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的春日,京城御花园的牡丹开得正盛,雍容华贵的花瓣映着暖融融的阳光,一派欣欣向荣。苏清鸢陪着萧玦在园中散步,远远望见宫人捧着一封来自江南的书信匆匆走来,嘴角不自觉地扬起笑意——她知道,这定是三弟苏明轩的来信。这些年,弟妹们各自奔赴人生的征途,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每一封家书、每一次捷报,都让她这位长姐心中满是欣慰与骄傲。
苏明轩是苏清鸢的二弟,自小就聪慧沉稳,读书格外刻苦。他幼时便跟着苏清鸢在燕云生活,亲眼目睹过百姓流离失所的疾苦,也见证了姐姐姐夫推行新政后燕云的蜕变,心中早早埋下了“为民做主”的种子。及冠之年,他参加科举,凭借扎实的学识与独到的见解,一举考中进士,名列二甲前茅。放榜那日,京城苏府张灯结彩,前来道贺的官员络绎不绝,不少人都劝他留在京城任职,既能亲近家人,又能在朝堂之上施展抱负。
可苏明轩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主动请求外放,前往西南最偏远的云溪县任知县。云溪县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民风彪悍,此前几任知县要么任期未满便辞官而去,要么因治理不力被罢黜,是朝廷公认的“难治之地”。消息传开,朝野上下一片哗然,连萧玦都特意召见他询问缘由。
“陛下,臣自幼在燕云长大,亲眼见过贫瘠之地百姓的苦。”苏明轩跪在御座前,目光坚定,“京城虽好,却离百姓太远。臣愿前往云溪,将姐姐姐夫在燕云推行的吏治考核法、阶梯税制带到那里,为当地百姓谋一份生路,也不负陛下的栽培、姐姐的教诲。”
萧玦看着眼前这位年轻却心怀天下的臣子,又想起苏清鸢的执着与担当,心中感慨万千,当即准奏:“朕准你所请!望你谨记初心,不负百姓所托,若有难处,朝廷便是你的后盾。”
苏清鸢得知弟弟的决定后,没有劝阻,只是亲手为他整理行囊,将一本《燕云新政实录》交到他手中:“二弟,姐姐相信你的能力,但治理地方不易,既要坚守原则,也要懂得变通。若遇民心不服,便多走进田间地头,听听百姓的心声;若遇吏治阻碍,便拿出燕云的魄力,大刀阔斧改革。姐姐和姐夫,永远支持你。”
带着姐姐的嘱托与朝廷的信任,苏明轩踏上了前往云溪的路途。一路翻山越岭,走了近一个月才抵达云溪县城。眼前的景象比他想象中还要艰难:县城城墙破败,街道泥泞不堪,百姓面黄肌瘦,县衙里的官吏更是懒懒散散,对他这位新知县不屑一顾。
苏明轩没有气馁,也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第一时间带着随从深入乡村,走访农户。他发现,云溪之所以贫瘠,一来是税制不合理,地主豪强勾结官吏,将赋税转嫁到贫苦百姓身上,导致百姓弃田逃亡;二来是吏治腐败,官员不作为、乱作为,百姓有冤无处诉。
摸清症结后,苏明轩果断出手。他先是推行“燕云吏治考核法”,明确官吏的职责与考核标准,每月公开政绩,不合格者当即罢黜;又严惩了几名勾结豪强、欺压百姓的贪官污吏,震慑了全县官吏。随后,他又推行“阶梯税制”,按土地面积与收成制定赋税标准,地主多缴、贫农少缴、无地农户免缴,彻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为了让百姓重拾耕种的信心,苏明轩还从燕云引进了高产玉米与番薯种子,亲自带着农桑司派来的技术员,在田间地头指导百姓耕种。他吃住都在乡下,与百姓同劳作、同饮食,皮肤晒得黝黑,双手磨出了厚茧,却毫无怨言。有农户不解地问他:“苏知县,您是京城来的进士,何苦在这穷地方遭罪?”苏明轩笑着答道:“当官不是为了享福,是为了让百姓不再遭罪。你们能吃饱穿暖,我就不苦。”
