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晚是被灶台那边的响动吵醒的。她刚睁开眼,就听见外屋柜子拉开又合上的声音,还有布料摩擦的窸窣。她坐起来披上袄子,没急着出去,耳朵却竖着听。
王秀莲在翻她那个旧木柜,最底下一层藏了个蓝布包,裹了三层,边角都磨得起毛了。她低头把布解开,手指头有点抖,掏出一张银行存折来。纸面已经发软,边角卷了,但上面的红章印还清楚。
“五百六十三块七毛。”她小声念了一遍,又塞回布包里,重新扎紧。
林晚推门出来时,她正把布包往柜子里塞。动作一僵,抬头看见儿媳站在门口,脸立马红了。
“你咋起来了?还不该下地呢。”
“我听见动静。”林晚走过去,“妈,那是啥?”
王秀莲没说话,嘴唇抿成一条线。过了会儿才低声说:“俺攒的。”
“攒的?”
“给娃上学用的。”她把柜门关上,拍了两下,“鸡蛋卖了三个月,毛线织了十七双袜子,帮张婶家浆洗四回衣裳……一分一分凑的。”
林晚愣住了。她看着婆婆那双裂口子的手,指甲缝里还沾着洗衣粉的白沫。
还没等她开口,院门“咣当”一声被人推开。陆梅穿着件灰褂子,头发乱糟糟的,冷笑一声走进来。
“哟,这是干啥呢?大清早藏宝啊?”
王秀莲没理她。
陆梅径直走到桌前,伸手就要去翻那布包。王秀莲一把按住,瞪她一眼。
“别碰!”
“不就是几张破票子?”陆梅撇嘴,“妈,您可真能想,娃还没生下来,就想送他们上大学?咱村多少年没出过大学生了?您省这点钱,还不如给我外甥女扯身新衣裳。”
林晚走上前一步:“这钱不是给您准备的。”
“哼,谁稀罕!”陆梅扭头看王秀莲,“您倒是偏心得很,亲闺女没见您存一分钱,倒为两个‘赔钱货’抠抠搜搜攒了半年。”
王秀莲猛地站起身,把存折拍在桌上,声音不大,却震得碗筷轻颤。
“我孙子孙女都要上大学!当教授!当科学家!”
她盯着陆梅,一字一句地说:“你们嫌我老糊涂,可我知道,读书才能改命。你爹当年要是识几个字,也不会让人骗走工钱,死在矿上。”
屋里一下子静了。
陆梅脸色变了变,还想说什么,却被那股劲儿压住了。她咬着嘴唇,甩手走了,临出门还踢了一脚门槛。
林晚看着桌上的存折,眼眶发热。她轻轻把手搭在婆婆手上。
“妈,这钱咱们一起攒。”
王秀莲抬头看她。
“以后奶粉钱、书本钱、学费,我都记在一个本子上。”林晚回屋从箱底拿出个红皮笔记本,翻开第一页,上面写着“子女教育基金计划表”,下面分栏列着“生活费”“课本费”“升学储备”“应急支出”。
王秀莲看不懂那些格子,但她看得懂那一笔笔工整的字迹。她手指顺着栏目划下去,喉咙动了动。
“你比我有见识……可我也想为娃做点啥。”
林晚点头:“您做的已经够多了。这第一笔,就叫‘奶奶的远见’。”
王秀莲没说话,只是把那张存折又拿出来,平平整整放在本子上。阳光从窗缝照进来,落在纸上,映出一道亮边。
中午饭后,天阴了下来,风刮得树梢晃。林晚坐在院里小凳上看账本,铅笔在纸上写写划划。王秀莲搬了个矮 stool 坐旁边,手里纳着鞋底,针线来回穿。
两人没怎么说话,但气氛不像从前那样僵。偶尔林晚抬头,发现婆婆也在看她,见她望过来,就低下头继续缝。
过了会儿,林晚轻声说:“妈,等娃五岁,咱开个小小读书角,买几本图画书。”
王秀莲手顿了一下:“图画书?比连环画还好看?”
“嗯,还能学拼音、认字。”
老人怔了怔,忽然放下针线,起身进屋。再出来时,手里多了个小布包,打开一看,是两枚银元,表面有些发黑,但字迹还能看清。
“这是我娘留给我的,一直舍不得花。”她说,“现在,给娃压书箱。”
林晚没推辞,接过银元,放进待产包旁的那个铁盒里。那里已经有胎发、b超单、手写清单,如今又添了一份沉甸甸的东西。
她盖上盒盖,轻轻拍了两下。
下午陆峥回来,肩上扛着烧好的砖,一身灰。他放下东西,看见林晚在记账,走过去问:“写啥呢?”
“教育金。”她说。
他不懂这个词,但看她认真,就没多问,只点点头:“需要钱就说。”
“不用。”她抬头看他,“有这个就够了。”她指了指红皮本子。
他看了眼,没说话,转身去井边打水洗手。路过王秀莲时,他停了一下。
“妈,谢谢您。”
王秀莲手里的针线差点掉下来。她没想到这闷葫芦儿子会说出这话。她鼻子一酸,低头假装搓线。
晚饭后,林晚把红皮本子锁进抽屉,钥匙挂在脖子上。她靠在东屋窗前,摸着肚子。两个孩子今天很安静,像是也知道家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王秀莲端了碗热姜汤进来,放在炕沿上。
“喝点,暖身子。”
“谢谢妈。”
老人没走,站在那儿看了一会儿,突然说:“以后每个月,我还去张婶家接活。多挣一块是一块。”
林晚点头:“好。”
“等娃上学,我接送。”
“行。”
“要是考得好,我杀鸡炖汤。”
“嗯。”
两人相视一笑。
夜里风小了些,院墙新砌的部分在月光下显出轮廓。林晚躺下时,手放在小腹上,听见远处传来几声狗叫。
她没开灯,也没进空间看升级提示。她知道,有些东西不能靠外力得来。
第二天一早,她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抽屉,拿出红皮本子,在“初始资金”那一栏写下:
“563.70元——来自奶奶的远见”。
她刚合上本子,王秀莲提着篮子从外面回来,脸上带着笑。
“供销社收鸡蛋涨价了,今早多卖了八毛钱。”
她把钱掏出来,一张皱巴巴的纸币,放到账本上。
林晚拿起笔,在新增收入栏记下一笔。
王秀莲站在旁边,看着数字一点点往上加,忽然说:
“咱娃一定能考上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