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景珩那句“另辟蓝海”、“赋予价值”的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沈清辞眼前的迷雾。是啊,和如意楼拼价格是死路,但他们可以拼如意楼没有的东西——独一无二的故事和人情味!
她激动地把这个想法告诉父母,周氏和沈厚德却听得云里雾里。
“有故事的卤味?”周氏眨巴着眼,“阿辞,这……这卤味还能有啥故事?不就是肉啊菜啊放锅里煮吗?”
沈厚德也挠头:“丫头,这能行吗?客人买的是吃的,听故事能当饭吃?”
沈清辞知道父母一时难以理解,她耐心解释:“爹,娘,故事不是瞎编的,是把咱们做卤味的用心和讲究讲出来。比如,咱们的老卤汤,为啥这么香?是因为咱们每天精心养护,加了哪些特别的香料?再比如,咱们为啥选猪颈肉做蜜汁肉脯,是因为这块肉筋膜少,口感好。把这些门道讲给客人听,让他们觉得咱们的东西不一样,是花了心思的,值得这个价钱!”
她越说越兴奋:“咱们还可以给不同的卤味起个好听又有意思的名字!比如,卤豆干可以叫‘方寸香’,取它方方正正、越嚼越香的意思;卤鸡爪可以叫‘步步高升’,图个吉利彩头;给老人吃的软烂卤肉,可以叫‘慈母心’,显得贴心!客人买了,不光吃个味道,还得个念想和乐呵!”
周氏听着,渐渐有些明白了:“哦……就是……就是让客人觉得咱们的东西有讲究,不是大路货?”
“对!就是这个意思!”沈清辞点头,“而且,咱们可以更灵活!比如,有客人要送礼,咱们可以帮着用红纸包装一下,写句吉祥话;有老主顾家里办喜事,咱们可以在拼盘上多花点心思,摆个‘囍’字图案。这些,都是如意楼那种大场面做不到的!”
沈厚德琢磨了一下,憨厚地笑了:“听着是挺有意思!就像咱盖房,王师傅手艺好,人也实在,咱们就愿意找他!是一个理儿!”
思路一通,全家立刻行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重新“包装”铺子和产品。
沈清辞找来一块平整的木牌,用烧黑的树枝在上面工工整整地写上几个大字:“沈记故事卤味”,旁边还画了个简单的冒着热气的锅子图案,挂在铺子门口最显眼的位置。
接着,她找来一些干净的浅色粗布,裁剪成小块,用针线缝成简易的小标签。每个标签上,她用毛笔蘸着锅底灰调成的“墨汁”,写上卤味的“新名字”和一句简短的介绍。
比如,系在卤豆干上的标签写:“方寸香——沈家老卤慢煨,豆香醇厚,佐酒下饭皆宜。”
系在蜜汁肉脯上的写:“如意脯——精选颈肉,蜜汁浸透,甜咸适口,老少咸宜。”
系在软烂卤肉上的写:“慈母心——火候足时它自美,软烂入味,孝敬老人口福。”
周氏看着这些带着字的小布条,又新奇又担心:“阿辞,这……这能有人看吗?会不会让人觉得咱们瞎讲究?”
“娘,试试嘛!”沈清辞笑道,“就算有人觉得好笑,也能记住咱们铺子不一样!”
果然,新招牌和标签一挂出去,就引起了路人的好奇。
“咦?沈记故事卤味?这啥意思?”有熟客停下脚步打量。
“老板娘,你这豆干咋还挂个牌牌?‘方寸香’?嘿,有点意思!”老张头拿起一块豆干,看着标签念道,乐了。
就连来买卤味给孙子当零嘴的李大娘,看到“慈母心”的标签,也点头道:“这名儿起得好!听着就软和!”
虽然并非所有客人都买账,也有人觉得花里胡哨,但至少,沈记卤味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不再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铺子了。
沈清辞趁热打铁,在接待客人时,也开始有意识地“讲故事”。
有客人夸卤味香,她就顺势说:“您吃着好就行!这汤头是咱们家传的老卤,天天都得照看火候,离不了人,里头加了十几味香料呢,就是图个醇厚劲儿!”
有客人嫌价钱比如意楼贵,她也不急,笑着解释:“大哥,咱们这是小锅慢卤,用料实在,火候足,味道自然厚实些。您尝尝这肉,是不是更入味?图便宜解馋可以去如意楼,图个家常好味道,还得是咱这儿!”
这番不卑不亢又带着自信的话,反而让一些客人高看一眼,觉得这小姑娘会做生意,东西或许真有点门道。
更大的转变,发生在宴席订单上。之前那个犹豫过后又回头定满月酒的王家,这次家里老人过寿,又来找沈清辞。沈清辞不仅精心准备了卤味拼盘,还特意用胡萝卜刻了几个小寿桃,摆在盘子中央,用红色酱汁写了小小的“寿”字。
“沈姑娘,你这……这也太用心了!”王家人看到后,又惊又喜,“这比光秃秃一盘卤味好看多了!老人肯定喜欢!”
这份超出预期的用心,让王家人非常满意,主动多付了一些钱,还表示以后有宴席还找沈记。
一传十,十传百,沈记“故事卤味”的名声渐渐在小范围内传开。虽然客流量没有爆炸式增长,但来的客人黏性更高了,单价和口碑也慢慢提升。更重要的是,全家人的精气神完全不一样了!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承受如意楼的挤压,而是主动地创造着自己的特色和价值。
周氏现在切卤肉时,都带着几分自豪:“咱这可是‘如意脯’,得切匀称喽!”
沈厚德送货时,腰杆也挺直了:“咱家卤味,有讲究!”
连沈安都学会了,有小孩来,他就奶声奶气地介绍:“这个豆干叫‘方寸香’,可好吃啦!”
然而,就在沈家二房刚刚找到新方向,稍稍喘了口气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单”找上门来,而这单生意,却让他们陷入了新的、更为难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