子用一种自制的、粘度恰到好处的熟桐油作为粘合剂,用特制的金夹子,将薄如蝉翼、吹口气就能飞走的金箔,小心翼翼地贴附在沥粉线条上。动作轻柔、精准,呼吸都几乎屏住。当金箔完全贴合,再用柔软的羊毛刷轻轻扫过,刹那间,原本朴素的线条变得金光璀璨,华丽的立体感瞬间凸显。
“扫金这一下,力道要轻,要匀,重了金箔会破,轻了扫不干净,影响光泽。”老爷子长舒一口气,额角已有细汗。阳光从殿门斜射进来,照在那段刚刚贴好金的旋花图案上,流光溢彩,仿佛被注入了灵魂。
林夏和陈舟屏息凝神地看着这一幕,心中充满了震撼与感动。这不仅是在记录技艺,更是在见证一种即将成为绝响的、极致的美学追求与工匠精神。
接下来的几天,团队在周老爷子的配合下,系统地记录了从“制谱”(绘制标准画稿)、“做地仗”到各种彩绘纹样(如旋花、卷草、宝珠、龙纹等)的“起谱”、“落墨”、“着色”、“贴金”的全套工艺流程,以及各种颜料、胶剂的制作秘方。周老爷子也难得地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了许多彩画图案背后的象征意义、不同朝代规制的变化,以及他们这一派口耳相传的禁忌和讲究。
所有的这些——动作、流程、图像、声音、口诀、乃至老爷子工作时专注的神态和偶尔的叹息——都被尽可能完整地转化为数据流,源源不断地汇入档案馆开辟出的一个名为“古代建筑彩绘(祁镇瑞王藩墓?周氏一脉)”的独立加密数据库中。
这个过程,不仅是技术的封存,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老的技艺在数字世界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形态,而周老爷子,这位曾经孤独的守陵人,也仿佛在将自己的毕生所学托付出去的过程中,卸下了一份沉重的负担,眼神里那丝绝望的孤独,似乎被一丝微弱的、名为“希望”的光芒所取代。
当最后一段关于“纠粉”(修改错误沥粉线条)的独特技巧被记录完毕,周老爷子看着平板电脑上展示的、可以360度旋转放大、连木纹都清晰可辨的梁枋3d模型,以及旁边同步播放的他亲自演示的VR影像,沉默了许久。
最后,他抬起粗糙的手,轻轻摸了摸屏幕上那金光闪耀的图案,喃喃自语:
“这下……总算,留下点东西了。”
第135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