三年时间,云溪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破败的城墙得到修缮,泥泞的街道铺成了青石板路,荒芜的田地重新种上了庄稼,百姓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粮食丰收后,苏明轩又牵头修建了粮仓、开办了蒙学,让百姓不仅能吃饱,还能让孩子读书识字。户部考核时,云溪县的民生改善度、百姓满意度均位列全国前列,苏明轩也因政绩突出,被破格提拔为云州知府。
离任那日,云溪县的百姓自发地在街道两旁列队送行,有人捧着自家种的粮食,有人提着亲手做的糕点,依依不舍地喊道:“苏青天,您别走啊!”苏明轩热泪盈眶,对着百姓深深一揖:“我虽离任,但新政会继续推行,后续的官员也会为大家做主。你们好好过日子,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消息传到京城,苏清鸢捧着弟弟的书信,欣慰地对萧玦说:“二弟没有辜负我们的期望,他真正做到了为民做主。”
相较于苏明轩的外放为官,幼弟苏明宇的人生轨迹,则始终与医术紧密相连。苏明宇是苏家最小的孩子,自幼体弱多病,常跟着苏清鸢在医馆帮忙,耳濡目染之下,对医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苏清鸢见他心思细腻、悟性极高,便将自己的医术倾囊相授,还请太医院的御医为他指点迷津。
苏明宇对医术的痴迷,远超常人的想象。他十三岁便能辨识数百种草药,十五岁便能独立诊治常见病症,十七岁时,更是凭借一手精湛的针灸术,治好了解京中一位老臣的顽疾。十八岁那年,太医院招考医官,苏明宇以笔试、实操双第一的成绩考入太医院,成为太医院最年轻的医官。
初入太医院时,不少老医官因他年纪轻轻、又是皇后的弟弟,对他心存偏见,认为他是靠关系走后门。苏明宇没有辩解,只是默默潜心钻研医术,虚心向老医官请教,对待每一位病患都一丝不苟。有一次,宫中一位嫔妃突发急病,高热不退、呼吸困难,太医院的几位御医会诊后都束手无策。苏明宇主动请缨,仔细为嫔妃诊脉后,判断为“痰热壅肺”,随即采用针灸配合汤药的方法治疗。他取穴精准、手法娴熟,不到一个时辰,嫔妃的呼吸便逐渐平稳,高热也开始退去。
此事过后,太医院的老医官们对苏明宇刮目相看,再也无人敢轻视他。苏明宇并未因此骄傲自满,反而更加刻苦。他深知,太医院的医术虽精湛,却多局限于宫廷诊疗,民间还有许多珍贵的草药与独特的诊疗方法未被收录。于是,他多次向朝廷请命,前往各地走访民间名医,收集草药图谱与诊疗经验。
他的足迹踏遍了大靖的山川河流:在西南山区,他向苗族老医学习辨识毒草与解毒之法;在江南水乡,他向民间女医请教妇科调理的秘方;在西北边境,他向游牧民族学习治疗外伤的独特技巧。每到一处,他都认真记录、反复验证,将有用的知识整理成册。
景和三年,苏清鸢牵头编撰《大靖医典》,苏明宇主动请缨,担任编撰副使。他将自己多年收集的草药图谱、诊疗经验全部贡献出来,与太医院的御医、民间名医一同,夜以继日地编撰医典。为了确保医典的准确性与实用性,他还亲自带队进行临床试验,对每一种草药的药性、每一种病症的诊疗方法都反复验证。
历经两年时间,《大靖医典》终于编撰完成,全书共三十卷,收录草药一千余种、病症八百余种,详细记载了每种草药的形态、药性、用法,每种病症的症状、病因、诊疗方案,还附有清晰的图谱与实操步骤,成为大靖医学史上的里程碑。因编撰医典有功,加之医术精湛、作风务实,苏明宇被提拔为太医院院判,成为太医院最年轻的掌院者。
消息传到御书房,苏清鸢欣慰不已。她记得,明宇小时候因为体弱,总是跟在她身后,怯生生地问这问那,如今却已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一代名医。萧玦看着苏清鸢眼中的骄傲,笑着说道:“清鸢,你这位弟弟,真是继承了你的仁心与智慧。有他在太医院,大靖的医疗事业定能更上一层楼。”
苏家的三个弟妹中,苏明玥是唯一的女儿,也是苏清鸢最疼爱的妹妹。苏明玥自幼聪慧善良,跟着苏清鸢学医多年,医术精湛,尤其擅长妇科与儿科。长大后,她没有留在京城的太医院,而是主动请求前往各地惠民医馆坐诊,为基层百姓治病。苏清鸢知道妹妹的心思,便应允了她的请求,只是再三叮嘱她注意安全。
