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暮春,南州老城区的单位家属院飘着槐花香,斑驳的红砖墙上爬满绿藤,邻里间的闲谈声混着自行车铃铛声,满是烟火气。林砚刚带着赵伟跑完社区网格化巡查,刚进家属院大门,就见几位老人围着一栋楼门口争执,人群中央,张大爷攥着空木盒,气得浑身发抖。
“林警官,你可来了!”邻居见林砚过来,连忙让出位置,“张大爷家五十斤粮票不见了,那可是他攒着换口粮的硬通货!”
林砚快步上前,扶着情绪激动的张大爷:“张大爷,您别急,慢慢说,粮票什么时候不见的?放在哪了?”
张大爷喘着粗气,指着楼道:“就放在家里书桌的木盒里,今早我还看见呢,刚才准备去粮站换米,一打开木盒,粮票全没了!门窗都锁着,肯定是被偷了!”
五十斤粮票在1991年可不是小数目,够普通家庭吃两个月口粮,林砚立刻重视起来,让赵伟联系苏晓带勘查工具过来,自己则跟着张大爷进屋勘查现场。张大爷家是两居室,陈设简单,书桌摆在靠窗位置,木盒放在桌面角落,盒盖敞开,里面空空如也。
“您出门时门窗都锁好了吗?有没有忘拔钥匙?”林砚蹲下身,仔细查看木盒,盒身是普通松木材质,没有撬动痕迹,锁扣完好无损。
“都锁好了!大门插了插销,窗户也扣得死死的,钥匙一直揣在我兜里,没丢过!”张大爷肯定地说,“我怀疑是隔壁小李干的,昨天他还来问我粮票够不够用,眼神不对劲,肯定是他惦记我的粮票!”
一旁围观的邻居纷纷附和:“小李最近总抱怨粮票不够,说不定真的是他!”“前几天我还看见他在张大爷家门口徘徊,当时没在意,现在想想不对劲!”
没多久,苏晓拎着勘查箱赶来,听到众人的猜测,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打开箱子拿出指纹粉和毛刷:“先提取木盒上的指纹,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
林砚协助苏晓固定木盒位置,苏晓蘸取淡灰色指纹粉,轻轻在木盒内外扫动。很快,木盒内侧显现出几枚清晰的指纹,外侧则有几枚模糊的指纹。“张大爷,您把手指按在这个纸上,我们比对一下指纹。”苏晓拿出空白指纹卡,让张大爷留下指纹样本。
比对后发现,木盒外侧的模糊指纹是张大爷的,但内侧有三枚陌生指纹,纹路纤细,不像是成年人的指纹。“这指纹尺寸偏小,可能是未成年人留下的。”苏晓指着指纹的纹路,“张大爷,您家有没有小孩?或者最近有小孩来过家里?”
张大爷愣了愣:“我没孙子孙女,最近也没小孩来串门啊……对了,隔壁小李家有个儿子,叫乐乐,今年十岁,偶尔会来我家蹭电视看。”
林砚心里有了初步方向,让赵伟去联系小李和乐乐,自己则跟着张大爷走访周边邻居,了解乐乐的日常行踪。邻居们都说,乐乐这孩子嘴馋,经常偷偷拿家里的东西换零食,前段时间还因为偷拿父母的粮票被小李揍过一顿。
“林警官,肯定是乐乐偷的!”张大爷越想越气,“这孩子看着老实,没想到这么不学好!”
林砚安抚道:“张大爷,现在还不能确定,得等比对完指纹再说,别冤枉了孩子。”
回到张大爷家,小李已经带着乐乐过来了。乐乐低着头,小手攥着衣角,眼神躲闪,不敢看众人。小李脸色通红,一边道歉一边训斥乐乐:“你这小兔崽子,是不是你偷了张大爷的粮票?赶紧说实话!”
乐乐吓得浑身发抖,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摇着头说:“不是我……我没偷……”
苏晓拿出乐乐的指纹样本,与木盒内侧的陌生指纹比对,很快得出结果:“林队,指纹完全吻合,粮票确实是乐乐拿的。”
听到这话,小李气得抬手就要打乐乐,被林砚一把拦住:“小李,别动手,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乐乐见瞒不住了,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错了……我就是嘴馋,想吃巷口的糖葫芦和辣条,知道张大爷木盒里有粮票,昨天来蹭电视时,趁张大爷不注意,偷偷打开木盒拿了粮票,换了零食吃……”
张大爷气得吹胡子瞪眼:“你这孩子,五十斤粮票全换零食了?你知道这粮票够我吃多久吗?”
乐乐哭着说:“我换了二十斤粮票的零食,剩下的三十斤藏在巷口的柴火堆里,我想着吃完了再拿……”
林砚让赵伟带着乐乐去柴火堆找粮票,很快就把剩下的三十斤粮票找了回来。小李看着粮票,又看着哭哭啼啼的乐乐,满脸愧疚地对张大爷说:“张大哥,对不起,是我没管好孩子,剩下的二十斤粮票,我明天就给您补上,您别跟孩子一般见识。”
张大爷看着乐乐可怜的样子,气消了大半:“补上就行,下次可得好好管管孩子,不能再让他偷东西了。”
林砚见状,笑着说:“张大爷,小李,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孩子年纪小,知错能改就好。不过这事也给咱们提了个醒,粮票是重要物资,一定要妥善保管,最好放在锁好的柜子里,别让孩子轻易拿到。”
随后,林砚又耐心教育乐乐:“偷东西是不对的,想要零食可以跟父母说,父母会根据情况满足你,要是养成偷东西的习惯,以后会犯更大的错,知道吗?”
