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三月,京城的春意向浓,宫墙内的海棠抽芽、玉兰吐蕊,连御道旁的杨柳都垂下嫩黄的枝条,风一吹便漾起温柔的涟漪。皇城深处,一座名为“知微堂”的雅致书房被收拾得焕然一新——这里是萧玦与苏清鸢特意为年满六岁的太子萧承泽、公主萧承月选定的开蒙之所。经帝后二人反复甄选,翰林院资深学士周鹤年先生受邀成为皇嗣的启蒙帝师,这位年逾六旬的老者,饱读经史、品行端方,更难得的是育人有道,不尚教条,专擅以浅近之言释深奥之理,是朝野公认的“硕儒良师”。
开蒙前夜,苏清鸢亲自带着宫人打理知微堂。临窗的位置摆着两张雕花木桌,桌面打磨得光滑温润,上面整齐陈列着上好的宣纸、狼毫笔、徽墨与一方端砚;墙壁正中悬挂着萧玦亲笔题写的“明德笃行”四字匾额,笔力遒劲,墨色沉厚,暗藏着帝后对儿女“明辨是非、坚守德行、脚踏实地”的期许;角落的博古架上,除了几部精校的经史典籍,还摆放着几件小巧的青铜器与农耕模型,既添文雅之气,又暗含“以史为鉴、体恤农桑”的深意。
“母亲,这里以后就是我和哥哥读书的地方吗?”萧承月穿着一身粉色绣折枝桃花的襦裙,梳着双丫髻,脸颊圆圆的像熟透的蜜桃。她好奇地抚摸着桌上的毛笔,指尖轻轻划过笔杆上细腻的纹理,眼中满是雀跃。
苏清鸢蹲下身,为女儿理了理额前的碎发,温柔笑道:“是啊,以后月丫头和泽儿就要在这里跟着周先生学习经史子集,认识更多字,明白更多道理。”她拿起一支毛笔,手把手教女儿握笔:“你看,握笔要稳,就像做人要端正;运笔要缓,就像做事要沉稳。”
萧承泽站在一旁,身着明黄色绣暗龙纹的小儒衫,虽只有六岁,却已初具太子的沉稳气度。他没有像妹妹那样摆弄文具,而是仰头望着墙上的“明德笃行”匾额,小眉头微微蹙起:“母亲,‘明德’是什么意思?是要做一个光明磊落、不欺暗室的人吗?”
苏清鸢心中一暖,伸手摸了摸儿子的头顶。这孩子自小就比同龄孩童心思缜密,常能问出些超出年龄的问题,想来是平日里耳濡目染了朝堂与民生之事。“泽儿说得对,”她柔声解释,“‘明德’就是明晓善恶、坚守本心,‘笃行’则是把学到的道理落到实处。往后周先生会细细教你们,你们要用心听、用心记。”
萧玦处理完政务赶来时,正见妻儿三人在书房中说话,温馨的画面让他紧绷的眉眼也柔和了几分。他走到儿女面前,蹲下身与他们平视,语气庄重却不失慈爱:“明日便是开蒙之日,你们是大靖的太子与公主,将来要承担守护家国、庇佑百姓的责任。读书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明事理、长才干、修德行。周先生是饱学之士,你们要敬他如父、虚心求教,不可有半分骄纵懈怠。”
萧承泽认真点头,抬手对着父母行了一个稚嫩却标准的拱手礼:“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定不负所托。”
萧承月也连忙学着哥哥的样子,小身子站得笔直,双手交叠在胸前,只是动作还有些笨拙,引得苏清鸢忍俊不禁。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萧承泽与萧承月便已梳洗完毕。宫女为他们换上庄重的学子服饰:萧承泽着天青色儒衫,腰间系着白玉珏,清雅稳重;萧承月穿浅紫色襦裙,裙摆绣着细小的兰草纹,温婉可人。两人由宫人领着,穿过晨雾笼罩的宫道,一步步走向知微堂,小小的身影在晨光中格外挺拔。