景和四年,西北边境突发疫病,不少士兵与百姓感染,病情危急。苏明玥得知消息后,毫不犹豫地主动请缨,跟随太医院的医疗队前往边境义诊。边境条件艰苦,医疗资源匮乏,苏明玥与其他医官一起,在临时搭建的医棚里接诊病患,日夜不休。她不仅医术高超,还格外有耐心,对待士兵与百姓如同亲人,常常为了照顾病重的病患,几夜不合眼。
正是在这次边境义诊中,苏明玥结识了镇守边关的年轻将领林策。林策出身将门,自幼习武,性格正直、骁勇善战,年纪轻轻便因战功赫赫被提拔为副将,驻守西北边境。疫病爆发后,林策不仅要防备外敌入侵,还要组织士兵防控疫病、安抚百姓,忙得焦头烂额。他早就听说医疗队中有一位医术高超、心地善良的女医官,直到一次亲自送重伤的士兵前往医棚,才见到了苏明玥。
那天,林策抱着一位腹部受重伤的士兵冲进医棚,士兵血流不止,脸色苍白如纸。苏明玥见状,立刻镇定地指挥助手准备手术器械,自己则快速为士兵清创、止血、缝合。她的动作娴熟而坚定,脸上没有丝毫慌乱,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却始终专注地看着伤口。林策站在一旁,看着眼前这位身着素衣、眼神清澈却无比坚定的女子,心中莫名地生出一丝敬佩与爱慕。
此后,林策常常借着巡查的机会,前往医棚看望病患,也总能见到苏明玥忙碌的身影。有时是为百姓诊治儿科病症,轻声细语地安抚哭闹的孩子;有时是为士兵处理外伤,动作轻柔却精准;有时是为感染疫病的百姓熬药,耐心地讲解服药注意事项。林策渐渐发现,这位女医官不仅医术高超,还拥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她对每一位病患都充满了关怀,哪怕自己再苦再累,也从未有过一句怨言。
疫病得到控制后,医疗队准备返回京城,林策终于鼓起勇气,向苏明玥表明了心意。“苏姑娘,我知道自己是个粗人,常年驻守边关,给不了你京城的繁华。”林策红着脸,语气真诚,“但我向你保证,此生定对你一心一意,护你周全,守好这边关,不让你受半点委屈。”
苏明玥看着眼前这位高大正直、眼神真挚的将领,心中泛起阵阵涟漪。相处的这段日子里,她早已见识过林策的责任与担当——他为了守护边境百姓,不惜以身犯险;他对待士兵如同兄弟,从不摆官架子;他对百姓充满体恤,常常自掏腰包为贫苦百姓购置药品。这样的男子,正是她心中所向往的模样。她轻轻点了点头,脸颊泛起红晕:“林将军,我愿意留在边关,与你一同守护这里的百姓。”
两人的婚事很快传到了京城,萧玦与苏清鸢得知后,都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萧玦当即下旨,赐婚苏明玥与林策,并赏赐了丰厚的嫁妆,还特许林策回京完婚。完婚后,苏明玥没有要求林策为她谋求京城的职位,而是毅然跟随他返回了西北边境。
回到边关后,苏明玥在军营附近开设了一家医馆,取名“安宁医馆”,既为军中士兵治病,也为周边百姓接诊。她的医术高超、收费低廉,很快便赢得了士兵与百姓的信赖与爱戴。士兵们训练受伤了,都会来医馆诊治;百姓们生病不舒服了,也会第一时间找苏明玥。林策则更加用心地守边,他知道,自己守护的不仅是边境的安宁,更是妻子心中的牵挂与百姓的幸福。
有一次,边境遭遇匈奴小股骑兵侵扰,林策带领士兵前去迎敌,不幸被流箭射中肩膀。他强忍伤痛,指挥士兵击退了敌军,返回军营后,才前往医馆找苏明玥诊治。苏明玥看着他肩膀上深可见骨的伤口,心疼得眼泪直流,却还是强忍着泪水,为他清创、取箭、缝合。“以后不许这么拼命了,你要是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办?”苏明玥一边为他包扎,一边哽咽着说道。
林策握住她的手,眼神坚定:“我是边关将领,守土有责。但我答应你,以后一定会好好保护自己,因为我还要陪着你,一起守护这边关的安宁。”
在苏明玥的悉心照料下,林策很快便康复了。此后,他更加注重战术谋略,尽量减少士兵的伤亡,而苏明玥则在医馆里,用医术为士兵与百姓筑起一道健康的屏障。夫妻二人相辅相成,一个守边护民,一个救死扶伤,被边关百姓亲切地称为“边关双璧”。
