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工作室的全员大会现场,气氛庄重而热烈。巨大的投影屏上,滚动播放着东方各地非遗技艺的精彩片段:福建土楼的榫卯结构咬合精准,陕西剪纸的红纸在匠人手中翻飞成蝶,广东醒狮的狮头刺绣色彩艳丽,新疆地毯的编织纹样繁复精美……每一个画面都让人惊叹于东方非遗文化的多元与厚重。陆砚辞身着简约正装,站在台前,正式宣布启动《非遗百匠》系列动画计划,台下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非遗百匠》的核心,是‘人’与‘技’的结合。”陆砚辞抬手示意屏幕,语气坚定,“我们计划制作100集短篇动画,每集15分钟,聚焦一位不同领域的非遗匠人,覆盖东方大江南北的各类非遗项目——从建筑营造、传统手工艺,到民俗技艺、传统美术,让每一门珍贵的非遗技艺,都通过动画的形式被看见、被铭记。”
屏幕上随即出现了详细的项目清单,除了已曝光的福建土楼营造、陕西剪纸、广东醒狮、新疆地毯编织,还有苏绣、榫卯、蜡染、古法造纸、皮影戏等众多非遗项目,每一项都标注着对应的匠人寻访进度。“这些匠人,有的隐于深山,有的坚守老街,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将毕生心血都倾注在手艺上。我们的动画,就是要讲述他们的故事,还原他们的技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背后的坚守与传承。”
该计划的制作原则被明确定为“匠人主导”,这一理念打破了传统动画的创作模式。“每一集动画,都必须由该领域的非遗匠人担任全程顾问,拥有绝对的创作话语权。”陆砚辞强调,“匠人不仅要讲述自己的学艺经历、坚守故事与技艺精髓,还要深度参与剧本打磨、分镜设计、细节还原的每一个环节。动画团队的核心任务,是进行‘视觉还原’,用动画语言精准呈现技艺的每一个步骤,而不是天马行空的艺术创作。”
为了落实这一原则,工作室已组建专门的匠人寻访团队,历时半年,足迹遍布东方20多个省份,成功对接了首批20位非遗匠人。福建土楼营造技艺传承人黄老,已年过八旬,仍坚持亲自带队建造土楼,他将为《土楼匠人》一集提供全程指导,从土楼选址、材料选择,到榫卯结构的搭建、夯土墙的技巧,都将进行最精准的还原;陕西剪纸传承人李奶奶,擅长用一把剪刀剪出复杂的民俗故事,她将亲自演示剪纸的起笔、转折、收刀,让动画师逐帧临摹;广东醒狮制作匠人陈师傅,将详解狮头扎架、裱纸、绘画、装饰的全流程,确保动画中的狮头与真实非遗作品别无二致。
在传播方式上,《非遗百匠》系列动画将采取“全民共享”的模式。“我们将免费授权给央视、地方卫视及各大短视频平台播出,不设置任何观看门槛,让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观众,都能轻松看到这些动画。”陆砚辞介绍,更具创新性的是,每集动画结尾,都会附上对应匠人的联系方式、工作室地址或线上学习渠道,“我们希望搭建一个‘观看—了解—学习’的桥梁,方便感兴趣的观众直接联系匠人,拜师学艺,让动画不仅是‘记录者’,更是‘传承者’。”
计划启动后,首集《土楼匠人》率先进入制作阶段。动画以黄老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讲述了年轻匠人跟随黄老学习土楼营造技艺,坚守传统工艺、抵御商业化简化诱惑的故事。动画中,土楼的榫卯结构搭建过程被精准还原,从木料选材、切割、打磨,到榫头与卯眼的精准咬合,每一个步骤都清晰可见;黄老教导徒弟“造楼如做人,根基要稳,细节要严”的台词,更是让人动容。
《土楼匠人》播出后,迅速引发广泛关注。上线仅三天,全网播放量便突破5000万次,相关话题#非遗百匠 土楼营造#的阅读量超过1亿。更显着的是,动画对实体经济的直接拉动效应——福建土楼的旅游预约量应声增长200%,不少游客在预约时留言:“看了动画,想亲眼看看这些不用一钉一铆搭建起来的神奇建筑,想听听匠人的故事。”黄老的工作室也收到了上百份拜师申请,其中不乏年轻的建筑爱好者和大学生,“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有这么多年轻人愿意学这门老手艺。”黄老欣慰地说。
此外,土楼营造相关的文创产品也迎来热销,以榫卯结构为原型的拼图、模型,成为家长送给孩子的热门礼物;不少建筑院校还将《土楼匠人》纳入教学素材,用于讲解传统建筑工艺。《非遗百匠》的成功开篇,证明了非遗文化与动画形式的完美契合,也让人们看到了非遗“活态传承”的广阔前景。随着后续剧集的推进,这100个匠人故事,必将串联起一幅东方非遗文化的璀璨长卷,让更多人爱上传统、守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