乐乐点点头,哭着说:“我知道错了,以后再也不偷东西了。”
解决完粮票失窃案,林砚并没有就此离开。他发现家属院邻里间虽然熟悉,但因为小事产生的隔阂不少,粮票失窃案就是因为邻里间缺乏信任,才差点引发更大的矛盾。林砚当即决定,联合社区在家属院开展一次“粮票安全与品德教育”讲座,既教大家如何妥善保管粮票、现金等贵重物品,又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杜绝偷窃行为。
第二天下午,讲座在家属院的空地上举行,林砚负责讲解安全知识,苏晓则教大家如何识别简单的盗窃痕迹,赵伟给居民们发放安全手册。张大爷和小李也来了,两人坐在一起,聊起了家常,之前的隔阂烟消云散。
“林警官,多亏了你,不仅帮我找回了粮票,还化解了我和小李的矛盾。”张大爷笑着说,“以后我们邻里之间会多互相理解,互相照应。”
林砚笑着说:“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社区刑侦网格化就是要帮大家解决问题,化解矛盾,让大家住得安心、舒心。”
讲座结束后,林砚刚要离开,社区网格员匆匆赶来:“林队,不好了,城郊的王家庄发生一起宅基地纠纷,两户村民打架,其中一户男主人被打倒在地,不知道有没有生命危险!”
林砚脸色一变,立刻拿起警服外套:“苏晓,赵伟,走,去王家庄!”
警车疾驰而去,很快就抵达王家庄。村口围了不少村民,两户村民还在争吵,地上躺着一位中年男子,额头流血,昏迷不醒。苏晓立刻上前检查男子的伤势,拿出急救包为他止血,林砚则开始询问在场的村民,了解事情的起因。
“林警官,是老王家和老李家因为宅基地边界吵起来的,”一位村民说道,“老王家想在宅基地边缘盖个猪圈,老李家不同意,说占了他家的地,两人吵着吵着就打起来了,老王失手把老李打倒在地,老李头磕在石头上,就昏迷了。”
老王家的男主人蹲在地上,脸色苍白,嘴里不停念叨:“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推了他一下,没想到他会磕到石头上……”
林砚让赵伟联系救护车,自己则在现场勘查。他注意到,老李倒地的位置旁边有一块石头,石头上有血迹,周围的地面上有打斗的痕迹,还有一些散落的泥土。林砚蹲下身,仔细查看老李的衣物,发现他的指甲缝里沾着一些泥土,颜色偏黑,还夹杂着一些细小的颗粒。
“苏晓,提取一下老李指甲缝里的泥土样本,还有石头上的血迹样本,带回实验室检测。”林砚吩咐道。
苏晓点点头,小心翼翼地提取了样本,装进物证袋。这时,救护车赶到,医护人员将老李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救治。林砚让老王先到村委会等候,配合调查,自己则带着样本返回刑侦大队。
回到实验室,苏晓立刻开始检测样本。没多久,检测结果出来了:“林队,石头上的血迹确实是老李的,但老李指甲缝里的泥土很奇怪,里面含有煤渣和石灰,而现场的泥土是纯黄土,没有煤渣和石灰成分。”
林砚皱起眉:“煤渣和石灰?王家庄附近有没有煤矿或者建筑工地?”
赵伟查了一下资料:“王家庄北边有一个煤矿,南边有一个建筑工地,不过老王家和老李家的宅基地离煤矿和建筑工地都很远,平时很少有人去那边。”
林砚陷入沉思:老李指甲缝里的泥土和现场的泥土不符,说明他在打斗前去过有煤渣和石灰的地方,或者和去过那里的人接触过。难道这起宅基地纠纷背后,还有别的隐情?
“赵伟,去调查一下老李近期的行踪,看看他有没有去过煤矿或者建筑工地,还有,了解一下老王家和老李家的家庭成员,有没有人在煤矿或建筑工地工作。”林砚吩咐道。
赵伟立刻出发调查,林砚则拿着泥土样本,仔细观察。他觉得,这起看似简单的宅基地纠纷打架案,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老李指甲缝里的煤渣和石灰,或许会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线索。
就在这时,赵伟打来电话:“林队,有重大发现!老李有个侄子叫李刚,在北边的煤矿打工,最近因为分家产的事,和老李闹得很不愉快,老李还威胁说要把李刚赶出家谱。而且,今天上午,有人看到李刚在老李家附近徘徊过!”
林砚眼睛一亮:“李刚在煤矿打工,鞋底肯定会沾有煤渣和石灰,老李指甲缝里的泥土很可能就是他的!你立刻去煤矿找到李刚,带他回刑侦大队配合调查!”
挂了电话,林砚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他隐隐觉得,老李的受伤,可能和他的侄子李刚有关,宅基地纠纷或许只是一个幌子。一场看似普通的邻里打架案,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的矛盾,真相即将浮出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