此时,周鹤年先生已在知微堂外等候。他身着藏青色锦袍,须发皆白却精神矍铄,眼神温和而明亮。见到两位皇嗣走来,他微微躬身行礼:“老臣见过太子殿下,见过公主殿下。”
萧承泽谨记父母教诲,主动上前一步,拱手还礼:“周先生不必多礼,劳烦先生等候,是晚辈失礼了。”
萧承月也跟着哥哥,小心翼翼地行了个拱手礼,声音软糯如莺啼:“周先生好。”
周鹤年眼中闪过一丝赞许。皇家儿女多娇生惯养,不少孩童自幼便骄纵任性,而这两位皇嗣小小年纪便懂得谦逊有礼,足见帝后教导有方。他笑着点头:“殿下与公主不必拘礼,请随老臣入内。”
走进知微堂,萧承泽与萧承月按照事先安排的位置坐下。周先生走到讲案后,将一部装订精美的《论语》放在案上,缓缓说道:“太子殿下、公主殿下,今日是开蒙第一堂课。自古以来,经史为立身之本、治国之基。《论语》乃孔圣人及其弟子言行之录,蕴含着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至理名言。今日,我们便从‘为政以德’一章学起,明白做君主、做人的根本道理。”
他翻开书页,目光扫过两位皇嗣,声音洪亮而舒缓,带着岁月沉淀的厚重感:“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念完一遍,他逐字逐句解释:“‘为政’,便是治理国家、处理政务;‘德’,指德行、仁心,是待人处事的善意与底线;‘北辰’,便是北极星,居于天空正中,位置恒定不变;‘众星共之’,‘共’通‘拱’,是环绕、拥戴之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若君主以德行治理国家,便会像北极星一样稳居其位,天下百姓、臣子都会像众星环绕北极星一般,真心拥戴他。”
萧承泽坐在椅子上,腰背挺得笔直,一双黑葡萄似的眼睛紧紧盯着周先生,听得十分专注。他小小的脑袋里,正努力将书本上的道理与平日里所见所闻联系起来——他想起父皇常常在御书房批阅奏折到深夜,眉头紧锁只为让百姓多收一粒粮;想起母后总往惠民医馆跑,亲手为病患熬药、为女医授课;想起南巡时,百姓们围着父皇母后欢呼,脸上满是真切的笑意。
思索片刻,萧承泽举起小手,脆生生地问道:“先生,‘为政以德’是不是说,做君主的要像父亲爱护家人一样爱护百姓?百姓吃饱穿暖、平安康健,才会真心拥戴君主,对吗?”
周先生一愣,显然没料到这位六岁太子会有如此直白而精准的领悟。他愣了片刻后,眼中露出欣慰的笑容,连连点头:“太子殿下悟性极高,正是此意!君主与百姓,虽有君臣之分,却如同父子、家人。君主以仁心待民,解百姓之困、护百姓之安,百姓自然会真心归顺,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殿下能将书本道理与民生疾苦联系起来,实属难得。”
萧承泽听了,小脸上露出了然的神情,又追问道:“那父皇推广高产作物、母后建惠民医馆,都是‘为政以德’的表现,对吗?”