景和五年的中秋佳节,苏明轩因政绩突出被召回京城述职,苏明宇也恰好难得清闲,苏明玥则随着林策回京参加中秋家宴。苏家兄妹四人终于团聚,加上萧玦与宫中的亲人,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赏月、吃月饼、话家常,其乐融融。
席间,苏明轩讲述着云州的民生变化,言语间满是对百姓的牵挂;苏明宇分享着太医院的新进展,计划着进一步推广《大靖医典》;苏明玥则诉说着边关的生活,讲述着她与林策在边关的点点滴滴。苏清鸢看着弟弟妹妹们,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
她想起,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她带着弟弟妹妹们相依为命,那时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弟弟妹妹们能够平安长大,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如今,二弟苏明轩成为了百姓爱戴的“苏青天”,幼弟苏明宇成为了一代名医,妹妹苏明玥则与心爱之人并肩守边,成为了人人敬佩的“边关女医”。他们都守住了初心,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模样,也活成了她心中最期盼的样子。
“姐姐,这杯酒,我敬你。”苏明轩端起酒杯,对着苏清鸢说道,“若不是姐姐当年的教诲与支持,我也走不到今天。谢谢你,姐姐。”
苏明宇与苏明玥也纷纷端起酒杯,异口同声地说道:“姐姐,我们敬你。”
苏清鸢端起酒杯,看着眼前的弟弟妹妹们,眼中泛起淡淡的泪光,却嘴角含笑:“傻孩子们,姐姐为你们高兴。你们能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你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姐姐只希望,你们以后能永远坚守初心,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平安顺遂,幸福安康。”
萧玦看着这温馨的一幕,也端起酒杯,笑着说道:“清鸢,你的弟妹们都如此优秀,这都是你的功劳。来,朕陪你一起,敬他们一杯。”
月光皎洁,洒在庭院里,映照着一家人幸福的笑容。酒杯碰撞,清脆的声响回荡在夜空,也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苏清鸢知道,人生的路还很长,弟弟妹妹们未来或许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与困难,但她相信,凭借着他们的初心与坚守,凭借着彼此之间的扶持与牵挂,他们一定能够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继续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发光发热。
而她,作为长姐,作为大靖的皇后,也会永远站在他们身后,为他们保驾护航,就像当年她带着他们一路走来那样。看着弟妹们各自找到人生的方向与归宿,苏清鸢心中充满了温暖与安宁。她知道,这便是最幸福的模样——亲人安康,初心不改,各自精彩,彼此牵挂。
这个中秋之夜,注定是难忘的。它不仅是一场亲人的团聚,更是对过往岁月的回望与对未来的期许。苏家的弟妹们,用自己的努力与坚守,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篇章,也为景和盛世增添了一抹温暖而亮丽的色彩。而苏清鸢,这位始终牵挂着弟妹的长姐,也在他们的成长与归宿中,感受到了最真挚的幸福与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