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炎汉王国内外交泰,国势如日中天。然真正的剧变,来自帝国本土一道石破天惊的旨意。
海西镇在陈到的经营下,迅速成为红海西岸的明珠。
汉式建筑与当地风格融合的市集拔地而起,来自阿拉伯、印度乃至更遥远国度的商船在此停靠,用香料、宝石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和来自西洋“新洛阳”的黄金、胡椒。
贝都因人忠诚地履行着盟约,保障着沙漠商路的安全,他们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财富。
与此同时,炎汉王国内部经过近二十年的深耕,迎来了真正的盛世。
经济上,尼罗河三角洲成为名副其实的“北非粮仓”,官营手工业蓬勃发展,统一的货币畅通无阻。
文化上,汉语官话成为官方和精英通用语,道教深入人心,与本地习俗融合形成独特分支。科举制度趋于成熟,选拔出一批兼具汉学修养与本地情况的干才。
军事上,汉军主力始终保持精锐,而由归化部落组成的“义从军”也成为可靠辅助力量。
刘备的威望达到顶峰,被境内各族尊称为“尼罗河之王,汉文明之光”。
就在这鼎盛之时,天启三十八年,帝国钦使携皇帝王韧密旨抵达“洛阳”。旨意内容震撼了所有人。
皇帝的雄心壮志在炎汉王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立志要在自己的疆域内,开凿一条宏伟的运河,这条运河将连接遥远的红海与地中海,一个堪比后世苏伊士运河的伟大构想。
在皇帝的宏伟旨意中,他详细阐述了这一工程的深远意义。一旦这条运河竣工,帝国的舰队和商船将不再需要绕行遥远且危险的炎洲南端好望角——这一路线已被航海家们所认知和征服。
相反,船只将能够直接从地中海出发,穿越新开凿的运河,进入红海,进而直达印度洋以及遥远的西洋新地。
这样的改变,将使得航程缩短数千里,不仅大大节省了时间和资源,还将彻底改变世界贸易和军事力量的格局。而炎汉王国,将成为这“天堑通途”的掌钥者,掌握着连接东西方的关键通道。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皇帝下达了明确的指令,要求刘备全权负责筹备工作。
首先,刘备需要组织一支专业的勘探队伍,深入炎汉王国的各个角落,寻找最佳的运河路线。这不仅需要地理知识,还需要对地形、水文等自然条件有深入的了解,以确保运河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其次,刘备必须招募大量的民工。这项工程的规模之大,需要成千上万的劳动力。他们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参与到这项伟大的建设中。刘备需要确保这些民工得到合理的报酬和良好的生活条件,以维持他们的工作热情和效率。
同时,刘备还要负责储备充足的物资。从挖掘工具到建筑材料,从食物供应到医疗用品,每一样物资都需要精心筹备,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这不仅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还需要高效的物流系统,以保证物资能够及时送达各个施工地点。
最后,刘备还必须肃清运河区域的所有抵抗力量。在这样一个宏大的工程面前,难免会遇到地方势力的阻挠,或是当地居民的反对。
刘备需要运用智慧和策略,通过外交手段或是必要的军事行动,确保运河区域的稳定和安全,为工程的顺利进行扫清障碍。
皇帝的这一构想,无疑是对炎汉王国的一次巨大挑战,但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旦成功,不仅将为帝国带来无尽的财富和荣耀,还将使炎汉王国在世界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帝国将派遣顶尖水利工程师和格物院匠师前来指导,并调拨巨额资金。此乃“举国之力,必成之功”!
面对这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刘备与徐庶彻夜长谈。
“元直,此运河若开,我炎汉将成为帝国东西命脉之咽喉,地位无可撼动!然工程浩大,耗资无数,恐穷尽我国力。”
徐庶目光锐利如鹰:“大王,此非仅运河,更是天赐一统炎洲之良机!”
他铺开地图,激昂陈词:“陛下旨意中言‘肃清运河区域所有抵抗力量’。这运河选址,必在东西沙漠之间的狭窄地带。”
“我军欲保障运河安全,其控制区必须向东西两翼延伸,东控西奈,西压三角洲!此乃名正言顺之扩张!”
“更甚者,运河开工,需海量劳力。我可借此,以工代赈,吸纳阿克苏姆内战中产生之流民、俘虏,乃至招揽南方、西方部落之民。”
“彼等汇聚于此,受我管辖,食我粮饷,久而久之,岂非另一种形式之同化与征服?”
“运河若通,帝国大军物资可源源不断直达红海。届时,我军以运河区为基地,水陆并进,征讨南方不臣,谁人能挡?此运河,实乃我炎汉一统炎洲之鞭与缰!”
刘备闻言,豁然开朗,雄心万丈:“善!便以此运河为契机,将这北非之地,尽数纳入汉家版图!”
决心已定,刘备不再对阿克苏姆内战袖手旁观。他需要一个稳定,最好是臣服于汉的南方,以便全力应对运河工程。
他再次召见了约拿塔的使者,提出了新的、更苛刻的援助条件:约拿塔必须正式向炎汉称臣,接受册封,其军队需接受汉人“顾问”的全面指导,战后外交需与炎汉一致。
同时,刘备派张飞陈兵边境,做出随时可能南下的姿态,对伊扎纳施加巨大压力。
在汉军的军事威慑和更优厚的条件诱惑下,走投无路的约拿塔被迫全盘接受。
在天启三十九年,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在炎汉王国的边境悄然发生。约拿塔,这位曾经的阿克苏姆王者,在汉朝使者的见证下,于边疆的城池中,正式向炎汉王刘备俯首称臣。
这一举动不仅标志着他个人命运的转折,也预示着整个地区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在这一庄严的仪式上,约拿塔被授予了“阿克苏姆都督”的尊贵头衔,这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刘备对他的信任和期望的体现。
随后,约拿塔的军队在汉军的物资支援和战术指导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汉人顾问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使得约拿塔的军队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他们的帮助下,约拿塔的军队发起了猛烈的反攻,目标直指那些曾经压迫和威胁他们的人。
与此同时,伊扎纳,约拿塔的哥哥,虽然以勇猛着称,但在面对得到强援、战术焕然一新的弟弟和北方虎视眈眈的汉军时,却显得力不从心。
他的军队在约拿塔和汉军的联合打击下,如同山崩一般迅速崩溃。在混乱的战场中,伊扎纳最终被杀,他的死亡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约拿塔时代的到来。
天启四十年,约拿塔在汉军的“护送”下,威风凛凛地进入了阿克苏姆的都城。在这里,他被加冕为王,正式登上了权力的巅峰。
然而,尽管他坐在了王座之上,但他的身旁,永远站立着汉家的监察使。这些监察使的存在,不仅是对约拿塔权力的一种监督,也是炎汉王国对阿克苏姆实际掌控的象征。
尽管阿克苏姆在名义上保持着独立,但实际上,它已经成为了炎汉王国的附庸。炎汉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从军事到政治,从经济到文化,阿克苏姆的每一个决策都不得不考虑到王国的利益和意愿。
这种微妙的关系,使得阿克苏姆虽然拥有自己的国王,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炎汉的控制和影响。
至此,北起地中海,南至阿克苏姆高原,西至瀛洲海峡,东至红海西岸的广袤土地,已尽在炎汉王国掌控或影响之下。
刘备拥有了一个庞大而相对稳定的后方,可以倾举国之力,去实现那项连接东西、并将彻底改变非洲命运的宏伟工程——神州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