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栖文创总部的新闻发布厅内,座无虚席。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非遗匠人代表、乡村教师代表、文化学者济济一堂,闪光灯不停闪烁,记录着这个意义非凡的时刻。当陆砚辞身着简约正装,缓步走上发言台时,现场瞬间安静下来。他手中没有复杂的演讲稿,只有一份简洁的基金章程,却用坚定而温和的声音,宣布了一个重磅消息:“今天,‘砚辞文化公益基金’正式成立。我们希望通过这份基金,让文化传承拥有可持续的力量,让每一位坚守初心的匠人、每一个热爱文化的乡村孩子、每一位怀揣梦想的文化新人,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支持。”
话音刚落,现场便响起热烈的掌声。匠人代表中,林晓的父亲激动地搓着双手,眼中满是期待;乡村教师代表王老师眼眶微红,紧紧握着身旁学生的手;年轻的文化新人则挺直了腰板,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陆砚辞详细介绍了基金的核心规划:基金计划每年固定投入一亿元,聚焦三个核心方向,构建覆盖“传承者—传播场景—新生力量”的完整文化生态支持体系。
第一个核心方向,是资助非遗匠人“守艺与创新”。基金不仅为非遗匠人提供收徒传艺的专项资金,覆盖学徒补贴、教学场地租赁、工具材料采购等费用,还将支持匠人研发符合现代审美的新产品——为传统竹编、刺绣匠人提供设计咨询与市场调研支持,为古法铸剑、制陶匠人对接现代工艺改良技术,帮助老手艺融入现代生活。“我们要让匠人不仅能安心收徒,还能靠手艺获得体面的收入,让非遗技艺在市场中活起来。”陆砚辞强调。
第二个方向,是完善乡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基金将在全国乡村地区建设标准化的“稻田文学社”与“山野音乐角”:文学社将配备涵盖文学、非遗、自然科学等领域的书籍,提供桌椅、书架、照明等基础设备,定期邀请作家、匠人开展交流活动;音乐角则配置竹琴、笛子、简易打击乐器等,让乡村孩子能免费接触、学习传统音乐。同时,基金还将为乡村学校捐赠文化器材,组织非遗匠人进校园、作家乡村巡讲等活动,丰富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三个方向,是扶持来自贫困地区的“文化新人”。基金将为有潜力的贫困学生、青年创作者提供全方位支持:涵盖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补贴,确保他们能安心学习文化知识;为青年创作者提供创作启动资金、免费创作空间与专业导师指导,帮助他们将创意转化为作品;对接云栖文创的资源渠道,为优秀新人作品提供出版、改编、传播的机会,让他们能靠文化创作实现自我价值。
基金的来源透明而稳定,让在场嘉宾与媒体倍感放心。陆砚辞明确表示:“云栖文创旗下所有音乐、文学、动画、影视等作品的收益,将自动提取10%注入基金,这是基金的核心资金来源,会持续稳定地投入;同时,我个人将捐赠一千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为基金的初期运营提供保障。未来,我们还将公开招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与个人加入,共同壮大基金的力量。”基金还将成立独立的监督委员会,由媒体代表、文化学者、法律专家组成,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每一笔钱都用在实处。
发布会现场,首批资助项目正式公布,引发全场关注:基金将资助50名涵盖竹编、刺绣、铸剑、剪纸等20多个领域的非遗匠人开展传习活动,每位匠人将获得最高50万元的专项支持;在全国20个省份的乡村地区建设100所“稻田文学社”,其中50所将落地在偏远山区;为200名来自贫困地区的文化新人提供学费支持与创作启动资金,其中包括100名乡村学生与100名青年创作者。
得知自己成为首批受资助的匠人之一,林晓的父亲激动地走上台发言:“以前总担心手艺没人学、没市场,现在有了基金的支持,我能放心收徒,还能尝试做些年轻人喜欢的新样式,这份坚守终于有了盼头!”来自云南乡村的王老师也代表乡村教育工作者致谢:“感谢基金为乡村孩子搭建文化桥梁,相信有了文学社和音乐角,孩子们的童年会更丰富,也会更爱自己的家乡文化。”
“砚辞文化公益基金”的成立,标志着云栖文创的文化传承事业从“项目化运作”迈向“生态化可持续”发展。它不再是单一地打造文化产品,而是通过资金扶持、资源对接、设施建设,为文化传承的每一个环节注入持久动力。当基金的启动锣声响起,现场掌声雷动,这一刻,不仅是一份公益基金的诞生,更是一场文化传承可持续发展的新开端——让匠人安心守艺,让乡村浸润书香,让新人逐梦前行,东方文化的传承之路,终将在这份坚守与扶持中,走得更远、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