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办公楼,午休时间的茶水间总飘着淡淡的茶香。李泽岚端着搪瓷杯去接热水,刚走到门口,就听见综合处老陈和政策研究室小吴的聊天声,两人围着暖气炉,话题正绕着“红二代”打转。
“昨儿跟老战友喝酒,他儿子现在开新能源公司,年营收都过亿了。”老陈呷了口茶,语气里带着感慨,“想当年他爸是师级干部,要想让孩子进体制,随便托个关系就能进好单位,结果人偏不,说‘靠家里的光环没出息,得自己闯’。”
小吴捧着保温杯凑上前:“我也发现了,好多红二代都不进体制,反而扎进商界、学界。是不是因为红一代大多在体制内,位置就那么多,后辈挤进去容易起摩擦?”
“这话说到根上了。”老陈手指敲了敲杯沿,“红一代为国家打拼一辈子,不少在关键岗位,要是后辈都往体制里挤,不仅‘僧多粥少’,还容易落‘任人唯亲’的话柄。倒不如分流到其他领域,各凭本事吃饭,既避了嫌,也能在别处做贡献。”
李泽岚接水的动作顿了顿,想起苏晴前几天跟他聊的“名字讲究”——林豆豆的叠字名,苏晴说“家里老人觉得叠字透着平和,不想让他沾政治是非”。这时就听老陈继续说:“你没注意吗?有些红二代、红三代的名字,不是叠字就是特朴素的,比如‘萌萌’‘乐乐’,跟那些刻意取‘大气’名字的不一样。这其实是种默契,暗示着不往体制核心挤,不给家里添麻烦,也不搞特殊化。”
小吴恍然大悟:“难怪我认识个红三代叫‘朵朵’,男生叫这名字挺特别,现在在做环保公益,从不提家里背景。原来还有这层意思!”
“而且这些孩子大多没丢家风。”老陈语气郑重了些,“我那老战友的儿子,公司再大,也没忘帮老家修桥建学校;还有个做农产品贸易的,专门帮贫困县卖特产,不赚差价,就为让老乡多落点实惠。他们虽不在体制,实事可没少做。”
李泽岚端着热水悄悄退出去,回到办公室,指尖还留着杯壁的暖意。茶水间的对话像一把钥匙,让他对“红二代不进体制”“名字叠字”的说法有了更真切的理解——这不仅是“位置多少”的现实考量,更是一种“避嫌”的自觉,一种“不靠父辈、凭本事立足”的默契。
正琢磨着,手机响了,是苏晴发来的消息:“今晚加班改乡村教育的稿子,晚点回家,你不用等我。”后面还附了张照片——她趴在报社的办公桌上,面前摊着一摞采访笔记,笔记本上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手边的咖啡已经凉了。
李泽岚看着照片,心里泛起一阵暖意。苏晴是《乡村振兴报》的记者,当初毕业时,有机会进体制内的清闲单位,却偏偏选了跑基层的记者岗,用她的话说:“我想亲眼看看乡村的变化,把老乡们的故事写出来,比坐在办公室里更有意义。”
这两年,苏晴跑遍了北京周边的十几个区县,写过“山区教师坚守三十年”的报道,帮滞销的果农找过销路,还跟踪报道过乡村民宿的发展困境。有次她去河北涞源采访,为了了解山区孩子的上学路,凌晨五点就跟着孩子一起走山路,来回走了四个多小时,回来后脚磨起了泡,却笑着说:“知道了孩子们的难,写出来的稿子才够真。”
李泽岚想起苏明远曾说的“家风不是说出来的,是做出来的”——苏晴选择做基层记者,不沾父亲的光环,用笔记录乡村、帮助农民,其实就是对“踏实做事、为民着想”家风的传承。就像林豆豆用农旅项目帮村里增收,那些在商界做实事的红二代帮老家建设,他们虽在不同领域,却都守着同一份“初心”。
当然,他也见过不一样的例子。之前苏晴采访时遇到过一个借父辈名义搞“乡村振兴项目”的红二代,表面是建民宿,实则是违规占用耕地盖别墅,苏晴暗访后写了报道,曝光了问题,最后项目被依法叫停。还有一次,他在行业会议上遇到个“红二代”,张口闭口“我能拿到特殊政策”,想拉他一起搞“农业补贴套利”,被他严词拒绝。
这时他才明白,不管是进体制还是在商界、学界,关键不在于“在哪”,而在于“做什么”。能守住家风、拒绝诱惑的,会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而沉迷于身份光环、追逐利益的,终究会栽跟头。
下午快下班时,张建军拿着一份《区域补贴系数完善方案》走进来,笑着说:“泽岚,你这方案里‘寒地、盐碱地差异化补贴’的思路,部里很认可,下周就发地方征求意见。你能想到结合基层调研数据细化,说明是真把农民的事放在心上了。”
李泽岚接过方案,指尖划过“黑龙江寒地补贴系数1.5”“河北盐碱地1.3”的字样,心里格外踏实。他忽然觉得,不管是自己在农业部打磨政策,还是苏晴在报社写基层报道,林豆豆在乡村做农旅项目,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用自己的方式,为农民、为乡村办实事。
晚上回家,李泽岚炖了苏晴爱喝的排骨汤,等她到十点多,才听见钥匙开门的声音。苏晴一脸疲惫,却眼睛发亮:“今天采访到个好故事!房山有个返乡青年,用直播帮村里卖核桃,三个月卖了八十多万,老乡们都快把他当救星了,我得赶紧把稿子写出来,让更多人知道!”
李泽岚把热好的汤端给她,笑着说:“别急,先喝汤暖暖身子。你写的这些故事,比任何‘圈子’‘人脉’都管用,能真正帮到老乡。”
苏晴喝着汤,抬头看着他:“其实我跑基层时发现,老乡们不管你是什么背景、在哪个圈子,只看你是不是真帮他们做事。就像你做的补贴政策,他们可能不懂‘系数’是什么,却知道‘今年补贴比去年多了’,这就够了。”
李泽岚点点头,心里忽然变得格外清晰。所谓“圈子”“身份”“名字”,终究是外在的标签。真正能让人赢得尊重、实现价值的,永远是踏实做事的态度,是“为民着想”的初心。
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细小的雪粒落在窗玻璃上,无声无息。李泽岚看着苏晴认真整理采访笔记的侧脸,心里充满了力量。他知道,未来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圈子”,听到各种各样的议论,但他和苏晴都会守着各自的初心——他在农业部把政策做扎实,她在报社把基层故事写真切,用最朴素的方式,做最实在的事,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