周先生心中更是赞叹,起身对着萧承泽拱手行礼:“殿下所言极是!君主的德行,从不在华丽的言辞中,而在实实在在的行动里。心系百姓、为民谋福,便是最大的德行。殿下有此感悟,将来必能成为一代贤君,不负天下百姓所望。”
一旁的萧承月,虽然不像哥哥那样主动提问,却也听得格外认真。她的小手放在膝盖上,坐姿端正,眼神专注地看着周先生,时不时点点头。当周先生讲到“礼仪”相关的内容时,她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小身子坐得更直了。
周先生讲解完《论语》章节,便转而教授基础礼仪。“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礼仪不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心尊重的体现。”周先生一边说,一边示范拱手礼的动作,“拱手礼,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双手交叠于胸前,微微躬身,力度要适中,既要庄重,又不可拘谨。”
他放慢动作,一步步拆解:“首先,双手自然下垂,然后左手包裹右手,掌心相对,缓缓举至胸前与肩同高,接着上身微微前倾,躬身约三十度,行礼时目光要平视对方,不可低头或东张西望。”
萧承泽认真跟着模仿,虽然动作略显生硬,但每一个步骤都力求标准。而萧承月则格外较真,她反复练习双手交叠的角度,一次又一次调整躬身的幅度,生怕有半点偏差。有一次,她的右手不小心露在了外面,自己立刻发现错误,连忙纠正过来,小脸上满是严肃的神情,仿佛在做一件天大的要事。
周先生见她如此认真,便走到她身边耐心指导:“公主殿下,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记住这个要领。行礼时要面带微笑,眼神温和,这样才能让对方感受到你的尊重。”
萧承月点点头,按照先生的指导再次练习。她对着堂内的花瓶行礼,对着哥哥行礼,又对着先生行礼,反复练习了数十遍,直到动作流畅自然,才满意地停下。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她也顾不上擦拭,只是亮晶晶地看着周先生,期待着认可。
周先生笑着点头:“公主殿下学得又快又好,礼仪规范已基本掌握。”
上午的课程结束后,宫人送来精致的点心与茶水。萧承月趁着休息间隙,拉着赶来探望的苏清鸢的衣袖,悄悄走到知微堂角落,小声说道:“母亲,女儿今天学会拱手礼了!”她说着,便对着苏清鸢行了一个标准的拱手礼,动作流畅、神态庄重,像极了小大人。
苏清鸢笑着扶起女儿,掏出手帕为她擦了擦额角的汗:“月丫头学得真快,行礼也很标准。”
“母亲,”萧承月仰着小脸,认真地说,“周先生说,不学礼无以立。学好礼仪,以后见百姓时才不会失了分寸,才能让百姓觉得我们尊重他们,对不对?”
苏清鸢心中一暖,没想到女儿不仅学会了礼仪的形式,更领悟到了背后的深意。她抚摸着女儿柔软的头发,柔声说道:“月丫头说得很对。礼仪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但更重要的是懂得背后的心意。你对百姓有礼貌,是因为你心里想着他们、尊重他们,而不是仅仅为了遵守规矩。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才能真正打动别人。”
萧承月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眉头微微蹙起,认真思索着母亲的话。过了一会儿,她眼睛一亮:“母亲,我明白了!就像上次南巡,您为老奶奶看病时,不仅轻声细语地问病情,还亲自为她熬药、盖被子,这就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对不对?”
苏清鸢笑着点头:“正是如此。礼仪是外在的样子,心意才是根本。以后你与人相处,既要讲究礼仪,更要真诚待人,这样才能收获别人的尊重与喜爱。”
萧承泽也走了过来,听到母亲与妹妹的对话,若有所思地说:“母亲,就像‘为政以德’,不仅要做表面功夫,还要真心实意地爱护百姓,不能只说不做,对吗?”
“泽儿说得真好。”苏清鸢欣慰地看着一双儿女,“你们今天都学到了很多,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记住,无论将来身处何种位置,都要保持一颗真诚、善良、尊重他人的心。”
午后的课程,周先生讲授《礼记》中的经典片段,重点讲解“孝悌”与“仁爱”的道理。他没有堆砌晦涩的辞藻,而是结合舜帝孝感天地、曾子杀猪教子等典故,让抽象的道理变得生动易懂。
萧承泽听得十分入神,当周先生讲到舜帝身处逆境却依然孝顺父母时,他忍不住问道:“先生,舜帝的父母不喜欢他,甚至想害他,他为什么还要孝顺他们?”
