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竺献妹,糜贞获封“美人”。
如同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在魏国平静的水面上激起了层层叠叠、经久不息的涟漪。
这涟漪迅速扩散,由陈留王宫为中心,波及整个魏王治下,乃至更远的州郡。
不足半月,“糜竺献妹,魏王纳之”的消息传遍刘复治下四州后周边郡县。
这简短的消息,在各地官吏、豪族、巨贾耳中,
不啻于一道清晰无比的诏令——一条通往权力核心、稳固家族地位的捷径已然洞开!
短短时间内,通往陈留的官道变得前所未有的喧嚣。
装饰华美的马车络绎不绝,车上载着各地精心搜罗的“瑰宝”。
陈留城内的馆驿人满为患,脂粉的香气几乎要盖过新城的尘土味。
各郡太守、县令闻风而动,将此视为比劝课农桑更易见效的“政绩”。
青州某郡守献上号称“琴画双绝”的姐妹花;
兖州某县令则不远千里从江东购得一位据说有“沉鱼”之貌的歌姬;
豫州一位急于表现的官员,甚至将自己刚及笄的亲侄女送入候选之列。
一时间,“选美”成为地方官场最热门的话题,挖空心思只为博得魏王一顾。
颍川几家依附较早但尚未进入核心圈的士族,徐州除糜氏外的其他大族,
乃至一些从河北、荆州新近投靠的家族,纷纷将族中精心培养的嫡女、庶女送入陈留。
这些女子不仅容貌姣好,更受过良好的教育,通晓诗书礼仪,甚至略懂些管家理政之道。
她们代表着家族的期望和筹码。
一位颍川老族长对即将入宫的女儿叮嘱:
“不求专宠,但求在王上心中为家族留下一席之地。”
效仿糜竺者比比皆是。
那些在魏国商业版图中分得一杯羹,但地位远不及糜竺的商人,看到了跨越阶层的希望。
他们挥金如土,或重金聘请名师教导自家女儿,力求在才貌上脱颖而出;
或四处搜罗奇珍异宝般的绝色,冀望“奇货可居”。
临淄、陈留等大城的“美人市”价格被炒得令人咋舌。
一位益州巨商献上一位肌肤胜雪、异域风情的胡姬,引得众人侧目。
更有江湖草莽、落魄文人乃至鸡鸣狗盗之徒,妄图浑水摸鱼。
或拐骗良家,或训练瘦马,以次充好,梦想着靠一个“美人”一飞冲天。
一时间,送往王宫的“佳丽”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面对这汹涌而至的“美人潮”,刘复稳坐钓鱼台。
他心知肚明其中的政治意图和潜在风险,更清楚王后荀采的智慧与胸襟。
他将选美之事全权交予荀采定夺,轻描淡写道:
“王后贤德,眼光独到,由她挑选,孤放心。”
这既是对荀采的信任,也是对她的考验——考验她能否平衡后宫、稳定朝局,更考验她的心胸。
荀采欣然领命,笑容温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
“既然王上信任,臣妾自当尽心。”
她深知这份“重任”的分量。
荀采并非善妒之人,但也绝非毫无底线、任由后宫乌烟瘴气的庸碌之主。
她在宫中设立临时“采选司”,由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尚宫和精明的女官协助,开始了繁复而严格的甄选。
仅凭姿色平庸、气质粗俗者,荀采看都不多看一眼,直接赐予一份体面的金帛,遣返原籍。
一位地方豪商重金购得的“绝色”,因举止轻浮、眼神闪烁,刚入殿便被荀采以“心性不稳”为由婉拒,豪商虽肉痛却不敢有怨言。
对于容貌尚可者,荀采着重考察其品性、谈吐和才艺。
她会让女官与她们闲谈,观察其应对是否得体,有无机心。
会命她们展示才艺——琴棋书画、女红等。
但更看重的是过程中流露的气质和专注度,而非技艺本身有多高超。
一位来自徐州的世家女,琴艺超群但眉宇间傲气凌人,
在荀采问及“若入宫后不得宠当如何”时,竟流露出不满之色,当即被淘汰。
对背景复杂的女子,荀采会不动声色地通过玄耳阁渠道核实其身世来历,确保无隐患。
一位自称荆州士族旁支的女子,因玄耳阁查出其父曾与刘表过从甚密,被荀采以“家世存疑”为由婉拒。
这并非是因为,其父和刘表过从甚密,而是荀采询问的时候,其不明确告知。
最终,从浩浩荡荡上百名候选者中,荀采仅精挑细选了十余名女子。
她们或如幽兰般清雅,如一位颍川才女,擅丹青;
或如牡丹般端庄,如一位徐州大族嫡女,精于理家;
容貌皆在上乘,更重要的是性情温婉,知进退,懂规矩,身家清白。
看着这份精简的名单,刘复龙颜大悦,揽过荀采笑道:
“王后果真慧眼!孤的后宫,有卿坐镇,孤无忧矣!”
这声称赞,发自肺腑。
荀采依偎在他怀中,唇角含笑,眼波流转间带着一丝小得意,又隐含深意道:
“王上喜欢便好。
只是这后宫佳丽渐多,王上也要爱惜身子才是。”
刘复闻言大笑,搂过荀采,两手不停,
嘴里说道:
“我的能耐,王后还不知道吗?难道是忘了本王的厉害?看来本王有必要给王后加深一下记忆……”
接下来自然是一番不可为外人道的温存,
以奖励王后在给魏王选美过程中的辛苦……
就在选美风波看似尘埃落定,后宫新格局初显之时,一名女子的出现,
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滔天巨浪。
——杜氏。
此女并非通过大规模选秀,而是由下邳郡守作为“特贡”单独送入宫中。
当她袅袅娜娜步入殿中,殿内仿佛瞬间明亮了几分。
肌肤莹白胜雪,吹弹可破;
眉如远山含黛,目似秋水横波;
身段玲珑有致,行走间如弱柳扶风,摇曳生姿。
最令人心折的是她的气质,
温婉娴静中透着一股浑然天成的妩媚,一颦一笑,眼波流转间,风情万种,
却又丝毫不显轻佻,反而有种欲语还休的诱惑。
杜氏盈盈下拜,声音如黄莺出谷,听着似乎还带着点软糯,在刘复询问她姓名籍贯时,她盈盈一笑:
“回禀王上,民女乃下邳人氏,姓杜,名月,曾取小字……婵娟。”