周先生答道:“殿下,孝悌是为人之本。孝顺父母,不仅是报答养育之恩,更是一种德行的修养。舜帝之所以能成为贤君,正是因为他具备了孝悌的品格,才能推己及人,以仁爱之心对待天下百姓。对待亲人尚且能坚守善意,对待百姓自然也能不离不弃。”
萧承泽点点头,小脸上露出坚定的神情:“儿臣明白了。以后我要好好孝顺父皇母后,也要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百姓,不辜负他们的期望。”
萧承月则对《礼记》中“男女有别,长幼有序”的内容格外关注。她认真记着笔记,虽然很多字还不会写,便用简单的符号代替。课后,她特意请教周先生:“先生,‘长幼有序’是不是说,要尊敬长辈、爱护晚辈,不能任性妄为?”
周先生笑道:“公主殿下所言极是。长幼有序,不仅是辈分的差别,更是责任与担当。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尊敬长辈,家庭才能和睦,社会才能安定。将来公主殿下身处后宫、接见百姓,更要以礼仪彰显德行,让人心悦诚服。”
课程结束时,夕阳已西斜,金色的余晖透过知微堂的窗棂,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周先生看着两位皇嗣,满意地说:“太子殿下与公主殿下今日表现极佳,不仅聪慧好学,且悟性极高,老臣深感欣慰。明日我们继续学习《论语》,希望殿下与公主能温故知新,有所收获。”
萧承泽与萧承月对着周先生深深行了一礼,齐声说道:“谢先生教诲,晚辈告辞。”
走出知微堂,萧承泽与萧承月还在热烈讨论着今日学到的内容。
“哥哥,你觉得‘为政以德’最难的是什么?”萧承月问道。
萧承泽想了想,说道:“最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忘记爱护百姓。就像父皇,就算处理政务到很晚,也会关心各地的粮食收成。”
“那我觉得礼仪最难的是,不仅要做得标准,还要发自内心。”萧承月说,“母亲说,要是心里不尊重别人,就算行礼再标准,也没有用。”
两人一边走,一边讨论,小小的身影在宫道上渐行渐远,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对未来的憧憬。
回到寝宫,萧承泽主动拿出纸笔,虽然握笔姿势还不太熟练,却一笔一划地写下了“为政以德”四个字。他歪着小脑袋,看着自己略显稚嫩的字迹,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像父皇一样心系百姓、以德行治国的君主。
萧承月则找出一块素色丝绢,用彩线绣起了拱手礼的图案。她打算把这块丝绢送给宫中的小宫女,让她们也一起学习礼仪。她觉得,每个人都懂得尊重他人,宫里的生活才会更和睦,将来见到百姓时,也能让百姓感受到朝廷的善意。
萧玦与苏清鸢得知儿女课后的表现后,心中满是欣慰。萧玦看着儿子写下的“为政以德”,笑着对苏清鸢说:“我们的泽儿,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志向,将来定能扛起家国重任。”
苏清鸢看着女儿绣制的丝绢,眼中满是温柔:“月丫头心思细腻,懂得分享与尊重,将来定会成为一位贤良淑德的公主,以德行影响身边之人。”
“经史启蒙,从来都不只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品格。”萧玦感慨道,“周先生说得好,‘不学礼,无以立;不学文,无以言’。我们既要让他们饱读诗书,也要让他们明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更要让他们记住,无论何时何地,‘以德待人、以民为本’都是不可动摇的根基。”
苏清鸢点头赞同:“是啊,知识是骨架,德行是灵魂。我们要让这颗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将来长成参天大树,为百姓遮风挡雨,为大靖守护安宁。”
夜色渐浓,御书房的灯火依旧明亮,萧玦与苏清鸢并肩看着窗外的星空,心中满是憧憬。知微堂里的那堂经史课,就像一粒温润的种子,在萧承泽与萧承月心中种下了“仁爱”与“民本”的根芽。而这颗种子,在帝后言传身教的浇灌下,在经史典籍的滋养中,终将长成支撑大靖盛世的栋梁。
景和五年的春天,不仅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更是希望萌发的季节。知微堂里的琅琅书声,伴着宫墙内外的花香,奏响了盛世传承的序曲。而“以德待人、以民为本”的初心,也将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坚守中,成为大靖最坚实的根基,让盛世的光芒永远照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